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浙江桐廬莪山畬族鄉喜報連連。先有國內首個民族鄉村共同富裕團體標準《民族鄉村共同富裕指標體系》順利通過審核,後有莪山民族村、莪山民族鄉村共富聯合體名列杭州市鄉村振興工作領導小組公佈的全市第一批共富村、共富聯合體名單上。
讓我們一起走進莪山畬族鄉,看一看他們是如何厚植“中國畬族第一鄉”內涵,促進産業融合發展,以畬鄉風情奏響最美共富曲。
(一)
春日的莪山,入目皆是景。
車子駛過團結門,一排排整齊而富有民族特色的民房映入眼簾,路邊點綴的景觀小品透露出濃郁的少數民族元素。作為杭州市範圍內唯一的少數民族鄉,莪山畬族鄉有著鮮明的民族印記和全域美麗的鄉村環境。
本次入選的莪山民族鄉村共富聯合體由莪山村、新豐村、龍峰村三個少數民族村組成。行政區域面積共17.21平方公里,共有農戶1412戶,人口總數4284人,畬族人口占比超過32%,2021年村集體經濟收入均實現“5030”目標,最高達248萬元,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突破3.8萬元,領跑全國畬鄉。
莪山民族鄉村共富聯合體堅持整體謀劃、整體推進,因地制宜培育壯大“一村一品”,深化統一運營推廣,逐步形成萬畝高節竹、十萬斤紅曲酒、千萬元好民宿的特色産業,打響“風情莪山”“美宿新豐”“酒香龍峰”特色鄉域品牌。
與此同時,創新探索“借勢推動,借力發展”模式,通過存量盤活、宅基地騰空、飛地入園等多種途徑,整合現有閒置空間,提高土地畝均效益,將稅源、産業、空間、生態發展等要素進一步提升。成功探索出一條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讓資源變産業、資産變股份、資金變資本的轉換通道。
(二)
隨著天氣回暖,在海拔700米高地,高節竹筍正在生長。這裡的高節竹筍不僅個長、色白,而且味道還特別鮮嫩。
新豐民族村有林地面積10389畝,森林覆蓋率達90.1%。該村山多地少,平均海拔360米,最高峰海拔901米,是莪山畬族鄉最偏遠的民族村,也是全市畬族人口集聚度較高的民族村之一。畬民都自稱“山哈”,他們説,這裡以前山石林立只有毛竹。而現在他們期盼的是年年“高節竹筍節節高”。
依託獨特的自然地理條件打造的萬畝高節竹産業基地是新豐民族村培育的新型農業增長點,目前新豐有數千畝毛竹與高節竹基地。
“竹林是新豐民族村的主要農副産品,通過竹業小鎮的項目技術提升,我們對村裏52畝竹林實施高節竹覆土控鞭白筍培育技術改造,讓這些竹林比常規培育高節竹林增加了雙倍利潤。”新豐民族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雷國良介紹道。
近年來,莪山以創建省級林業特色基地和杭州市生態示範鄉鎮為載體,大力發展高節竹、茭白等經濟作物,走出了一條符合莪山實際的生態發展路子,形成了高節竹、畬鄉本雞、茭白、高山茶葉等農産品的一大批生産基地。這些“綠色、鮮活”具有畬鄉特色的生態農産品逐漸成為莪山畬族鄉的主導産業。
而在新豐民族村,提起産業就繞不開“宿美新豐”這張金名片。
在這個偏遠的小山村裏,聚集了“秘境·山鄉生活”、“雲夕·戴家山”、戴家山8號、獨幽處等多家高端民宿以及全球最美書店“雲夕·先鋒書店”。新豐民族村通過搶抓政策機遇,深化空心村二次創業,依託生態資源和民族文化,成功探索出資源變産業、資産變股份的發展之路。
民宿産業的蓬勃發展,掀起了該村村民返鄉創業的熱潮。
目前,全村已建成並投入運營的民宿8家,約140張床位,實現了農戶家門口就業。同時每個房間收取每年1000元的衛生管理費,每年可為村集體增收15余萬元。為促進民族文化旅遊發展,村集體投資約500萬元,建設700平方米的村旅遊集散接待中心,為旅遊接待服務、特色農産品展示銷售、畬族民風民俗展示提供場地,進一步打響了“宿美新豐”品牌,實現産業提升。
如今的畬鄉,原本不起眼的黃泥房變身為高端民宿,空心村轉型為特色景區,每年民宿直接收益達2000余萬元。
(三)
而在距離新豐民族村10分鐘車程的龍峰民族村,一碗畬鄉紅曲酒成為了龍峰村村民致富的好“幫手”。
紅曲酒是畬民傳統飲品,具有補肺健脾、舒筋活血等功效,其製作工藝已有500多年曆史。近年來,龍峰民族村提出打造“酒香龍峰”品牌,以文化振興帶動鄉村振興,不僅舉辦了四屆“開酒節”,還建設了紅曲酒展示館,在提升紅曲酒知名度的同時也讓村民嘗到了甜頭。
“紅曲酒我們家家戶戶都會釀。以前是自己喝、送親戚朋友,現在主要是往外賣,而且都是客人到府來買,都不用打廣告。”村民雷敏炎説,“每年我大概要做3000多斤酒,光在家門口賣酒就能多2、3萬元的收入。”
近年來,龍峰民族村以建設“酒香龍峰”為目標,積極探索“鄉村旅遊+民族文化+産業發展”多元融合發展的新路徑。借助推廣釀酒文化,龍峰以畬族文化振興為主線,先後開辦紅曲酒展示館、舉辦“紅曲酒”開酒節、“畬族婚嫁體驗遊”等一系列頗具畬族特色的文化活動,開啟鄉村文化振興新征程。
“紅曲酒是我們畬鄉的寶貴技藝和文化財富,我們要讓這個産業輻射更多地區,讓更多的消費者能夠看到、了解和喜歡上紅曲酒,這也是我們要共同努力的方向。”龍峰民族村的紅曲酒釀造師章關水説道。
如今,遊客到村裏,村民們會先熱情地拿出一條條畬族彩帶挂在賓客脖子上以示歡迎。這一畬族傳統手工藝品被視作至今“活”著的畬族“文物”,可作為裝飾物美化衣著,或用作腰帶、背帶等,畬族彩帶編織技藝如今也成為了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産。
有了豐富的産品,在以品牌促共富的道路上,莪山畬族鄉進一步打通線上線下銷售渠道,借助5G網路全覆蓋優勢,開設線上直營店,搭建畬味直播間,對農産品進行統一運營推廣,打響“畬味莪山”鄉域特色品牌。當地 “黃金粽”“紅曲酒”“畬族彩帶”等農特産品通過雲直播、雲展示、雲貿易等方式走向消費者,實現小農戶和大市場的精準對接,有效帶動農産品增産增效,幫助百姓增收。
(四)
在莪山畬族鄉,這樣的文化富民載體還有很多,這也是莪山持續守好文化根脈的結果。
“一到村裏就感覺耳目一新,道路、農房、民宿等充滿畬族元素,很有創意,就像鄉村藝術館。”五一期間,遊客陳明來到了莪山民族村,沒一會就在微信朋友圈曬起了圖,他寫道:打卡莪山畬族館,一項項別具特色的畬鄉元素,讓人嘖嘖稱奇。
在莪山民族村,得益於該村與畬族文化特色結合,出現了一系列看得見的變化。該村立足實際打造文旅産業、發展特色經濟。
“‘山哈風情’是我們村的藝術之魂,必須下大力氣保護、挖掘和傳承。”莪山民族村村黨委書記姚樟水的話,道出了村裏人的共同心聲。而莪山畬族館通過全面展示畬族淵源、民俗風情、發展變遷等內容的新載體,為激活流淌在村民骨子裏的藝術基因、豐富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了新動力。
“文化促共富最直接的例子就是我們西金塢自然村,兩年多時間裏,西金塢從以前最窮的山坳坳,變成了現在富裕的‘金窩窩’,被人叫做‘特色網紅村’。”姚樟水介紹道,西金塢將16幢房屋集體收回後統一齣租給民宿公司運營,每年保底分紅30萬元。
2021年,莪山民族村共吸引社會資本4000余萬元,實現旅遊收入2000余萬元,村集體收入突破200萬元,村民可支配收入超3萬元,相比去年同期翻一番。
“除了‘一個館,我們還有‘一台戲和一條街’。”姚樟水解釋,如依託西金塢自然風光,建設山水舞臺,市場化運作一台富含畬族遷徙、生活、生産、民俗等內容的畬鄉戲;大力打造集鎮非遺街區,引入葫蘆刻畫、彩帶製作、畬醫畬藥、民族服飾等特色民俗,週末開設體驗課。
如今,借力高端民宿雲夕·小熊堡等網紅打卡點,該村探索出資源變産業、資産變資本的轉換通道,通過創業孵化、人氣提升,讓更多畬鄉百姓實現了家門口創業、鄉間裏就業。
今天的莪山,環境美、風景美、鄉風美。對於未來,莪山畬族鄉黨委書記藍智偉滿懷信心:“我們一定要把建設‘民族鄉村高品質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範’作為價值追求,持續努力、繼續拼搏、接續奮鬥。堅持特色發展、綠色發展、以人為本發展建設共同富裕,把美麗鄉村、美麗生態、美麗文化融合轉向美麗經濟。”
來源:中國網 | 撰稿:汪傑菲 通訊員 應致遠 施皓/文 | 責編:汪傑菲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來源:中國網 | 撰稿:汪傑菲 通訊員 應致遠 施皓/文 | 責編:汪傑菲 審核:張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