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
184042016@qq.com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您的位置:首頁 > 浙江 > 共同富裕 新聞詳情 A- A+
文化人和職業經理人組成"種田天團" 種鄉愁
發佈時間:2024-01-03 09:40:16    

   在浙西山區,常山縣天安村是一個普普通通、毫不起眼的村子。作家周華誠和商人楊建平卻聯手在這裡做了件“了不得的大事”:種糧。

  所謂“了不得”——他倆原本都是城市白領,回村後,不僅種出了好米,還賣出了30元至50元一斤的高價,關鍵還不愁銷路;所謂“大事”——他們種糧的規模挺大,包下全村一半的田,足足有670畝地。

  不是發小,不曾同窗,兩人究竟為何結盟?一切源自一場“不約而同”。

  “我們倆出生鄰村,因掛念家中老父親年過花甲還堅持下地,都回來幫忙。”作家熱情善道。

  “田頭相識,一拍即合。”商人言簡意賅。

  原來,正是一抹鄉愁,為二人牽了線。2021年的春天,他們合夥回鄉,在天安村打造起“父親的水稻田”共富綜合體,聯手將這抹“鄉愁”經營得有聲有色。

  “每個人都有兩塊水稻田,一塊在心上,一塊在地頭。”講起創業秘訣,老周説,他和老楊就是各司所長,一個負責心上的,一個種好地上的。

  原來,為找尋創作靈感,周華誠回鄉種田已有9年。結識楊建平前,他在自家3畝地“小試牛刀”,通過網路社交平臺發起“眾籌”,邀請城裏人到府做客,一道隨他父親週全仔下田勞作,定購種成的大米。

  “西至四川,南至海南,北至東北,都有響應。第一年就集結了140多人。”看到彼此陌生的人們竟不遠千里前來種稻,並肩田頭揮汗如雨,作家頓悟:原來“鄉愁”,不止遊子故鄉的思念,還是久居城市的人群對鄉村的嚮往、對傳統農耕的憧憬。

  何不以稻為媒,建立社群,發展鄉村體驗經濟,規模化經營,帶動更多農民“老父親”致富增收?懷揣這樣的想法,楊建平加入其中,“父親的水稻田”一下子擴面百倍。

  這些年,兩人配合默契,來自都市的“稻友”群日益壯大。一眾科學家、建築師、設計師、投資人、攝影師、插畫師紛紛進村種稻,出謀出力,組隊的周華誠和楊建平,也被大家親切喚為“稻長”。

  “脫掉鞋子襪子,赤腳踩進去,忍不住驚嘆。”90後女孩王璐茜還記得第一次隨隊插秧的經歷。進了水田,墨鏡、遮陽傘統統不頂用,稻友們戴上老農遞來的草帽,彎下腰,倒退著走,把秧苗行行插入泥裏。不能太深,不能太淺,從午後一直幹到傍晚。“那天腰酸背痛、沾床就睡,但心沉靜踏實。”王璐茜説。

  後來的耘田、收割,王璐茜都沒錯過,終在秋天吃到了自己種的稻米。“和超市裏買的,味道不一樣。”她説,那口米飯,多了別樣的滋味。

  春天在田頭辦“插秧節”,秋天來地頭慶“豐收節”,每年冬季還把“新米讀書會”開到杭州城……兩位“稻長”將社群活動辦得活色生香。一批批年輕人因躬耕相識相交,一起碾米粉、做蒸糕,建築師“稻友”趙統光還帶著大家在田裏樹起6米高的稻草人、24節氣風雨旗。這些回憶,為稻米注入了“歡樂”的味道。

  為提升稻米品質,中國水稻研究所“稻友”沈希宏研究員帶來了自己培育的“軟香2號”等優質水稻品種,“稻長”楊建平堅決貫徹一整套綠色種養方式,不打一滴農藥、化肥和除草劑,用發酵製作的高效生物菌肥和綠色除蟲技術完全替代。由此,群策群力種成的生態稻米,又多了層“信賴”的味道。

  上千名稻友,與“父親的水稻田”基地的50位65歲以上簽約“父親”連結成緊密的“産銷共同體”。今年,基地生態稻米畝産已超700斤,算上地租、工資,每位“父親”收入都是原來的3倍以上。楊建平發動周邊村落出資聯建了酒廠和研學基地,用生態大米開發出“雙柚酥”等加工品,更多鄉親正隨“老父親”們一道致富增收。

  “來年,多來鄉村種稻吧!”如今,王璐茜辭去一線城市的工作,成為周華誠和楊建平的初級合夥人。他們向每位心懷“鄉愁”的都市人,發出了熱情邀約。

來源: 浙江日報    | 撰稿:來逸晨 趙璐潔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微店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忠文創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