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
184042016@qq.com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您的位置:首頁 > 浙江 > 杭州 新聞詳情 A- A+
這個春日,來濱江長河老街探訪耕讀文化
發佈時間:2023-03-15 11:16:39    

   每座城,都有自己的成長史。每條街,都有自己的韻味和記憶。長河老街,以白墻黑瓦、河水潺潺、古宅深深、人文深厚為特色。2016年,被浙江省政府公佈為第五批省級歷史文化街區。

微信圖片_20230315111833.jpg

 

  于歷史長河

  觀“長河”歷史

  長河老街有1000餘年的鄉鎮建置史。

  北宋推行鄉里制,長河為建制鄉,稱“夏孝鄉”,長河街稱“山澤裏”。

  南宋建都杭州後,大批北方官宦望族隨駕南遷,卜居長河,槐街、澤街商鋪林立,集市興旺。

  明代,街市格局基本形成,成為周邊冠山蔬果、白馬湖水産的重要市場。

  清乾隆年間,街市更為繁盛,清來起峻《長河八咏》詩云:“泉甘土沃物爭新,楊果朱櫻橘品橙。十二橋頭沽酒店,東西市上賣魚聲……”

  清同治二年長河設鎮,因境內槐河、澤河總稱長河,臨街設市,故以河命鎮。

  民國時期,商業同樣興盛,街上有店舖茶樓120余家。

  長河故里

  江南水鄉

微信圖片_20230315111837.jpg

  現在的長河老街依然由澤街(直街)和槐街(橫街)組成。澤街背靠澤河,東西走向,長約500米。槐街面對槐河,南北走向,長約400米。澤、槐兩街相交于財神橋頭。街寬2米,店面多為兩層,或上寢下店,或前店後宅,磚木結構,建築考究。

  長河老街1.98平方千米內,歷史建築相連,多以三合院、四合院為主,均有不同形制的牛腿、鬥拱、斜撐,並雕有漁樵耕讀等窗綴花飾,素有“明清建築大觀園”之稱。街區多官邸,以官職命名的宅第有:進士第、尚書第、天官第、大夫第、中宅第、世科第等,“九廳十三堂”是其中的代表。

  這些建築依山臨水,粉墻嵯峨,錯落有致,畫梁雕棟。一磚一瓦似乎都在吟唱,低低訴説著歷史,回憶著那漫長的往事。當初的繁華漸漸褪去,歷史的斑駁刻上墻樓,歲月流逝的痕跡卻在這青磚黛瓦、風格各異的老房子裏慢慢沉澱。

  著名古建築保護專家同濟大學常青教授評價道:無論單體等級、規模還是造型,堪稱江南水鄉的代表之作”“與故宮出自同批工匠之手。

  長河郡望

  人文璀璨

微信圖片_20230315111843.jpg

  長河老街是以來氏、湯氏聚族而居的血緣村落為基礎發展而成的。

  來氏世代耕讀,甲第繁盛,明清兩朝,出貢生97人、舉人54人、進士24人。故坊間有“無來不出榜”之説。明清時期,孕育了從內閣大學士、禮部尚書到縣令、教諭等大小官員387人,民間稱之“三石六斗芝麻官”;還涌現出250多位詩人、文學家、經學家、史志學家,流傳6000余篇瑰麗詩篇,成為學界的“兩浙巨宗”。

  知名人士有率領族人抗擊倭寇的來端蒙、來端操兄弟,廉于官、惠於民、肅于家的來三聘,著述收入《四庫全書》的來斯行,累官至太常寺少卿、著作豐富的來集之,組建長河農民協會的中共六大代表、革命烈士來耀先(來寶坤)等。

  長河之槐

  詩書禮儀

微信圖片_20230315111852.jpg

  長河的槐河邊種著不少槐樹,老街的幾棵百年槐樹見證著千年長河。長河因槐而盛,植槐之風始於南宋,盛于明清。

  那時,長河人中進士後往往會在家門口種一棵槐樹,因為“槐”和“魁”相近,長輩們希望子孫後代在科舉中高中。來氏家族的族規《四訓八戒》更強調:“書則必讀,田則必耕。唯此二者,可以為生。”這些人中士後無不植槐樹于河邊、宅前,以示門第顯赫,後人陸續效倣,便形成了槐河—槐街—槐市的槐文化現象。

  長河老街素有“江南槐市”之稱,明清至民國,老街槐街槐蔭匝地,店舖林立,糧油店、茶行、柴行、花轎行等繁盛不衰,多為來氏、湯氏等仕紳或官宦後人開設,做生意都是買賣公平,講究禮儀,一片儒商風範。槐河兩岸又有義學、書院,誦讀之聲相聞,學子、士紳款步穿街,一片文明、繁忙的景象。

  長河之今

  賡續鄉情

微信圖片_20230315111847.jpg

  2022年,長河歷史文化街區重新整治後,開出民生區、匠心區、休閒區和藝術區四大區塊業態,打造一個新的“江南槐市”,展現歷史文化街區風貌,喚醒逐漸消失的老街記憶。

  春歸長河,老街煥發新的容顏,必將引來更多的遊人。二期整治又將開始,長河老街曾有過車水馬龍的熱鬧,也有過門可羅雀的冷清,今天又重回人來人往的繁華。

  因河得名,因文得興。長河老街周邊居民以耕讀傳家、詩禮繼世。千年來,人才輩出,星光熠熠,將家國文化、山水文化、孝義文化世代傳承。踏上這條記憶裏的街巷,便能體會這裡知書達禮、熙熙攘攘、車來車往的煙火人生。

 

來源: 中國網    | 撰稿:濱江發佈    | 責編:汪傑菲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微店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忠文創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