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看準了就抓緊幹——2024年首個工作日見聞
發佈時間 | 2024-01-03 09:16:22    

   2024年是新中國成立75週年,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1月2日,新年首個工作日,神州大地處處可見奮力攀登的姿態、奮鬥拼搏的面貌。

  “必須把堅持高品質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廣大幹部群眾深入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抓住一切有利時機,利用一切有利條件,看準了就抓緊幹,能多幹就多幹一些,推動發展活力勃發奔涌。

  錨定高品質發展

  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産品, “新三樣”的崛起,成為新時代中國經濟高品質發展的新動能。

  每53秒就有一台新能源汽車“駛”下生産線!

  1月2日,記者走進位於廣東廣州番禺區的廣汽埃安智慧生態工廠總裝車間,只見工業機器人與産業工人協同作業,一派熱氣騰騰。

  “半年多前,下線所需時間是60秒。”總裝車間高級經理張自初説,“不要小看減少的這7秒,我們調整優化220個工位、460名工人的工作內容,設計應用實時智慧輔助系統,一處一處摳細節,才‘摳’出了效率。”

  “國家錨定高品質發展,對我們新能源汽車企業來説,就是要做到生産更加高效、技術持續升級,為中國製造增添新亮色。”張自初説。

  埋頭做好自己的事

  新年首個工作日,各地科技工作者攻難題、攀高峰,助力釋放科技創新引領産業創新的澎湃動能。

  將製備好的量子點薄膜電晶體晶片放到低溫冷阱探針台中,設定好溫度、電壓等參數,通入二氧化氮氣體,一系列有規律的波形數據很快在螢幕上顯示……在華中科技大學的量子人工嗅覺學術前沿青年團隊實驗室,科研人員正在進行各項實驗操作和數據記錄。

  “高性能智慧氣體感測器可廣泛應用於溫室氣體檢測、流程工業安全、智慧醫療等領域,已成為各國科技競逐的新賽道。”華中科技大學積體電路學院教授劉歡説,“新的一年,團隊將圍繞智慧氣體感測器晶片與微系統關鍵技術持續攻關。我們要沉住氣、鉚足勁,埋頭做好自己的事。”

  “千年大計”需要久久為功

  習近平主席在二〇二四年新年賀詞中指出“雄安新區拔節生長”,這讓雄安新區的幹部群眾倍感振奮。

  白雪映照下,佔地9800畝的雄安新區“千年秀林”大清河片林裏油松蒼翠、榆樹挺拔。1月2日早上8點多,記者看到,大清河片林一區20多名護林員穿梭其中。“冬天的護林工作做細緻做到位,春天樹木的長勢才會更好。”雄安集團生態建設投資公司副總經理徐成立説。

  高標準高品質推進雄安新區建設,既要保持“千年大計”的定力,又要拿出只爭朝夕、穩紮穩打的幹勁。

  雄安新區設立之初的兩年,規劃反覆打磨,幾乎沒有動一磚一瓦。有了藍圖之後,新區面貌日新月異,處處能感受到“未來之城”強勁的發展步伐。1月2日,記者看到,被稱為“雄安之眼”的雄安城市計算中心拱形東立面與湖景水面中的倒影相互融合;剛剛實現全線通車的京雄高速車流不息;走進北京四中雄安校區、雄安史家衚同小學兩所學校,教室裏傳來瑯瑯讀書聲……

  傾情解民憂,溫暖在心頭

  “我們的目標很宏偉,也很樸素,歸根到底就是讓老百姓過上更好的日子。”從鄉村到城市,各地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傾情解民憂,溫暖在心頭。

  1月2日一大早,甘肅省臨夏州積石山縣石垣鎮秦陰村駐村第一書記劉永東就忙碌起來。受地震影響,圈舍倒塌,村民們的存欄牛羊急需出售。“天冷牛羊容易掉膘,早一天賣出去,鄉親們就能早一天安心。”

  劉永東把採購商迎進村民家中,幫著找銷路、談價格。“現在我們已經幫鄉親們賣出了約300隻羊、10多頭牛,大夥再加把勁,可不能讓村民一年的辛苦付出‘折了價’。”

  民生無小事,用心辦更要抓緊辦。新年上班第一天,上海市中心規模最大的居民小區拆除重建項目——蕃瓜弄小區舊住房改造施工現場機器轟鳴。

  這一天,蕃瓜弄小區舊住房改造項目負責人吳超行程滿滿噹噹——先去附近協調場地,“把要進場的上百名工人的臨時住所搭建好,工期一刻不誤”;接著趕往工地南側的天目西路派出所,“蕃瓜弄小區新建的地下車庫入口挨著派出所,擴寬入口需要協商”;再去靜安區規劃資源局,“靜安區開闢了綠色通道,能提速審批配套項目。”

  一路走、一路忙,吳超滿是幹勁,“我們和蕃瓜弄居民約定了三年半工期,必須趕進度、保品質,不能歇腳緩勁。”

  接訴即辦,件件有回音

  新年伊始,各地黨員幹部轉變作風、真抓實幹,把好事辦好、實事辦實、難事辦妥,不斷增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1月2日早上8點30分,記者來到北京市海澱區紫竹院街道廠洼街3號院。見到廠洼第二社區黨委書記董建平時,他已經和兩名維修下水道的工人忙活了好一陣子,“整個元旦假期,一直放心不下這件事。”

  “這件事”要追溯到去年12月29日晚上,居民尹風茹老人家中下水道堵塞。接到老人訴求,董建平當晚就聯繫了街道城市管理辦公室,調來清掏車,連續清了2個多小時,暫時止住了污水回流。但是,“要想徹底解決問題,必須更換老化嚴重的管線。”

  方案敲定,節後開工。切舊管、換新管、試水……臨近中午,工程順利完結,董建平這才稍稍舒了一口氣:“件件有回音,事事有著落,老百姓才能滿意放心。”

來源:人民日報    | 撰稿:許晴、錢一彬、李剛、程遠州、范昊天、邵玉姿、王錦濤、黃曉慧、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