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元宇宙”將是網際網路下一個風口,但是如何應對轉型?
就在大多數人一頭霧水的時候,沒想到最先把元宇宙玩明白的竟然是博物館。但事實上建設元宇宙博物館是一件前期投入大、回報週期長,至少目前來看投入産出是完全不對等的大項目。但儘管如此各國博物館依舊紛紛搶灘元宇宙,爭的是什麼?這筆經濟賬背後是在打什麼牌?
首先我們來捋一下,將文博IP按照商業開發模式分類映射到元宇宙的序列中可以發現,元宇宙可以覆蓋文博IP開發的方方面面。其中數字藏品開發和觀展體驗再塑是兩個主要的開發方向,其中數字藏品開發包含藏品及二次創作的紋樣NFT等。
在傳統文化和科技交融下,應運而生新生活美學
博物館浩浩蕩蕩加入到元宇宙建設中來,為未來元宇宙的場景搭建提供更豐富的現實場景和文化元素。對於博物館而言,科技將不僅僅是工具和手段,而是一種文化現象、一種生活方式,在元宇宙語境下博物館的內容與體驗的界限會越來越模糊,最終在傳統文化和科技交融下的新生活美學應運而生。
超精細的三維數字復原,實現博物館建築內外的1:1數字孿生,可以想像,文物將以數字孿生體形式儲存在元宇宙虛擬世界中,對於展品來説可以得到妥善的儲存,畢竟巴黎聖母院的前車之鑒已經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對於觀眾來説可以完好無損的看到文物全景、細節、結構剖面圖等,無論是觀賞性還是教育性都將迭代升級,還可進一步將其應用於更多傳播場景。
不僅如此,通過實物與數字孿生體的交互,博物館不僅能盤活藏品資源,實現藏品數字化共用;VR/AR、全息影像等技術可以全方位沉浸式體驗文物;還有運用物聯、人工智慧、演算法賦能,實現全館數字化,可以對接政府數據、物聯感知數據、環境天氣、觀眾分析等多維實時動態數據,賦能智慧博物館建設。
湖南省博物館則用AR、VR、三維影像製作等技術,再現了宋朝人的“慢生活”。伴著悠揚的古琴樂曲,遊客可以同宋朝文人雅士遊山玩水、賞花飲酒。
此外,還有很多虛擬數字人出任博物館解説員,為參觀者深入介紹館藏文物及其背後的歷史,還能通過人機交互技術與參觀者進行對話,提升參觀體驗。
可以看出,在觀展體驗方面我國博物館從生存空間拓展、視角維度拓展、感官體驗拓展、思想實踐拓展這四個方面進行探索,不僅有利於觀眾的觀展,還能更好地促進博物館之間的學術研究、交流,促進高水準的展覽策劃。
數字藏品開發
第二個方面就是數字藏品的開發。數字藏品的火爆已經不是個例,而是“群像”。2021年以來,國內多家博物館就已經陸續發行了依靠區塊鏈技術、以各自館藏經典文物為載體進行創作的NFT數字藏品。螞蟻集團、騰訊在去年相繼推出數字藏品發行平臺鯨探和幻核,截止2022年初,發佈數字藏品的博物館就有23家之多,上架即售罄。
眾多博物館陸續發佈數字藏品(圖片來源於博物館頭條)
對博物館來説NFT是疫情以來,提高價值,讓藏品與公眾建立連結的一種新方式。
但從目前多家博物館發佈的數字藏品特點來看,更像是一種具有唯一性的數字文化産品。如何將數字藏品進行流通,與國際接軌將成為我國NFT的下一階段的功課。
博物館元宇宙,是科技+文化意識的覺醒
為什麼文博元宇宙在近兩年爆發成為焦點?
2020年文化和旅遊部發佈《關於推動數字文化産業高品質發展的意見》推進文化産業 “上雲、用數、 賦智”,推動線上線下融合,擴大優質數字文化産品供給。
2021年,“文物科技創新”、“博物館數字化發展”被寫入“十四五”規劃,博物館成為數字中國建設與文化強國建設的重要“交匯點”。
2022年3月26日,來自全國50家博物館、高校的60名館長、學者聯名發佈《關於博物館積極參與建構元宇宙的倡議》,呼籲博物館順應時代發展,發揮自身優勢,積極參與建構元宇宙。
貌似一夜之間“元宇宙”成為博物館的星辰大海。事實上在這背後我們正在經歷著科技+文化意識的覺醒。
2015年被譽為博物館元年。2016年《我在故宮修文物》上映,也是這一年故宮文創銷售額高達十億;2017年——2019年,故宮、敦煌等博物館IP成為頂流,在天貓、淘寶等平臺博物館旗艦店的訪問流量達到16億人次;2020年面對疫情的閉館措施,線上展覽順勢而上發展成為“文博元宇宙”的最初雛形;2021年初一場《唐宮盛宴》給全國人民呈現了一次教科書級別的“5G+AR+傳統文化+文物的舞臺,稱得上經典之作。年底依靠區塊鏈技術、以各自館藏經典文物為載體進行創作的NFT數字藏品陸續發行,上線即售罄。
以上的種種成就了當下文博元宇宙爆發的轉捩點。當把時間跨度再拉長,我們可以看到的是一條漫長的呈指數上升的曲線。
這個曲線裏寫著最近一年的爆發來自於近五年的中國文化自信的探索,近五年的探索來自於近30年網際網路科技的啟蒙,近30年的啟蒙又來自於中國人民近百年奮鬥打下的經濟基礎,而近百年的奮鬥是源於中國優秀傳統文化5000年來不間斷的傳承。
博物館元宇宙的爆發絕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場中國大眾文化意識覺醒和綜合國力不斷攀升的必然結果。
回歸一開始的問題,各國博物館紛紛搶灘元宇宙,爭的是什麼?
我國現有博物館5788家,1億+套可移動文物,博物館的核心是文物,文物的背後是文化,把博物館搬入虛擬世界,讓文博“火”在世界的前端,為中國文化出海開闢一條新航線,讓世界各地的人們以更小的成本、更強的體驗感走近中國文化。
來源:浙江新聞 | 撰稿:辛文 | 責編:丁薩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來源:浙江新聞 | 撰稿:辛文 | 責編:丁薩 審核:張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