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問今年的熱門旅遊地哪最出圈?紹興越城必然榜上有名:每到節假日,浙東運河博物館一票難求,八字橋邊遊客絡繹不絕,魯迅故里人頭攢動……
一條流淌千年的大運河,一座有著2500多年曆史的文化名城,深厚的文化底蘊成就了越城的城市品牌。積體電路等新興産業的蓬勃發展,更讓越城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如何看待大運河的內涵?如何促進古城的有機更新?如何推進地方産業的轉型升級?
近日,在“潮涌之江·對話縣委書記”大型融媒體訪談活動中,浙江日報報業集團社長、黨委書記姜軍對話紹興市委常委、越城區委書記、濱海新區黨工委書記、鏡湖新區開發辦黨組書記徐軍。
“十六字”解讀千年浙東大運河
西起杭州西興,向東經紹興,至寧波入海。浙東大運河通江達海,穿越城而過。
擁有2500多年曆史的浙東古運河航道尚存,曾經“浪槳風帆,千艘萬艫”,如今依然航船輻輳、工商並茂。
今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省紹興市考察。當登上浙東運河文化園內高拱石橋,他感嘆道:“在這裡可以暢想一下古今滄桑。”
在徐軍的眼中,浙東大運河是一條人民之河、生命之河、生態之河、景觀之河。
這十六個字,內涵深刻。
大運河沿岸匯聚了各類民間文化、各種民俗活動,單就勞動號子就有很多種。浙東運河更是匯聚了以水鄉、橋鄉、酒鄉為核心的水文化,以詩文、書畫為特色的名人文化,以越女採蓮、龍舟競渡、鑒湖烏篷、花雕嫁女為代表的風俗文化等。
“運河代表了人民的生活。”徐軍介紹,“因此,它是一條人民之河。”
曾經,浙東地區人口密集,但水資源相對緊缺,嚴重制約當地人民的生活和發展。2003年,浙東引水工程正式啟動。這些年來,浙江省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幹,2021年6月,浙東引水工程全線貫通。它重組了浙東地區水資源配置網路,累計輸水50多億立方米,惠及1750多萬人,實現了一江碧水向東流的美好願景。
“整個浙東的群眾也好、企業也好,都受益於這項工程”。徐軍感慨,“因此,它是一條生命之河。”
浙東大運河聯通水網,加強了灌溉、防洪、排澇等作用。作為河長制的發源地,廣大群眾成為治水護水的主力軍。
通過“美麗河湖”治理,紹興水系河暢水清,岸綠景美,徐軍表示,“因此,它是一條生態之河。”
穿境而過的浙東大運河兩岸景色優美,積澱了很多古典園林、藏書樓閣、橋梁古塔等。
“因此,它是一條景觀之河。”徐軍推介,希望各地遊客可以經常來紹興越城走一走,看看運河風光,領略歷史文化。
“沒有圍墻的博物館”是懂年輕人的
來越城,你可以坐著烏篷船,一路聽著欸乃的槳聲,靜靜劃過王陽明的家門口;也可以漫步魯迅的三味書屋,感受他的刻苦;亦可以前往沈園,品味陸游和唐婉的淒美愛情……
越城是一座擁有2500多年曆史的古城,大禹、勾踐、王陽明、秋瑾、魯迅等名人輩出,9.09平方公里古城範圍內,坐落著各級文保單位73處,被譽為“沒有圍墻的博物館”。
“古城是紹興的根脈,是靈魂所在,是紹興最具有核心競爭力和不可複製的文化IP。”徐軍説,近幾年,越城在古城的保護、傳承和發展工作上不遺餘力。
今年年初,《紹興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草案)》編制完成,文件中首次明確提出要創造條件啟動古城申遺。
“我們堅持用規劃引領發展,要把古城介紹給世界人民,就需要我們對古城的整體打造有清晰的思路。” 徐軍表示,推進古城有機更新,越城還找到了新打法,要將文化厚度轉化成産業,開門的鑰匙,則在於文旅融合,“要融出深度、融出新意、融出品質。”
熒光夜跑、星空夜市、宋韻藝術生活展……如今,去越城,總有豐富多彩的活動等著你參與。今年以來,截至目前,越城創新策劃開展古城四季文商旅活動57場,融入了古越文化的內容、符號和故事。同時,還積極建設小吃一條街、茶飲一條街、酒吧一條街等特色街區,全面釋放古城文旅活力。
在徐軍眼中,平衡古城保護與發展的關係,另一大關鍵因素在於人,“古城保護得再好,如果沒有人來居住生活,也就失去了保護的意義。”
“以點及面、以點線串鏈,然後截面,讓每一個運河上面的點位都能按照相應的規劃牽引,讓它跟文化、旅遊、商業結合形成一個大文章,來整體推動我們整個文商旅的全面的融合。”徐軍認為,同時,城市設計過程當中要重點植入更多年輕人需要的元素進去,讓古城煥發年輕活力,既有歷史互動感,也有現代衝擊力。
故而,越城正在持續推進全域未來社區建設,在老舊小區改造基礎上,補足公共空間和配套資源,同時推進“古城大腦”建設,讓越城治理更加智慧化;持續推進打造最清潔城市樣板,進一步加大古城精細化管理水準。
“我們要把空間打開,把新的功能植入進來,通過完善基礎設施等方式,讓更多有活力的人群來古城生活、創業、工作,推動越城的進一步發展。”徐軍説。
新興産業賽道上的發展“密碼”
古越大地,不僅承載著深厚的人文底蘊,更蘊藏經濟發展的無限潛力。對話過程中,徐軍多次提及土地的畝均效益演變,是打開了越城高品質發展的一大“密碼”。
“畝均”本是農業術語,越城將其作為尺規引入産業轉型升級發展之中,釋放産業“質效雙升”新活力。
過去,紹興是浙江的製造業大市,素有醬缸、酒缸、染缸之稱。針對傳統産業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痼疾”,紹興以“騰籠換鳥”破題,作為主城區的越城區也借勢走出“舒適區”,拉開“畝均論英雄”改革序幕。
從落後産能破局,向新興産業發力。2018年以來,越城對低效高耗的污染型企業進行“減量騰退”,為引入新賽道開路;同時不斷開闢出新的産業土壤,招引一批“俊鳥”,使先進製造業集聚集群發展,推動新一輪城市更新與産業發展融合。
“當時,光是87平方公里的袍江區域就聚集了87家印染化工企業,但如今,已被畝均效益更高的泛‘半導體+’産業覆蓋。”徐軍説。
如何讓有限的土地資源發揮最大效益?在徐軍看來,當地提出的“退二優二”治理方針是實現産業動能飛躍的關鍵。
“我們的宗旨是,整體工業企業搬遷後,這些土地不變性,還是作為製造業用地。”徐軍説,通過政府主導騰退用地開發,越城區工業用地已從400多萬方增加至900多萬方,加上全域整治工業低效用地等硬核舉措,不僅大大增加了製造業生産空間,還大幅提升了當地勞動生産效率,加速了空間形態、産業結構、畝均效益的提能升級。
如今,紹興積體電路新産業平臺已經匯聚了近百家積體電路企業,基本形成設計、製造、封裝、測試、設備及應用的全産業鏈,去年産值突破500億元。
向“新”而行,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産業,正在成為越城區推動高品質發展的主要抓手。目前,越城區高新技術企業已增至534家。2022年,越城高新技術産業增加值佔工業增加值比重達62.4%,實現逐年增長。
“新興産業的引入,讓越城在新賽道上跑得更快,也跑得更穩。”徐軍説。
來源: 浙江日報 | 撰稿:潘璐 曾楊希 王佳 見習記者 毛藝蓉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