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
184042016@qq.com
最新原創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您的位置:首頁 > 浙江工匠 > 浙江工匠 新聞詳情 A- A+
“千島工匠”培育行動計劃
發佈時間:2017-05-17 12:38:10    

        為加快培育和造就一批技能精湛、素質優良的“千島工匠”,更好地服務海洋産業轉型發展,助推新區跑出加速度,市人才辦根據《關於加快推進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浙政辦發〔2015〕25號)和《關於實施人才發展新政策打造海洋經濟人才新高地的意見》(浙舟新黨發〔2016〕11號)等文件精神,特製定“千島工匠”培育行動計劃。

  一、目標任務

  圍繞新區“三重”項目和“千億”、“百億”産業等重點領域、重點産業的發展,啟動實施以“5152”為主要內容的“千島工匠”培育計劃,即通過5年的努力,到2020年,力爭培養以省首席技師、省技能大師工作室領辦人、市級技能大師等為主體的領軍工匠100名,培育綠色石化、江海聯運、航空産業等特色産業領域的骨幹工匠5000名,新增高級工以上的基礎工匠20000名,到“十三五”末,高技能人才達到5.5萬人,高技能人才佔技能勞動者的比例達到29%左右,基本構建起一支與新區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高技能人才隊伍,“千島工匠”品牌初步形成。

  二、主要舉措

  (一)完善技能培養體系

  1、加強職業教育的內涵建設

  優化職業教育體系,圍繞區域特點和院校特色,形成專業錯位、結構合理、供需對接、特色鮮明的職業技能培養培訓體系。完成舟山技師學院摘籌工作,推進浙江國際海運職業技術學院石油化工學院籌建。深入開展校企合作,職業院校要選擇部分企業建立全面的合作關係,推動專業設置與産業需求、教育過程與生産過程、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的對接,支援院校與企業共同設立創新實驗室、技師研修站等創新載體。創新培養培訓模式,緊盯新區産業發展導向,積極探索“廠中校”、“校中廠”等産教深度融合的辦學模式,全面推進“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的校企聯合培養和“工學結合、半工半讀”現代學徒制等培養模式,使院校真正成為優秀技能人才培養的搖籃。

  2、強化實訓平臺的孵化功能

  優化公共實訓基地佈局,加快推進舟山市公共實訓基地建設,力爭打造成集公共實訓、技師研修、技能評價、行業認證的綜合性平臺,並以此為龍頭,圍繞新區重點産業、重點項目的發展,繼續推進石油化工、船舶修造、水上運輸、海洋旅遊、機電製造、港口物流、健康醫療等專業性的市級公共實訓基地建設,探索建立航空産業等特色化公共實訓中心,形成“1+X”的公共實訓體系,打造成為技能人才成長成才的孵化基地,爭取更多的實訓基地列入國家、省高技能人才基地建設項目。加強動態管理,對連續兩年作用發揮一般、成效不明顯的,要予以摘牌。

  3、加大民辦培訓機構的扶持力度

  扶持民辦職業培訓機構發展,注重發揮市場功能,降低準入門檻,下放審批許可權,鼓勵社會力量創辦職業技能培訓機構,形成專業互補、特色鮮明的民辦培訓體系。規範定點培訓機構的管理,探索建立一套集基礎資訊管理、培訓管理、鑒定管理、補貼管理等功能的職業能力建設一體化系統平臺。按照《關於進一步規範定點職業培訓機構管理的通知》精神,實行寬進嚴管的模式,通過培訓補貼政策的引導和緊缺職業工種目錄的調整,扶持有條件的培訓機構做大做強。打造品牌培訓機構,定期開展培訓業績考核,培育和樹立一批隊伍強、辦學品質好、社會信譽高的示範性民辦職業培訓機構。

  4、發揮技能大師的引領作用

  圍繞新區重點産業、重點項目的發展,新建一批緊貼産業需求、引領行業發展的技能大師工作室,到2020年,市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力爭達到100家左右。完善市級技能大師的評選和技能大師工作室的認定機制,更加注重産業導向、一線導向和業績導向,鼓勵名師帶高徒,發揮大師在企業行業的引領作用。拓展市級技能大師工作室的功能鏈,根據行業特點,鼓勵市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在縣(區)、院校、企業設立技能大師工作站或創新工作室,進一步發揮市級技能大師的輻射帶動作用。

  (二)創新鑒定評價體系

  1、改進技能鑒定機制

  逐步轉變職業技能鑒定中心職能,強化公共服務,重點做好職業培訓包和題庫開發、專家庫和考評員隊伍建設、技術支援和諮詢服務等工作。充分發揮職業技能鑒定所(站)的作用,以推進職業技能鑒定資訊化、規範化、公開化為抓手,全面規範職業技能鑒定行為。實行學歷教育考試與職業技能資格鑒定相結合,完善職業院校學生職業能力評價辦法,提高在校生參加鑒定的比例,適當擴大允許部分師資力量較強、實訓設施完善的專業開展畢業年度學生相關工種高級工技能鑒定。支援具備條件的職業院校建立職業技能鑒定所,使職業標準更好更快地融入課程體系,增強培養的針對性。圍繞先行先試,探索開展不同體系職業資格證書與其他等級證書的互認工作。規範職業資格證書管理,建立職業資格證書資訊庫。

  2、深化企業自主評價

  廣泛開展企業、行業技能人才自主評價,推行貼近企業、行業生産經營實際的評價模式,根據國家職業標準,由企業或行業協會自主設置評價標準,通過生産現場能力考核和工作成果業績評定等方式,組織開展考核鑒定,真正把考核評價權下放給企業、行業協會。到“十三五”末,全市開展技能人才自主評價的規上企業達到500家。市、縣(區)人社部門職業技能鑒定機構要加強企業自主評價的事中事後監管,促進自主評價工作規範有序開展。

  3、推行直接認定機制

  構建高技能人才培養“高速路”,鼓勵技能人才通過各級各類技能競技脫穎而出,對在市級一類技能大比武和縣(區)、行業、企業市級二類技能大比武中成績優秀的選手,可按有關規定直接晉陞上一級職業資格,打造技能人才成長成才的綠色通道。建立高技能人才培養“直通車”政策,對在生産經營實踐中具有絕技絕活、業績突出的優秀技能人才,可打破學歷、資歷、身份等限制,予以高級工或技師職業資格的直接認定,進一步構建以實績為導向的評價體系。

  (三)改進技能競賽體系

  1、深入開展崗位練兵比武活動

  圍繞重點産業、重點項目的發展,優選部分職業(工種),持續開展以“弘揚工匠精神·技能成就夢想”為主題的職業技能“大培訓、大練兵、大比武”活動,並修改完善職業技能競賽制度,進一步強化導向激勵。在技能培訓上,要始終堅持需求導向,緊貼發展需求;在崗位練兵上,要始終圍繞生産經營,做到真學真練;在比武競技上,要始終突出實戰實用,避免為比而比,從而形成以賽促學、以賽促練的練兵比武體系。今後幾年,每年組織市級一類競賽項目15個左右,縣(區)、行業、企業市級二類競賽項目30個左右,並力爭海洋類國家級、省級技能大賽集訓基地、比武基地落戶舟山。

  2、打響國際海員培養基地品牌

  圍繞中國海員技能大比武永久基地的建設,按照“國際化、主題化、特色化”要求,定期舉辦高標準的中國海員技能大比武活動,並吸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臺港澳海員組織前來觀摩參賽,進一步提升賽事的能級水準,全力助推舟山江海聯運服務中心和國際海事服務基地建設。加快推進舟山海員專業市場建設,通過吸引海員外派服務機構入駐,加強資訊共用和行業自律,打造輻射更廣的海員集散中心。積極參與國際海員俱樂部建設。

  3、實施技能人才高端引領計劃

  定期組織新區技能精英挑戰賽,著眼于新區高端特色産業發展,遴選部分職業(工種)進行比拼,從中發現、選拔和儲備一批領軍型的優秀高技能人才,引領廣大技能人才的成長成才。加強高技能人才的梯次培養,重點挖掘一批錢江技能大獎、省首席技師領軍後備人才,並通過出國進修、技師研修、名師帶徒等方式進行針對性培養,使更多的人才入選省級優秀高技能人才,並力爭在入選中華技能大獎、全國技術能手上有新的突破。

  (四)優化政策激勵體系

  1、拓寬職業發展通道

  改進市級技能大師評選辦法,建立逐級申報評審和技能競技選拔相結合的評選模式,適當增加評選名額,在每兩年評選一次的同時,對獲得技能精英挑戰賽第一名的選手,可直接選拔為下屆市級技能大師,市級技能大師的政府津貼由每月的800元增加到1000元。特別優秀的技能大師,優先推薦申報特級技師,參照教授級高工享受相應的待遇。允許符合條件的專業技術人員轉評技能等級序列。提高高技能人才社會地位,適當增加高技能人才在各級黨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中的比例;符合條件的,優先推薦參加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五一勞動獎章”、“浙江省金(銀)錘獎”和各級勞模的評選。

  2、健全獎勵激勵機制

  重獎特殊技能人才,對在世界技能大賽中取得優異成績的團隊和個人,參照省裏的標准予以獎勵;對參加省級以上技能競賽並獲獎的單位和個人給予1:1配套獎勵;對技師學院師生參加國家、省級技能競賽獲獎的團體和個人,參照中職學校獎勵標准予以獎勵。完善配套獎勵機制,對獲得“中華技能大獎”、“全國技術能手”、“錢江技能大獎”、“浙江省首席技師”等省級以上榮譽稱號的個人以及被認定或被評優的國家及省級技能大師工作室等榮譽的單位,給予1:1的配套獎勵。設立優秀“千島工匠”獎,作為“新區英才獎”的子項目,每兩年評選一次,定期表彰獎勵在新區經濟社會發展中作出突出貢獻、社會影響較大的傑出高技能人才。開展技能大師工作室技術創新成果評選活動,鼓勵技能大師創業創新,每兩年評選一次,對創新成果突出、經濟社會效益顯著的創新項目,給予一次性5萬元的獎勵。

  3、鼓勵引進技能人才

  圍繞新區重點産業、特色産業的發展,鼓勵引導企業引進緊缺急需的領軍型技能大師,對從市外全職引進、年薪在25萬元以上的技能人才,自繳納個人所得稅起,其繳納個人所得稅地方留成部分,前三年按100%予以獎勵、後二年按50%予以獎勵;對於從省外引進的,如符合條件,可同時申請享受省裏的政策待遇。同時,鼓勵企業以崗位聘用、項目合作等方式柔性引進緊缺急需的高技能人才。

  三、組織保障

  (一)加強組織領導

  實施“千島工匠”培育計劃,是服務新區産業轉型升級的內在要求,也是推進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重要舉措。各地各部門要從加快新區發展的大局出發,把高技能人才培養提升到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和創新驅動發展的高度來認識、來謀劃、來推進,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強化責任意識,進一步形成組織部門(人才辦)牽頭抓總,人社部門推進落實,相關部門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不斷提升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整體水準。要強化考核的導向作用,把高技能人才佔技能勞動者比例、年度高技能人才培養數等指標,作為市對縣(區)人才工作目標責任制考核的重要評價內容。

  (二)加大投入力度

  堅持人才資源投入是效益最大投入的理念,構建多元化的投入保障機制。市、縣(區)財政要持續加大對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投入,人才專項資金和促進就業資金要適當向職業技能培養培訓傾斜。鼓勵和引導企業通過按規定提取職工教育經費、安排專項培訓經費等方式,切實加大技能人才的培養培訓。同時,市、縣(區)人社部門要加強對各類培訓補貼發放使用情況的監督檢查。

  (三)夯實工作基礎

  加強技能人才需求的動態分析,定期調整發佈緊缺職業(工種)目錄,為市場化配置技能人才提供基礎資訊。搭建技能人才培訓資訊平臺,公佈職業(技工)院校、民辦培訓機構的培訓資質、培訓工種、辦班資訊、聯繫方式,構建培訓資訊共用機制。培育專業化服務機構,鼓勵和引導人力資源服務機構與職業(技工)院校、行業協會、培訓機構開展合作,為企業培養、輸送、配置技能人才提供專業化服務,滿足市場對技能人才的需求。建立完善舟山市技能人才資訊庫。

  (四)強化輿論宣傳

  充分運用各類媒體,通過講故事、直觀化的方式,大力宏揚以執著專業、敬業奉獻、推陳出新、精益求精為主要內容的“工匠精神”,著力塑造“千島工匠”在傳承技藝、創新創業中的典型示範,大力宣傳“千島工匠”培育工作中的特色做法,努力在全社會營造“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良好社會氛圍。

來源: 舟山市工商聯    | 作者:    | 責編:鄧翠芳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微店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忠文創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