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讓“工匠精神”成為名副其實的高頻詞。那麼,工匠精神本身具備怎樣的意蘊,才能流行起來?它之於當下的改革發展大計又有怎樣的特殊意義?以及我們怎樣才能在社會層面廣泛激發或者深度培育這樣一種精神?
本版“尋找匠心青年”系列報道已先後聚焦6位具備工匠精神的年輕人或年輕團隊。本期我們特別邀請了6位嘉賓,他們或是一身絕活的大國工匠,或是專門研究勞動關係的專家學者,或是經驗豐富的工會工作者,一起廓清思想認識,梳理制度文化,探討如何讓工匠精神涵養我們的時代氣質。
——編者
嘉賓:
全國總工會宣教部部長王曉峰
全國總工會研究室主任呂國泉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黨委書記、教授董志勇
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公司直屬工會李梅宇
中國勞動關係學院工會學院教授喬東
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公司一院211廠特級技師高鳳林
什麼是工匠精神?
精益求精愛崗敬業持續專注守正創新
作者:探討一個問題,首先要明晰它的內涵和外延,我們注意到,工匠精神廣為傳播的同時,也存在內涵和外延被無限放大的現象。那麼,應該如何定義工匠精神?或者説,工匠精神包含哪些重要質素?
董志勇:我以為,工匠精神可以概括為四個方面:精益求精、持之以恒、愛崗敬業、守正創新。
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最為稱讚之處,具備工匠精神的人,對工藝品質有著不懈追求,以嚴謹的態度,規範地完成好每一道工藝,小到一支鋼筆、大到一架飛機,每一個零件、每一道工序、每一次組裝。
持之以恒是工匠精神最為動人之處。具備工匠精神的人是向內收斂的,他們隔絕外界紛擾,憑藉執著與專注從平凡中脫穎而出。他們甘於為一項技藝的傳承和發展奉獻畢生才智和精力。
愛崗敬業是工匠精神的力量源泉。“愛崗敬業”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一份崇高的精神,“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正是愛崗敬業精神激勵著一代代工匠匠心築夢。
守正創新彰顯了工匠精神的時代氣息。大國工匠們憑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不懈的思考進步,帶頭實現了一項項工藝革新、牽頭完成了一系列重大技術攻堅項目。他們在各自工作崗位上的守正創新正是當今我國時代精神的最好表現。
王曉峰:我的理解,工匠精神的內涵有三個關鍵詞:一是敬業,就是對所從事的職業有一種敬畏之心,視職業為自己的生命;二是精業,就是精通自己所從事的職業,技藝精湛,我們熟知的大國工匠,個個都是身懷絕技的人,在行業細分領域做到國內第一乃至世界第一;三是奉獻,就是對所從事的職業有一種擔當精神、犧牲精神,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不急功近利、不貪圖名利。
敬業反映的是職業精神,是前提;精業反映的是職業水準,是核心;奉獻反映的是個人品德,是保障。可以説,新時期的“工匠精神”,是勞模精神、勞動精神的重要體現。“工匠精神”,不僅限于企業生産,而是包括政府機關在內的各行各業,都有一個敬業、精業、奉獻的問題。
高鳳林:我覺得可以從三個層次來理解工匠精神,思想層面:愛崗敬業、無私奉獻;行為層面:開拓創新、持續專注;目標層面:精益求精、追求極致。
不能機械地理解為是手工勞動者應該具備的精神,它其實是以産品為牽引,涵養一種專注精神,讓人用心用腦、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效果或者目標。提倡工匠精神,不僅可以幫我們養成嚴謹、重視技能、形成專注的習慣,以此生産出更好的産品;還能作用於人本身,讓個人在高度工業化和商業化的社會中找到自我認同。
李梅宇:我的體會,工匠精神是一種精神,也是一種品質,一種追求和一種氛圍。具體涵義方面,與幾位的總結異曲同工,應該包括以下幾個精神: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的孺子牛精神,大國工匠無一例外是幹一行愛一行的愛崗樂崗者。善於學習,勤於攻關的金剛鑽精神,大國工匠都是愛學習善學習的,是持續改善、勇於創新的推動者。專心專注、精益求精的魯班精神,是努力把品質從99%提升到99.99%的精神。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苦行僧精神,大國工匠都是不怕苦不怕難、甘於寂寞、鍥而不捨,永遠在路上的修行者。傳承技術、傳播技能的園丁精神,大國工匠都是率先示範、用勞模精神和精湛技能感召人、教育人的典範。打造品牌、追求卓越的弄潮精神,大國工匠守規矩,重規則,也重細節,不投機取巧,都是追求卓越的完美主義者。
為什麼弘揚工匠精神?
發展新理念勞動新風尚製造業升級
作者:從傳播學角度講,一個詞語的風行,一定是契合了某種社會需求。工匠精神成為高頻詞,引起如此持續的關注,背後的原因是什麼?決策層當下倡導工匠精神有什麼樣的考量?
呂國泉:工匠精神之所以引發強大共鳴,確實是契合了現實需要。它首先是貫徹發展新理念、樹立崇尚勞動新風尚的內在要求。培育和弘揚工匠精神,顯然有利於將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發展新理念落實落細,同時也將進一步激發廣大勞動者的勞動熱情,通過誠實勞動來實現人生的夢想、展示自己的人生價值,推動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
工匠精神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的具體實踐。核心價值觀個人層面的“敬業”和“誠信”,與工匠精神蘊含的職業理念和價值取向高度一致;同時,工匠精神也是對勞模精神、勞動精神的重要深化和提升,是我們黨有關勞動和勞動者理念的重要發展,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尊重簡單勞動、重視複雜勞動的價值導向。
工匠精神還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從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轉變的重要推手,也是提高職工就業創業能力、實現全面發展的重要動力,是引導廣大職工立足本職崗位勞動創造,切實提升技術技能素質,不斷發展工人階級先進性的有力抓手。
董志勇:弘揚大國工匠精神能夠有力推動我國由製造業大國向製造業強國的躍升。我們已成為世界第一製造業大國,但我們也應清醒地認識到,在一國産業發展需要經歷的農業輸出、低端製造、中高端製造、創新科技中心的四個階段中,我們仍停留在第二個階段。我們亟須實現由製造業大國向製造業強國的躍升,而絕離不開大國工匠精神的堅實支撐。如果把提高科技創新水準、強化工業基礎能力、提升資訊化與工業化融合水準等視為我國製造業轉型升級的“硬體”,那麼,一大批産業勞動者身上的大國工匠精神則是必不可少的“軟體”,缺少軟體支撐的硬體,猶如斷弦之弓,發揮不出任何價值。任何科學技術的發展都不能取代勞動者的雙手,從製造業大國邁向製造業強國的過程中,需要一大批具備工匠精神的勞動者揮灑熱血,他們才是真正的築夢人。
喬東:中國掌握焊接技術的工匠不計其數,能夠達到高鳳林的技術水準的工匠也並不少見,但是能夠對自己的産品達到“精心雕琢”甚至像“金娃娃”一樣用心呵護的工匠卻鳳毛麟角。所以,我認為,如高鳳林一樣的大國工匠,他們創造的與其説是技術傳奇,不如説是人生傳奇和精神傳奇。他們有著自己明確的精神價值追求和較高的人生境界,既不滿足於一時的成事,也不滿足於世俗的所謂成功,而是用生命演繹傳奇,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追求自己的人生夢想。
所以提“工匠精神”,重點在“精神”二字。當下,對物質利益的追求在很多時候遮蔽了人們對精神價值特別是超越性價值的追求。這也不可避免影響工匠群體,很多人更重視能夠為自己帶來經濟利益的業務技能,而忽視甚至喪失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和更高的價值追求。有些産品我們做不出來,恰恰是因為缺乏用心鑽研、勇攀高峰的工匠;有些産品我們做出來卻沒有競爭力,也正是因為缺乏把工作當責任和使命的工匠。用“心”才會創新,使命感才會贏得市場的信任。我想這就是提倡工匠精神的意義所在。
怎樣弘揚工匠精神?
市場環境激勵制度文化氛圍教育培訓
作者:培育一種精神,讓它落到實處、成為普遍的追求,本身就是慢工細活,需要從根本處的制度和文化入手,各位對此有何高見?
董志勇:培育工匠精神,最重要的一點是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包括毫不動搖地堅持高度尊重勞動的市場經濟體制和建立健全對各類所有制經濟一視同仁的人才激勵制度。
這些年來,我們對於勞動的尊重與激勵,遠沒有跟上我國市場經濟的改革步伐。市場經濟環境下,對企業家的評判標準和相應的激勵機制,全社會已形成高度共識。優秀的工人或者叫工匠,他們完成別人不想做、不敢做卻十分重要的工作;凝聚起一個富有激情和活力的生産團隊;在創新中改進工藝流程,極大提升了生産效率,增加了企業利潤。這無可爭議地揭示,一位優秀的工匠就是一位合格的企業家。建立一系列能夠充分表現對優秀工匠勞動及其傑出貢獻高度尊重的制度,成為迫切需要。
另外,弘揚工匠精神要求人才激勵制度對各類所有制經濟一視同仁。只要是具備工匠精神的勞動者,無論其供職于何種所有制性質的企業單位,都應給予相應的激勵和支援。同時,進一步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主體地位,鼓勵大國工匠在企業間自由流動,促進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協調發展,進而全面激發我國製造業的生命力和創造力。
王曉峰:工匠精神的養成,必須有與之相適應的良好社會文化氛圍。應做好“四個崇尚”。首先是崇尚勞動,尊重生産一線勞動者的勞動,現階段工匠精神缺失,同存在輕視甚至鄙視生産一線勞動者的現象有密切關係;其次是崇尚技能,關鍵是要讓技能人才有地位、有較高的收入、有發展的通道;三是崇尚創造,真正的“工匠精神”,應該是富有強烈的創新和創造精神的;四是崇尚“十年磨一劍”的理念,高品質的産品和高水準的服務,是要靠時間來精心打磨的,反觀我們現有的制度與政策安排和評價體系,有不少都是引導人們急功近利的,追求“短平快”,催促人們早出成果、多出成果,重數量、輕品質。
這就牽涉到制度建設的問題,人是制度的産物,不同的制度安排會對一個人産生不同的激勵,從而使其産生不同的行為反應。比如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工人中實行八級工資制,八級工的待遇可以達到工程師甚至更高水準。那時工廠的八級工,是企業的“牛人”,人們眼中的“能人”,其經濟、社會地位之高,讓崇尚勞動、崇尚技能人才體現得實實在在、淋漓盡致。因此,建議國家有關部門應從“工匠精神”養成的需要來審視我國現有的有關制度。摒棄清理一批過時的制度,建立完善一批新制度。
高鳳林:我注意到一種現象,我們在宣傳大國工匠和工匠精神的過程中,已經出現了一些浮躁現象。比如出現在媒體上的22歲特級技師,學校裏的“大國工匠”,等等。大國工匠是標桿、旗幟,他只可能在實踐中千錘百煉出來。我們常説技能人員發展四段論:一是通過艱苦的基礎訓練,能幹好;二是通過分析理解,知道為什麼能幹好;三是經過科學的邏輯思維,能説出來;四是通過廣泛的求證,變成普遍規律寫出來,不到第四階段,真不能隨便稱“大國工匠”。
在媒介報道中還應注意,工匠精神顯然不是工人獨有的精神,它應該是全民族的精神;注意推出一些具有豐富內涵的高端典型,突出一些能夠提供方法加技巧的解決方案的人物,這也是“中國智造”的核心;要注意多層次宣傳工匠的成長之路,讓大家看得見、摸得到,事物都是有一個發展過程,優秀的工匠也一樣。
呂國泉:培育工匠精神,要根據職業技能、職業素養、職業理念不同層次的要求,有針對性地培育和塑造。首先要通過加大職業培訓力度、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深化“金藍領工程”等工作抓手,夯實産生工匠精神的人力基礎;其次通過制度頂層設計,轉變“重裝備、輕技工,重學歷、輕能力,重理論、輕操作”的觀念,形成培育工匠精神的保障機制;再次,工匠精神是一種深層次的文化形態,需要在長期的價值激勵中逐漸形成,通過文化再造、源頭培育、社會滋養,發展先進企業文化和職工文化,使工匠精神成為引領社會風尚的風向標。
來源: 人民日報 | 作者: | 責編:鄧翠芳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