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長度都是88米,今年的99米是歷年之最,資金全部來自民間自籌。”1月下旬,鰲江大龍文化研究會秘書長張海清胸有成竹地告訴記者,他們正準備為今年的鰲江大龍申請吉尼斯世界紀錄。
鰲江劃大龍是溫州平陽地區傳統海洋漁文化的代表,被譽為“東方第一龍”。當地居民多以捕魚為生,把對江鰲和對海龍的信仰結合起來,創造了叱吒風雲、氣勢磅薄的鰲江劃大龍,也創造了鄉土氣息濃郁的民間燈彩。據史料記載,平陽鰲江劃大龍在清末就已盛行,是人們為求風調雨順、魚蝦滿艙或慶豐年而創造並傳承的民俗文化瑰寶。2014年,平陽鰲江劃大龍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鰲江大龍的製作是一項大工程,其主要程式分為造龍頭、定龍骨、做龍身、包龍皮、安龍珠、裝龍燈、漆藝彩繪等,需要7個師傅花費50天左右製作完成。整條龍的製作考究,龍頭要用鐵條與毛竹做架,金屬鐵絲與竹條相互銜接,圍繞在外,舌頭則用竹條、紅布與綢緞製造,龍骨選用鰲江荊溪山上特大毛竹,龍身用篾條、木頭、綢布、五彩紙、燈泡和泡沫塑膠等編扎製作而成。龍頭、龍身、龍尾等各部分,都配以精美的民間圖案,融入了竹編、紙扎、剪紙、書畫、戲曲等藝術手法,造型獨特。為了更具觀賞性,大龍的體內從頭到尾串聯上電線,裝上白熾燈泡、七綵燈,配好開關,可以在晚上全身發光,配合龍身的彩繪,會非常華麗好看,而且在大龍體內還有噴水、噴霧、發聲裝置,可以擬態。
據悉,今年的鰲江大龍還增設了龍腳和龍尾的機械擺動,並升級龍聲效果,能夠更加惟妙惟肖地呈現龍的游動形態。據悉,為了呈現最好的整體效果,大龍鱗片將於正月下旬開始裝貼,並於3月11日(農曆二月初二)由200多名壯漢抬龍,正式“遨遊”鰲江。屆時,將有龍燈開光、畫龍點睛、巡街遊行、祭神儀式、捆龍化龍等傳統祈福祝願場面和表演。
“龍分九段,取‘龍生九子’之意。今年的大龍不僅長度更長,爪更有‘勁’,而且有一條小龍相伴。”張海清表示,這條按1比10比例製作的小龍,將於二月二鰲江劃大龍之前提前遊行,讓市民近距離體驗、感受民俗文化。
來源: 潮新聞 | 撰稿:周豐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