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
184042016@qq.com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您的位置:首頁 > 浙江 > 共同富裕 新聞詳情 A- A+
如何打破浙江再生稻最高畝産紀錄?跟常山種糧大戶搶播探尋秘訣
發佈時間:2023-03-21 08:51:42    

   春耕生産進入關鍵期。去年打破“浙江農業之最”再生稻百畝方畝産紀錄的常山縣白石鎮曹會關村種糧大戶王小華十分忙碌。

  王小華告訴我們,他要在10天左右的時間裏,將1000斤再生稻種子全部播種育秧完畢。“再生稻的特點是‘一次播種、兩季收穫’,種植的季節性很強,第一季種晚了,第二季就來不及成熟,時間上一點也都不能耽誤。”王小華説,今年他請了5名幫工,還用上了新機器。

  一個晴朗的早晨,我們跟著王小華體驗搶播再生稻,探尋他打破全省再生稻最高畝産紀錄的秘訣。

  早上7時,我們抵達王小華的育秧大棚,5名幫工已經整裝待發。一台撒播式流水線播種育秧機已經擺放在大棚內,準備就緒。王小華開始分配任務。“陳大姐,你把空的秧盤擺放在流水線上,老傅和老劉,你們倆負責往機器裏不斷地倒入基質土……”

  “來啦!”一邊打招呼王小華一邊遞過來一雙勞保棉線手套,叮囑我們一會兒跟著他做。

  “大家要和機械緊密配合好。”王小華按下開關鍵,機器便開始運轉。白色的塑膠秧盤被放上傳送帶,隨後撒上一層基質土,泡發好的稻種自然掉落在秧盤裏已經撒好的土中,經過灑水、蓋土等步驟,秧盤好似一輛小火車,在軌道上穿梭直至到達終點。

  我們的任務是和王小華一起把抵達終點的秧盤從傳送帶上搬至空地上,一層一層疊放好。只見王小華將5個秧盤逐一摞起來,再一口氣搬到空地上。照著剛才王小華的動作,記者依樣畫葫蘆,秧盤5盤一摞,雙手抓緊最下面一個再抬起,沒想到連續用力了兩次,都沒有抬得起來。王小華搬完回頭看到後不禁被逗笑了。“你是第一次幹這個吧,這5個秧盤有20斤呢,要是感覺吃力,就少放兩盤,3盤一摞一搬。”1個小時後,流水線對面的空地上碼起了小山似的秧盤,我們數了數,大約有500個秧盤。

  説話間,大棚內又來了一個人,我們原以為是王小華新請的幫工,卻聽見王小華稱呼她為“禾專家”。“這是常山縣農業農村局高級農藝師何水清。”王小華介紹,何水清是常山縣最早開始研究推廣再生稻生産技術的人,下農田、訪農戶是何水清的日常,農戶看到她都會親切地喊聲“禾專家”。

  和我們打完招呼,何水清便端起一個秧盤,用手指插入土中。“這是測試土壤的濕潤程度,你們也來試試。”我們將手指插入土中大約1個指節,指尖被鬆軟的土壤包裹住了。“土壤鬆軟表示水分夠了,要是感覺到明顯的顆粒狀,就表示水灑得還不夠。”何水清解釋。經過她的測試,這批秧盤的用水量適中且均勻。“這也是機械播種的好處,每個秧盤的用種量、用水量是可控的,這樣能提升出秧率,人工播種的出秧率為70%,機械播種的出秧率可達到90%以上,這也為實現再生稻高産提供了有效保障。”

  “除了搶時間早播早栽,再生稻高産還要注意些什麼?”我們向何水清請教。“首先要選擇一個好品種。目前‘甬優1540’‘甬優4901’是常山再生稻的主栽品種。”何水清雙手抓起兩把稻穀攤開,“左手是‘甬優4901’,右手是‘甬優1540’,你們瞧瞧有什麼區別。”我們從何水清手裏各揀了一粒種子放在一起仔細對比,“‘甬優4901’稍長一點,‘甬優1540’稍圓一些。”何水清點了點頭。

  從2009年在常山的田間發現第一株再生稻,到2020年常山再生稻種植技術被列入浙江省農作物主推技術之一,再到2021年常山制定發佈《再生稻生産技術規程》衢州市地方標準,如今,常山再生稻種植規模、生産技術和産量水準均走在全省前列。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提出鼓勵有條件的地方發展再生稻,王小華等農戶對此激動不已。如今,像王小華這樣選擇種植再生稻的農戶,常山縣共有100多戶,再生稻種植面積達2萬畝。“良種播下,良機耕作,配以良技,我對再生稻的高産信心十足。”王小華坦言,去年,他種植的再生稻兩季畝産量達到1170.64公斤,打破了“浙江農業之最”再生稻百畝方畝産紀錄。今年,他預計兩季畝産量能夠突破1300公斤,再創新高。

來源: 潮新聞    | 撰稿:趙璐潔 共用聯盟·常山 俞國文 鄭召隆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微店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忠文創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