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沒有血緣關係的‘親人’,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在英國舉行的2024年新春招待會上,普陀東極漁民後代吳布偉發言中的這句話,道出了“裏斯本丸”營救事件影響下中英兩國人民的心聲。
英國當地時間2月24日,中國駐英國使館在英國格洛斯特郡為“裏斯本丸”倖存者家屬及相關人士舉行2024年新春招待會,追憶“裏斯本丸”營救事件,共同慶祝中國元宵佳節。作為中英兩國友誼的使者,三位曾參與“裏斯本丸”營救事件的東極漁民後代們也受邀參加,在元宵節這個寓意團圓美滿的中國傳統佳節期間,與“裏斯本丸”倖存者家屬、英國友人們賡續深厚情誼。
活動中,東極漁民後代吳布偉講述了自己祖父參與營救3名英軍戰俘的經歷,現場展示了當年其祖父和英軍官兵的珍貴合影。
“我祖父在世時,經常跟我們念叨那場驚心動魄的海上營救,也總是告誡我們後輩要銘記歷史,繼續延續兩國人民戰火中結下的特殊友誼。”吳布偉説,祖父輩們的無私慷慨和英勇奮鬥精神值得後人發揚傳承,他也很榮幸能作為中國漁民後代代表參加這次活動,為兩國人民深厚友誼的增進延續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東極漁民畫創作者吳小飛也是參加此次訪問的東極漁民後代之一。為了這次的英國之行,她放棄了春節假期的走親訪友,花了將近半個月時間,潛心創作了漁民畫作品《幸福一家子》,將它送給了遠在英國的朋友——“裏斯本丸”營救事件倖存者丹尼斯·莫利之女丹妮絲·維尼。
在畫作中,吳小飛描繪了窗外東極漁民的勞作豐收景象、漁家生活風情,屋內維尼太太一家其樂融融的溫馨場面,並點綴了中英兩國國旗、和平鴿等豐富元素,時空交錯、景情交融的創作手法,藝術性地展現了東極漁村的新面貌、漁民的新形象、漁家的新生活和兩國人民跨越山海、緊密相連,珍重歷史,追求國家和平發展的美好願望。
“我希望通過漁民畫特有的表現力,展現東極欣欣向榮的幸福圖景,以畫為媒,讓英國友人們能進一步了解中國的漁民文化、海洋文化。”吳小飛説。
活動現場通過播放視頻,向來賓展示了舟山發生的巨大變化和嶄新面貌,並安排了包餃子、滾湯圓等中國傳統文化體驗活動。
東極漁民後代、東極文化站站長梁銀娣還帶來了多幅東極漁民畫優秀作品,現場展示了漁民畫創作過程,邀請來賓共同參與體驗這一紮根海島漁村的特色藝術文化形式。
梁銀娣認為,這次“裏斯本丸”營救事件後人間的交流訪問,不僅是對過往歷史的緬懷銘記,也是展示舟山民俗文化、海洋文化,傳承和發揚東極漁民大愛精神的橋梁窗口。
2023年9月,“裏斯本丸”倖存者家屬格雷厄姆·薩克斯比委託藝術家創作了一幅以該歷史事件為背景的繪畫《裏斯本丸沉沒》,並贈送給東極漁民後人。目前該畫作已被東極歷史博物館收藏。
同年,歷時7年拍攝製作的紀錄片《裏斯本丸沉沒》在英國點映,約400名英軍官兵家屬到場觀影,引起了較大反響。80多年前發生在東極海域的這段可歌可泣、波瀾壯闊的歷史故事,正在通過繪畫、電影等多種藝術形式被不斷發揚傳承,並在新的時代煥發更加奪目的光彩。
“作為一名文藝工作者,我希望能通過此次交流訪問,讓兩國人民以文化為橋梁,在同一片天空下緬懷歷史、暢敘友誼,分享和交流特色文化,為未來更深層次、更廣領域的交流合作打下堅實基礎。”梁銀娣説。
“裏斯本丸”營救事件:
1942年9月27日,日軍運輸船“裏斯本丸”裝載1800多名英軍被俘人員和大量財物,從香港開往日本。10月1日,輪船途經浙江定海縣東極島海域時被盟軍魚雷擊中,第二天沉沒。東極漁民聞訊,駕小舟奮力營救,共救起落水英軍被俘人員384人,並接到漁村救助。後日軍上東極各島搜捕,抓走絕大多數英國被俘人員,僅有伊文斯等3人被當地漁民藏匿得以逃生,後輾轉重慶,再返英國。(省委黨史和文獻研究室提供)
來源: 潮新聞 | 撰稿: 共用聯盟·普陀 郭傑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