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
184042016@qq.com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您的位置:首頁 > 浙江 > 溫州 新聞詳情 A- A+
馬克龍獲贈的這本法國名著,中文首譯本譯者是溫州人
發佈時間:2024-05-08 09:05:28    

  當地時間5月6日下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巴黎愛麗舍宮同法國總統馬克龍舉行會談。會談前,習近平向馬克龍贈送一批中文版法國小説,其中就包括《紅與黑》《九三年》《茶花女》《三個火槍手》等。

  《紅與黑》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不僅在法國盡人皆知,在中國也是家喻戶曉。如今,這部名著已出版了眾多中譯本。而提到《紅與黑》的翻譯,有一個人是絕對繞不過去的——趙瑞蕻,這位浙江溫州的翻譯家,是《紅與黑》第一個中譯本的譯者。

  《紅與黑》封面 圖源:豆瓣讀書

  甌江畔,一位溫州少年的“紅黑”夢

  “我第一次曉得斯丹達爾和《紅與黑》這本名著是在我的故鄉溫州,一個美麗的山水之鄉。那時候,我有一個相知的老師,他很喜歡這部小説,時常跟我談論它。晴和的禮拜天下午,我們……有時坐在沙灘上休息欣賞甌江上的晚照,煙霞中的歸舟……我們有時聊天中便轉到《紅與黑》的故事上頭了……”

  趙瑞蕻在《紅與黑》譯者序裏,深情回顧起在故鄉溫州的點點滴滴,以及自己和《紅與黑》的緣起。

  趙瑞蕻提到的這位“相知的老師”,叫夏翼天,儘管只在溫州中學教了一年書,但對趙瑞蕻卻産生了重要影響。“一個年紀輕輕的人,叫做玉連,很漂亮,可是心裏挺厲害誰知道呢?哎,紅指的是什麼?黑的呢……”對談中,老師拋出的一個個問題,一直縈繞在這位甌江少年的心頭。

  溫州甌江夜景 圖源:視覺中國

  1915年,趙瑞蕻生於浙江溫州,1935年從溫州中學畢業後,先後於大夏大學、山東大學求學。抗戰軍興,和當時許多愛國青年學生一樣,趙瑞蕻毅然告別故里親人,跨越千山萬水,負笈西南一隅,這就是西南聯大。在聯大外文系,趙瑞蕻師從吳達元先生,打下了堅實的法文功底。

  1940年夏,趙瑞蕻從聯大外文系畢業,先在雲南任中學教員,再到重慶南開中學教書,次年到中央大學外文系任教……“後來1942年冬又在重慶中央大學圖書館借到了司各脫蒙克裏夫的《紅與黑》英譯本,使我有機會對照原著細心閱讀,深受感動,迷上了斯丹達爾這部精彩的書的話……萌發翻譯《紅與黑》的念頭。”一路走來,趙瑞蕻翻譯《紅與黑》的念頭始終縈繞心間。

  首個中譯本:炮火連天中“給人一股清醒”

  1941年冬,在南開中學任教的趙瑞蕻,偶遇其聯大老師柳無忌,得知中央大學分校急需教員,柳先生當即引薦趙瑞蕻。穿著棉袍,夾著書籍和簡陋的鋪蓋,趙瑞蕻興衝衝前去報道。

  分校位於嘉陵江東畔一個叫柏溪的小山村。此間雖地處偏僻,倒不失為烽火連天中一片治學凈土。在地勢最高的教師第五宿舍,趙瑞蕻“遠眺江上風帆和隔岸山色”,附近是“幽徑,竹林,三月裏油菜花香四溢”。國難當頭,竟有這般寧靜的環境,雖艱苦也覺欣慰。教學之餘,他辛勤釀製的一枚枚碩果,有散文,有詩歌,也有翻譯。

  柏溪,成了趙瑞蕻實現第一個文學夢想的搖籃。

  1943年春,在這個幽靜而寂寞的小山村裏,趙瑞蕻開始了和法國小説家斯丹達爾(Stendhal)的名著《紅與黑》的漫長對話。此時,趙瑞蕻一邊照料身懷六甲的妻子,一邊翻譯《紅與黑》——不久後,它將成為第一部中譯本。

  1945年,上海中正中路610號,作家書屋出版了趙瑞蕻譯作《紅與黑》。封面的右上角有“世界古典文學名著”字樣,扉頁上則印著“獻給幸福的少數人”。

  吳達元先生收到贈書後很快回復:“你做了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在這炮火連天中,這本名著翻譯過來會給人一股清醒,振作起來的力量。”而那位 “相知的老師”夏翼天,卻在中譯本出版前一年,因生活窘迫去了英國,從此音訊全無。

  楊苡與趙瑞蕻 圖源:澎湃新聞

  處處都是《紅與黑》

  趙瑞蕻主張一本世界名著從來是,也應該是擁有幾個甚至多個譯本的。只有經過不只一人的翻譯,原著精神才能得以傳揚。他極為認真地閱讀別人的譯本,寫下了大量的心得眉批。但是翻譯畢竟不等於創作,其最根本的一條是要忠實原著。

  趙瑞蕻多次呼籲並著文懇談,例舉翻譯界中一些他認為需要端正的不良傾向,比如濫用文言,用詞離譜,以及囉嗦和冗長。而他並不以為自己所做的就完美了。相反,他不滿意自己年輕時代的譯本,重新翻譯《紅與黑》的願望一直埋在心中。然而遺憾的是,隨著年事漸高,視力嚴重下降,趙瑞蕻最終未能如願。

  不朽的作品值得不斷翻譯,以求臻于完美。和趙瑞蕻同時代及後來,《紅與黑》的譯本不知凡幾,小説也早已相繼改編成多種版本的影視劇、話劇等。《紅與黑》的呈現形式更加多樣,傳佈範圍更加廣泛。

  不朽的作品,可以穿越時代、跨越國別。了解各國文學家及其著作,是不同國家和民族相互了解和溝通的最好方式。閱讀外國名著,不僅可以了解各國不同的文化,也能更好領略人類文明的博大精深、豐富多彩。

  從巴黎到嘉陵江畔,再到更廣闊的中華大地,一部《紅與黑》,跨越山川阻隔,穿越時空,和一個個中國讀者相遇。中國讀者通過《紅與黑》和更多法國文學作品,逐漸認識這個萬里之外的國度,了解這個國家的歷史、文化。同樣,法國人民也通過各種文化交流,認識古老的東方大國。

  正是這種持續不斷的理解對方的嘗試和文化交流的實踐,讓遠隔萬水千山的中法兩國,成就了一段世界文明發展史上交流互鑒的佳話。直至今日,這種交往和交流仍餘音嫋嫋,散發著迷人的魅力。 

來源: 潮新聞    | 撰稿:陳黎明    | 責編:汪傑菲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微店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忠文創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