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
184042016@qq.com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您的位置:首頁 > 浙江 > 溫州 新聞詳情 A- A+
為生命贏取每一秒,溫州將急救站延伸至鄉鎮
發佈時間:2024-03-27 10:01:09    

   “喂,120,這邊需要急救……”日前,家住瑞安市平陽坑鎮東源村的陳女士發現家中老人呼吸困難,撥打了急救電話。瑞安市120急救指揮中心緊急調度該鎮急救站,從接警到急救車抵達僅用時8分45秒。平陽坑鎮急救站設在該鎮衛生院,建站之前,急救車抵達最快也要19分鐘。

  過去,山高路遠、醫療資源薄弱的農村,一直是120急救的痛點和難點。從去年開始,溫州大力健全急救網路,下沉急救資源,在鄉鎮建立急救站,建立穩定的急救隊伍,加快農村急救速度。日前發佈的浙江省急救數據顯示,溫州農村急救從接警到派車抵達,平均用時10分11秒,速度居全省前列。

  近日,我來到溫州農村的急救站,坐上急救車,跟隨急救醫生、調度員等,體驗農村急救的爭分奪秒。

  調度鄉村急救——

  平均每人每天接150多個電話

  過去,溫州市急救中心只能調度市區的急救車輛。2023年開始,為了加快農村急救速度,溫州實現市域統籌調度,成立106個鄉鎮急救站,救護車直接進駐各鄉鎮衛生院,讓每個鄉村與急救站的距離縮短到平均8至10公里。

  瑞安是全市最早將急救車投放到鄉村的縣(市、區)之一,61輛急救車已覆蓋全部鄉鎮。一走進瑞安市急救指揮中心,我就聽到此起彼伏的通話聲。“這裡是鄉村急救調度的核心,你的體驗就從這一環節開始。”瑞安市120急救指揮中心主任曾曉秋對我説。

  “呼救就是命令”,墻上的一行標語像是給我提醒,我的內心忍不住開始緊張。

  急救指揮中心前排是一個整面的數字屏,顯示瑞安市院前醫療數智急救一體化駕駛艙平臺。這裡實時統計當天急救電話的受理時間、派車時間、出車時間和到達時間,還有對急救病人的病情分類,哪個鄉鎮街道出車多、鄉村呼救多,一目了然。

  “嘟——”電話鈴聲又響了。調度員林慧雅利落地接起電話:“好,別急,車子馬上過去。”説著,她在調度系統上輸入接車地址,查看在院車輛,邊回復邊一鍵發送調度短信,不到10秒的時間,這邊正準備挂電話,那邊急救車已經準備出發。速度之快,讓我一下子沒反應過來,急忙湊近她的電腦螢幕去查看。“剛呼入的是患者家屬,他父親頭暈下不了床,在接到電話的那一刻,系統已經自動錄入了電話信號地圖位置——在馬嶼鎮一個鄉村農場裏,我們要做的就是核實準確位置,快速判斷就近急救車,儘快出車抵達。”林慧雅説,順著她的滑鼠,螢幕的一張地圖上顯示出各輛在崗急救車的資訊,司機出車、駛向現場、抵達救治,急救車每移動一步都在地圖上實時顯示出來。

  説話間,電腦顯示急救車已經抵達,看看時間,11時25分19秒,距離接通電話不到7分鐘。“要記住急救車位置,就近選3公里內的派單,如果呼救人位置距離毗鄰鄉鎮急救車更近,我們可以跨區域派車。”林慧雅説,這項工作需要高度專注、精神集中,特別考驗緊急關頭沉著應對的能力。

  “你好,別急,我們馬上到了。你先輕拍患者肩膀看看他有沒有意識。”接通電話,調度員顏海燕調派急救車同時,判斷患者病情並指導親屬查看,“尤其在鄉村,很多村民缺乏急救知識,呼救電話接通其實意味著急救已經開始,我們的指導説不定就能為挽回患者生命增加更多希望。”她告訴我,最緊急的就是碰到心臟驟停的病情,要指導對方判斷患者意識,拍肩膀、看腹部,觀察是否正常呼吸,危急時刻要口述教對方心肺復蘇。

  很快到了中飯時間,調度員卻沒有人起身去吃飯。“其實午間或者晚間休息的時候,急救事故會多一些,往往路上車多突發事故多,大家錯過飯點是常態。”曾曉秋説,急救調度員白班早8時到晚7時,晚班則顛倒過來,24小時不停歇,平均每人每天接150多個電話。“每一通電話就是求救信號,我們守在電話前,不錯過搶救的一分一秒,就是在給生命留時間。”曾曉秋説。

  飛馳村道救援——

  全程聯動、緊密配合的生命接力

  路上又是怎樣的生死時速?套上急救服,我準備跟車體驗現場救援。

  馬嶼鎮衛生院距離瑞安市區半小時車程,服務轄區包括60個行政村,4輛急救車輪軸轉。這天值班的急救醫生吳義孟見我到來,打趣地説要給我當“師傅”,“這身急救服穿了就不能隨便脫下,值班期間我們要隨時待命出發。”他告訴我,急救快速就體現在細節裏,出發前就做好萬全準備。

  下午4時許,急救站裏突然傳出了“搶救聲”,原來急救團隊正在模擬急救心肺復蘇訓練。“這也是快速急救的一環。”趁還沒出車,吳義孟喊我趕緊一起學習。一次出車,隨車的有一名駕駛員、一名急救醫生和一名護士,急救訓練也是團隊一起搭檔練習。

  “聽我的節奏,手臂要直,1、2、3、4——”吳義孟開始指導我訓練。我跪著身,兩手掌交叉按在急救模擬人的胸口用力向下按。這時我發現輕輕按壓根本沒反應,於是按照老師指點,手臂垂直于後背,用盡全身力氣按下去,模擬人的胸口這時才有輕微回彈。“好吃力啊!”我不禁有些泄氣。“所以我們每天都要訓練,正副班輪流練習、互相糾正,要知道我們的熟練程度,決定了救人是否快速高效,關鍵時候能救人一命。”聽著吳義孟的話,我又打起精神學習,“模擬儀器已經監測到你剛剛的按壓頻率和力度,很不錯,多練幾次就可以一起出車了。”他又給我加油打氣。

  來到急救站已經一個小時,什麼時候會出車?我在心裏犯嘀咕。值班護士謝晨炫告訴我:“這其實是好事,説明無病無災。”他手裏捏著手機,“調度電話我們早就熟記於心,看到三個‘6’的電話開頭,就得往車上跑。”我不敢掉以輕心,準備去急救車上看看,當班司機何健熙已經在車上待命。

  “嘟——”説時遲那時快,吳義孟手機響起。“隔壁曹村鎮丁鳳村南平路有個老人胸口悶、下不了床,需要支援。”我一看時間,是晚上6時34分,我們馬上出發。天已暗,行駛在村路上,急救車不停顛簸,開得飛快,甚至有點讓人暈車。看似寬敞的急救車,其實內部被各種急救設備填滿,中間一張供患者躺臥的可升降推車,前面、側面,醫生、護士坐著,最多還能坐下兩名家屬。6點50分,急救車抵達。

  跑上村道、跨過泥濘臺階,我跟著吳義孟以最快速度來到村民家裏。眼前的老人臥病在床,吳義孟馬上評估老人病情,用聽診器聽診。謝晨炫給老人測體溫,發現有輕微低燒。患者家屬告訴我們,老人今年87歲,有心臟手術史。我們撐開擔架,一鼓作氣將老人抬起往急救車上送。回程時我又瞄了一眼時間:6時54分。

  反應快、判斷快、動作快,這一切連鎖反應讓鄉村急救更迅速。在車上,吳義孟繼續給患者檢查,貼上心電監護儀,測量血壓、血氧,查看心電圖,向家屬了解病情,我在邊上幫助記錄。原來不久前老人家做過心臟搭橋手術,既往有心血管病史,呼吸困難已經有兩天時間了。吳義孟馬上把心電圖結果拍照發到胸痛中心急救群,“群裏有全市心內科醫生專家,村裏老人多發心胸疾病,院前診斷方便更快救治。”經過和家屬商量,我們決定先將病人送到鎮上的衛生院治療。剛一送達,醫生薛依雲趕來接應,“群裏看到了,患者可能因為術後感染發燒導致胸悶。”交接完院前院內記錄單,患者被送進急診室,我們才安心,吳義孟轉頭提醒我,記得保存好患者出車時各種記錄、病歷。

  一趟鄉村急救下來,我感受到的不僅是快速行動,而且是一場全程聯動、緊密配合的生命接力。

  連線鄉村急救車——

  醫生遠端指導,上車就是入院

  “和時間賽跑很關鍵,高效救治也很關鍵。”在瑞安市120急救指揮中心,綜合科科長張海成告訴我,要想了解鄉村急救網路,還得跟著急救車到醫院去仔細看看。

  在馬嶼急救站跟了幾個來回後,我跟車來到瑞安市人民醫院瑞祥院區急診室,這裡比想像中更忙碌,急診臺護士來回接應送來的急救患者,根本顧不上説話。該院急診科副主任護師蔡黎微打開“院前院內協同救治平臺”給我看,“大屏裏實時跳出急救任務告知單,今天送來的患者有點多,他們上急救車的時候,我們就同步接收資訊了。”

  在協同救治平臺的大螢幕畫面裏,我們看得到前來的急救車行駛軌跡。急救醫生可以判斷抵達時間,還能直接撥打視頻電話,遠端了解車內患者的情況,調取患者心電圖數據等。“患者骨折情況如何,還能行動嗎?”蔡黎微演示遠端連線,那一頭傳來車內急救醫生的回應,“馬上抵達,現在患者情況穩定。”在畫面裏,我們看到多個急救現場,急救車前進的路段、司機駕駛艙,還有患者在急救車內的狀態。

  “實時了解急救情況,方便我們分診處置,與車內急救醫生一起會診患者病情、遠端指導等。”蔡黎微告訴我,患者在到達醫院時,急診室已經安排好手術間,爭分奪秒開展治療。

  原來,醫院和急救車的“生命防線”已經緊緊串聯。在瑞安市人民醫院萬松院區,該院急診科主治醫師陳放正在連線急救車內醫生,“患者胃出血,這裡山高路遠,大約過來還要半小時,要先確保患者生命體徵穩定。”陳放説,急救不僅是響應、接車、送達這些環節,關鍵是在危險時刻精準施救,必須把每一個環節都想到位。

  張海成和我聊起急救的難處:“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急救每時每刻都在發生,各種突發意外傷痛疾病總會存在,即使我們速度再快,也比不過關鍵時刻就在身邊的人。”説著,他給我展示手機上的互聯救治平臺,“在這裡我們已經培訓了5000多名志願者,他們遍佈在城市鄉村的各個角落,遇到心臟驟停等緊急情況,我們可以呼叫附近的志願者前往,可能比救護車更快抵達施救。”

  “今天我也認真學習了一番,是否能當志願者?”我問。張海成表示歡迎。他説,當地一直在擴大志願者群體覆蓋範圍,經過急救培訓,志願者持證上崗,“救”在身邊的氛圍越來越濃。

  走出急診室,夜已深,我看到醫院門口還不停地有急救車駛進。鄉村急救的“快速路”,背後是一群人的努力。一輛輛飛馳在生死時速上的救護車,不問山高路遠,只為快速抵達救援。

來源: 潮新聞    | 撰稿:辛文    | 責編:陳曉菲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微店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忠文創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