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17時56分,隨著ET684航班穩穩地降落上海浦東國際機場,第19批援中非中國醫療隊圓滿完成醫療援助任務,回到了祖國。
500多個日日夜夜,在萬里之外的中非班吉,他們既是救死扶傷的白衣天使,也是傳遞情誼的友好使者。
回家,回嘉!一路披星戴月,一路風塵僕僕,這一次,終於可以握住親人的手,這一次,不用再隔空擁抱。
500多天的思念,化在深情的擁抱中
“還有多久到呀?”7歲的徐可燕手裏抱著一件男士外套,早早地開始張望,一刻不肯放下。看到門口有大巴車駛入時,她眼睛一亮,第一個衝到車旁,要給18個月未見的爸爸徐言披上棉衣。徐言是嘉興市第一醫院外科醫生。
22時20分許,大巴車開進市衛健委的大門,一群人圍攏到車門外。
嘉興市第二醫院檢驗科醫生郭建偉奔向妻子,千言萬語都在無聲的對視中。“爸爸!”兒子小步快跑,撲到爸爸懷中。“離開的時候他才到我胸口,現在都到我肩膀了。”郭建偉用手比劃著。
同一時刻,嘉興市第一醫院放射科醫生王佳和母親、妹妹也相擁在一起。母親嘴角上揚,驕傲的笑容和想念的淚花一起綻放,“女兒,回家了,你真棒!”
嘉興市中醫醫院眼科醫生章友美12歲的大兒子章皓宇説:“我想跟爸爸打一場籃球,看看我有沒有進步。”9歲的小兒子章承宇在一旁緊緊牽著媽媽的手,“我今天一回家就抓緊把作業寫完了,就想來接爸爸回家。”兩個孩子見到爸爸反而靦腆了,唯有擁抱表達想念。
……
500多天的思念,都在這一刻深情的擁抱中。
一年半前,隊員們也是從這裡啟程。
第19批援中非中國醫療隊先後派出12名隊員,除翻譯外的其他11名隊員,均從嘉興市屬三甲醫院選派。
過去的一年半裏,隊員們對於親人來説,是視頻通話中的那個身影,但對於中非班吉的病患來説,是他們重返健康的“希望之光”。
跨越萬里,不負祖國所托
“兒子,我是爸爸哦。”新手奶爸郝亞波雖然已經偷偷練習了無數次,但第一次抱兒子還是有些手足無措。他離開時,妻子已經懷有身孕,如今孩子即將滿一週歲。
對家人,他帶著愧疚,但是作為嘉興市中醫醫院針灸科醫生,他不但治療了許多中非病患,還將中醫傳播到了非洲。
每一名隊員,都有著許許多多難忘的經歷。在回來的路上,大家不時聊起的,還是在中非班吉友誼醫院的點滴。
曾經,一名5歲女孩因為眼睛受傷感染化膿來到醫療隊就診,經檢查需要手術。術後的抗感染治療對於能否保住眼球至關重要,醫療隊毫不猶豫地把“珍藏”的抗生素免費給這個孩子用。
作為隊裏的兼職“護士”,郭建偉承擔起了為孩子輸液打針的任務。孩子的靜脈很細,而且害怕打針輸液,增加了治療的難度。為了緩解孩子的恐懼心理,郭建偉每次打針都會給她一些來自中國的糖果當做小禮物。
在隊長王寶祥的統籌協調和各個科室的通力合作下,最終,孩子的眼球保住了。“看著小朋友活潑可愛的樣子和家屬滿意的笑容,我們覺得再多的付出都是值得的。”郭建偉説。
王佳的爺爺奶奶是參加過抗美援朝的老兵,她從小的夢想就是長大後報效祖國。“我們圓滿完成了援非工作,架起了中國人民與中非人民友誼的橋梁,沒有辜負祖國的重托。”
跨越萬里的援助,他們不負所托!
援非的熱情,在心中永不熄滅
夜色漸深,隊員們互相道別。援非告一段落,但是隊員們依然掛念著中非班吉的同事、病患。
郭建偉最放心不下的是檢驗科助手Gadielle。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她已經能用中文進行簡單的日常交流,“希望她繼續學習中文,將來有機會可以來中國進修。”
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是隊員們一直在努力的方向。他們的真誠,也獲得了當地老百姓的認可。
“援非的每一天都是難忘的。當患者得知我即將離開,他們送給我一幅他們自己畫的畫。”郝亞波告訴記者,畫上是中非地圖,地圖上標記著他工作過的地方,地圖周圍是當地的特色植物和當地人的生活場景,“我想他們是希望我一直記得那裏,不要忘記那裏的風景和人。”
12月19日下午,中非共和國總統圖瓦德拉在總統府為第19批援中非中國醫療隊隊員授勳,親自授予每名隊員“軍官勳章”或“騎士勳章”。
在中非履職的日子裏,醫療隊員們宵衣旰食,救死扶傷,身體力行地詮釋了“不畏艱苦、甘於奉獻、救死扶傷、大愛無疆”的中國醫療隊精神。
在回來前,他們的工作已經有新的醫療隊接手。王佳説:“當我把手中的鑰匙交給新隊員的時候,就像把接力棒交給他們一樣。第20批援中非中國醫療隊也是一支醫術精湛的隊伍,希望他們繼續用心用情服務好當地人民,繼續用實際行動講好中國故事。”離開前,王佳説,“如果有機會,我希望能夠再次參加中國醫療隊,再去非洲。”
來源:南湖晚報 | 撰稿:記者 黃 燁 徐楊蕾 通訊員 謝震宇 攝影記者 孟多多 | 責編:陸姍姍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