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中國提出了文化自信,提出要講好中國故事,要讓中國文化走出去,是因為中國自身就具有悠久的文化,擁有很多很多的故事,這正是我們要紀念孔子,要重塑儒家思想的理由。
今年的9月28日是孔子2568週年誕辰。這天上午,在浙江衢州的孔氏南宗家廟舉行了祭祀典禮。
衢州南宗孔廟是全國僅存的兩個孔氏家廟之一。南宋建炎二年(西元1128年),孔子第48代裔孫孔端友帶著孔子及其夫人的楷木像,隨高宗趙構南渡,從此定居衢州。而孔端友的弟弟孔端操仍然留在曲阜,這便是孔氏南北兩宗的開始。西元1255年,宋理宗敕建衢州孔氏家廟,孔子後裔紮根此處繁衍生息,衢州逐漸成為孔氏的第二大聚居地。
與此同時,在孔子第一故鄉,山東濟寧曲阜,也于9月27日晚舉行了2017年中國(曲阜)國際孔子文化節開幕式暨第十二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孔子教育獎頒獎典禮,希冀發揚儒家文化,講好中國故事。
對於孔子的紀念,不止局限于孔子的兩大“故鄉”。浙江溫州、湖南湘潭、福建福州、廣東東莞、四川宜賓、河北承德、河南鄭州等地也在這兩年內舉行了祭祀慶典活動,共同紀念先賢。
紐約時間9月24日,首屆美國孔子文化節在美國紐約市拉開帷幕,以孔子文化為主題的書畫攝影和文藝演出吸引了上千名僑胞。
孔子出生於西元前551年9月28日,卒于西元前479年4月11日,中國大思想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的思想對中國乃至世界産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首先,孔子對中國的影響來自於對中國文化精神的塑造。
孔子在《禮記·大學》提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在今人看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對於孔子“大學之道”的概括,也是儒家學説的精髓所在。
中國國學大師錢穆先生生前認為,中國文化最基本的單位是家庭,人組成家庭,而家庭組成了社會、國家乃至天下,因而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以貫之”的核心思想恰恰是對中國文化精神最精準的詮釋,也是對堯舜以來的古聖先賢智慧的凝練和傳承。
在《大學》中,孔子要求人“成人”,要“修心”,更要當“君子”,這要求後世的中國智識分子胸懷天下,心繫蒼生,因此才有了延綿不絕的中化文化。
其次,孔子對中國的影響在於國家的構建和社會的融合。
先秦以降,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具有現代國家架構的中央集權國家。儘管秦統一六國,依靠的是法家帶來的變革,但是能讓中國2000多年來始終保持“大一統”的格局,從孔子思想發展出來的儒家思想功不可沒。
一方面,儒家“家天下”的主張要求統治者以仁德禮制治國,基於這一主張對於君臣關係、官民關係的約定,體現的是中國的民本思想。
另一方面,自漢武帝以後,成為主流的儒家思想塑造了中國“士”階層的價值體現。“士”是中國特有的階層,對於中國各階級的通融和政治穩定有著決定作用。中國歷史上曾遭遇過諸侯割據的分裂以及外族入侵,但中華文明能夠延續至今,依靠的也是“士”階層的頑強和儒家治國理念的包容。
從另一個維度看,孔子雖是春秋魯國(今山東曲阜)人,但祖籍是春秋時的宋國(今河南夏邑),又曾週游列國十四年,門下弟子三千,均來自春秋各國。因此作為“遊士”的孔子本身就具有“國際性”。我們也可以説,孔子的儒家思想也隨著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足跡,突破了地域的限制,實現了中國社會的大融合。
再次,重塑孔子的儒家思想,也是中國文化自信的體現。
近代以來,西方工業資本主義的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國門,讓中國人的文化自信嚴重受挫,因而將中國的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思想視作是中國現代化的障礙,盲目學習西方經驗。
事實上,今天崛起的中國並不是西方所定義的現代社會,而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國家,有的也不僅僅是西方的“德先生”和“賽先生”,而是將“德先生”與“賽先生”融于到中國的自身道路中。儒家以民為本的思想、仁德治國的主張、“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核心仍然影響著今日中國的方方面面。
不止中國,如今“孔子學校”在全球遍地開花,孔子和儒家思想作為中國文化的象徵在日本、南韓、東南亞乃至歐洲影響巨大。法國思想家孟德斯鳩對此大加讚揚,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從儒家思想吸取養分,發展出令人羨慕的“儒家社會主義”、“東方工業模式”,足以證明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
當今中國提出了文化自信,提出要講好中國故事,要讓中國文化走出去,是因為中國自身就具有悠久的文化,擁有很多很多的故事,這正是我們要紀念孔子,要重塑儒家思想的理由。(本網評論員 張淵 楊雲寒)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中國網評論員 張淵 楊雲寒 | 責編:尤迎寧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