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
184042016@qq.com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您的位置:首頁 > 浙江 > 衢州 新聞詳情 A- A+
藝術鄉建 以“美”相見 浙江這樣用藝術賦能鄉村振興
發佈時間:2022-07-14 07:03:20    

   中國的鄉村,是家園,更是回望鄉愁的歸處。

  7月14日至15日,一場以“藝術鄉建”為主題的全省現場會在衢州柯城區舉行,總結以往“藝術鄉建”工作經驗,並將在新起點上再動員、再出發。

  2021年,浙江省文聯在全省文聯繫統對“藝術鄉建”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明確要發揮藝術界的強大動能,以審美的普及與品質提升,助力全省鄉村建設可持續性發展。今年5月,省委宣傳部、省鄉村振興局、省文聯共同印發了《關於開展“藝術鄉建”助力共同富裕的指導意見》,讓浙江的“藝術鄉建”工作有了明確的指導性綱領和行動方案。

  “藝術鄉建”要做些什麼?浙江為什麼選擇以“藝術”之名破題新時代的鄉村建設?近日,記者在杭州市蕭山區、長興縣、衢州市柯城區、江山市等地採訪,感受鄉村振興中的文藝力量。

  一村一品 喚醒鄉村活力

  放眼全國,藝術介入鄉村建設的案例有許多,但浙江,想站在不一樣的起跑線上。早在2018年,浙江就開始鄉村振興五年行動,美麗鄉村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當前,在邁向農業農村現代化和高品質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的新階段,浙江對推進農村文化繁榮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浙江工商大學副教授、浙江省文化産業創新發展研究院研究員王麗雲研究鄉村多年。她説,從整個“藝術鄉建”探索的過程中可以發現,如今浙江的“藝術鄉建”工作,是在浙江奮力推進“兩個先行”的背景下提出的,它是“文化振興”的進一步深化,更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內驅力,意在重構人與人、人與鄉村、人與自然的關係,有效激活人的個體價值和鄉村資源價值,振興鄉村産業、美化鄉村環境、復活鄉村文明、助力鄉村治理,從而使鄉村獲得物質與精神的雙重獲得感、幸福感。

  炎炎夏日,記者走進衢州柯城區余東村,村裏滿是色彩艷麗的墻畫。上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幾位愛好畫畫的余東村民在文化館老師指導下,走上了農民畫創作之路,為“余東畫村”埋下藝術的“種子”。這些農民藝術家“白天扛鋤頭,晚上提筆頭”,數十年如一日堅持創作,成為了當地一道特別的風景。

  此後,余東村建成中國鄉村美術館,吸引全國農民畫專業委員會落戶,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美術學院、浙江傳媒學院等省內外院校也在此設立研學基地,逐漸打響了“中國第一農民畫村”的品牌。如今,以農民畫為核心,余東村形成了“農民畫+文創+旅遊+研學”的文化産業鏈,實現了農民畫從賣畫到賣文創、賣版權、賣風景、賣旅遊的“四個轉變”,用畫筆繪出了一條鄉村振興的致富路。

  江山大陳村巧用一首村歌帶動整個鄉村富起來的故事,也一直為人津津樂道。歌曲《媽媽的那碗大陳面》,圍繞大陳村孝文化故事“大陳面”創作,不僅成為村民關係的橋梁和紐帶,還延伸出了微電影、婺劇、越劇、舞臺劇、音樂劇等多種版本,讓大陳村的品牌文化進一步推廣。

  村歌還助推了“大陳面”品牌産業的開發。如今,大陳村的大陳面年産2000噸,産值800萬元,在浙江、福建、江西等地有30多個代理商。得益於村歌的品牌效應,大陳村各項産業陸續振興,遊客慕名而來的同時,吸引了村裏的年輕人紛紛回巢創業。

  打造鄉村品牌,彰顯地域特色,是浙江“藝術鄉建”工作推進的一大特色。通過挖掘鄉村歷史文化、民間藝術、生態等資源,2015年至2020年,省文聯各機構分別與地方協同共建117家“浙江書法村”(社區)、35個“國樂鄉村”、2個“中國攝影藝術鄉村”、72個浙江省“傳統戲劇特色村”。

  在這背後,王麗雲也看到了推進“藝術鄉建”過程中鄉村運營者的重要性。她説:“單純的藝術改造鄉村,在後期容易出現動能不足的問題。而‘藝術鄉建’的內涵涉及鄉村文化、産業、環境、鄉風、社會治理、生活幸福度等多維度,鄉村運營者既要懂得藝術産業發展規律,又要能遵循鄉村發展規律,並能在項目設計之初,就有‘整村IP化’打造的思路。”

  當前,越來越多鄉村開始具備這樣的理念,並形成了多個特色鮮明鄉村品牌,但浙江仍亟待補充這方面的綜合性運營人才,以形成長期的區域品牌效應。

  王麗雲特別提到山區26縣的鄉村,由於浙江鄉村資源分佈不均,空心化現象仍較嚴重。要重新煥發鄉村活力,就要實現從“建設鄉村”到“運營鄉村” 的思維轉變,只有優化凸顯鄉村特色,堅持以品牌化思維整體謀劃鄉村發展,以開放包容的姿態,走城鄉融合和資源共用的發展道路,才能真正復活鄉村,實現鄉村可持續化發展。

  文藝村長 重塑鄉村魅力

  藝術搭臺,鄉村唱戲。藝術走進鄉村,是對其社會價值的重新激活。省文聯書記處書記呂偉剛表示,在“藝術鄉建”工作開展的過程中,要做的就是聯動各地文聯,聚合高校藝術院校師生、文藝“兩新”等多方社會力量參與其中。

  這並不是一時的下鄉“送文化”,而是要長期“種文化”。當前,浙江的鄉村並不缺匆匆而來、又匆匆離去的藝術家,缺的是能長期紮根、並帶動村民參與藝術創作、助力鄉村良性發展與治理的文藝人才。

  作為嘗試,浙江探索實施“文藝村長”制度。去年,這一制度在慈溪率先試點,如今其他地區也開始“嘗鮮”。

  不久前,長興縣迎來了首批10位“文藝村長”駐村。他們承擔著參謀員、組織員、輔導員和宣傳員的角色,不僅要協助所駐村挖掘、展示、弘揚鄉村文藝文化資源,幫助培育組建特色文藝團隊、培養文藝骨幹,還要用文藝的形式,幫助所駐村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特色農産品等宣傳,助力鄉村振興。

  湖州市作家協會副主席、長興縣作家協會主席田家村,一個多月前受聘成為長興縣太湖圖影旅遊度假區小沉瀆村的“文藝村長”。記者聯繫上他時,他剛和小沉瀆村黨支部書記欽建華走完村莊。“小沉瀆村正準備創建省級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重點村,這也成了我到村裏的第一項任務。”田家村説,駐村一個多月裏,他在村裏多次實地調研,村中的石橋、石堤、古樹、古廟、老街等位置和數量,都了然于胸。

  田家村還在思考,如何把傳統鄉土文化的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結合起來,怎樣去發揮鄉土文化在改變村民思想觀念、價值追求、審美意識等方面的教化功能。和村委相關負責人商量後,他已列出了小沉瀆村下半年的文化活動安排表,包括讀書會、剪紙等傳統文化展示,還計劃邀請作家來村進行采風創作,他想要做的有許多。

  “這次下村對我的觸動很大。以前,我們主要為村民送歡樂,是鄉村振興的歌唱者、鼓掌者、旁觀者。而今天,我們沉下來了,成為鄉村建設的規劃者、指導者、直接參與者,將優秀歷史文化解碼落地,這就是‘藝術鄉建’的主動作為。”田家村説。

  “村裏來了位‘文藝村長’,好像是不太一樣。”長興縣水口鄉顧渚村的村民們感受到了變化。

  “文藝村長”盧湘敏剛駐村,就帶領縣戲曲家協會的志願者到村裏開了一場“文藝走鄉村”活動,為村民送上“戲曲大餐”。志願者們還給村民進行了簡單的戲曲知識培訓,教唱段、手法、指法和臺步等技巧。“接下去,我們準備在村裏成立一個戲曲團,安排我們戲協的志願者骨幹輪流進行培訓。”盧湘敏對下一步工作已有了新的打算。

  “我平時就愛哼小曲兒,但缺指導,只是自娛自樂。跟著專業老師學確實不一樣,我已經把老師要來上課的時間都空出來了。”顧渚村村民陳洋期待,“文藝村長”能為村莊帶來更多向上的力量。

  農民參與 激發鄉村潛力

  浙江推動“藝術鄉建”的解題路徑比以往清晰了,一個以文化藝術聯動鄉村經濟社會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的藍圖,正逐漸鋪展。立足新發展階段,這條有著浙江特點的思路,還有更大的目標——到2025年底,浙江預計打造50個“藝術鄉建”省級典型案例,建成100個省級藝術特色示範村、1000個市級藝術特色示範村,搭建一批“藝術鄉建”交流展示平臺,形成一批特色凸顯的“藝術鄉建”品牌成果。

  要實現這個目標,任重而道遠。

  經過長期的鄉村調研,王麗雲發現,浙江在藝術介入鄉村、振興鄉村方面,鄉村主體的主動參與性有待進一步提升。“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她認為,藝術鄉建的最終落腳點是人,發揮村民的主動創造性,提振村民的文化自信心,著力打造一支生機勃發的鄉土人才“生力軍”,更能有效激發鄉村內在活力。

  杭州蕭山區進化鎮歡潭村,通過攝影藝術進行了試驗。村裏一座閒置老屋外,挂滿了精心裝裱過的照片。屋內,是一組組和村莊有關的照片:古村風景、人物特寫、居住環境變遷、生態環境展示、生活日常素描等。這裡,既有歡潭村豐厚的文化本底,也再現了村民起居的生活日常。

  照片是攝影家拍的。今年,浙江省攝影家協會聯合蕭山區委宣傳部、蕭山區文聯和攝協等,推出“生長著的鄉村”——蕭山美麗鄉村駐地攝影項目,計劃用1年左右的時間,組織攝影家走進蕭山20個美麗鄉村,進行長期的、深入研究的影像創作。歡潭,是“生長著的鄉村”——蕭山區美麗鄉村駐地攝影項目的第一站。

  此前,24位蕭山本土攝影家和來自省內外的攝影師,與導師傅擁軍、拉黑一起,深入歡潭村,以駐地創作的方式進行田野影像調查採訪和拍攝。

  這樣的記錄對攝影師來説是創作,也是洗禮;對村民來説,則是記錄與發現。

  “我們在歡譚村待了一個月,每天要在村裏轉好幾圈,觀察村民的衣食住行等生活狀態。”蕭山區攝影家協會主席董偉説,一開始,有許多村民不理解,覺得這些背著大鏡頭的人好麻煩。大家熟悉後,對發現和尋找自己村裏的美好,村民們來了興趣,有的人甚至會主動提供線索。村民田永忠指著一組照片説:“這組以小家變化反映村莊變遷的照片,就是我主動跟攝影師提起的。”

  最終,攝影師創作拍攝了600余幅攝影作品,並以“生長著的歡潭”為主題,結合村景、村貌、古宅、民巷等進行沉浸式展陳。

  看著照片中濃烈的鄉土氣息、鮮明的時代印記,歡潭村的村民徐錢權不禁感慨:“沒想到家門口的樹拍出來還能這麼好看。接下來,不僅要好好愛惜村莊,我還要讓更多人知道村裏的文化和故事。”

  通過這次攝影展,不少村民開始意識到,自己所居的鄉村,祖祖輩輩在這裡一磚一瓦的付出,用歲月成就了無法速成的美麗。它值得後代們付出、傳承與建設。

  歡潭村黨委書記梅李棟也欣喜于拍攝帶來的改變。“我們村通過美麗鄉村建設完成蝶變,但在農村人居環境提升的同時,村民對村落文化的認知、參與建設鄉村的自信心有待提高。”他説,這一次,從前期的入戶調查到中期的志願者協助,再到最後展覽的共同參觀,村民都全程參與,為大家提供了一個通過藝術深度參與建設家園的機會。

  當各類文化活動陸續進入鄉村,耳濡目染間,村民也會慢慢從“旁觀者”成為“參與者”,最終變成“創造者”。

  省文聯黨組書記、副主席、書記處常務書記楊守衛表示,接下來,將繼續發揮文聯繫統的組織優勢和專業優勢,鼓勵支援廣大文藝工作者深入生活、紮根人民,用文藝方式、文藝因子激活鄉村資源,賡續浙江千年文脈,繁榮振興鄉村文化,豐富農民精神生活,賦能鄉村産業興、環境美、百姓富、治理好,為共同富裕和省域現代化“兩個先行”賦能塑形鑄魂。

  隨著眾多調研、實踐的不斷深入,浙江的“藝術鄉建”工作,正朝著更具針對性、有效性和前瞻性的方向發展。我們期待,通過藝術讓村民生活更幸福這一美好願望,能在越來越多的鄉村可感可見。

  專家點評

  激活人的個體價值

  沈勇

  “兩個先行”背景下的“藝術鄉建”,其最終目標與“共同富裕”“現代化”的訴求是一致的,那就是“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共同富裕提出的“物質富裕、精神富有”正是對這一終極目標的形象詮釋。“精神富有”的含義並不僅僅是精神文化産品的多樣與供給的滿足,其最終指向是使人滿足審美需要,獲得精神享受和審美愉悅。

  藝術,恰恰是實現“精神富有”的上佳途徑與載體。以藝術為載體的“鄉建”,最終的指向就是凈化人的思想、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行為習慣,從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個人以為,以文藝的方式介入鄉村建設,能有效激活人的個體價值和鄉村資源價值。“藝術家駐村”“文創團隊駐村”,從“外援式”向“內生式”的轉變,培養了農民藝術家“以藝賦産、以藝興旅”。以藝術賦能産業發展,走出了“藝術鄉建”的重要一步,把“送文化”變成“種文化”,以美育點化並觸發構建提升人的審美能力、凈化人的審美意識、培育審美素質和審美人格的有效途徑,才是“藝術鄉建”真正要做的“建”。

  “未來已來,遠方不遠”。浙江在“藝術鄉建”上的先行先試,希望能為未來的中國帶去具有高度推廣與複製價值的樣本。

  (作者係浙江省評論家協會副主席、秘書長)

來源: 浙江日報    | 撰稿:沈聽雨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微店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忠文創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