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
184042016@qq.com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您的位置:首頁 > 浙江 > 湖州 新聞詳情 A- A+
南太湖觀察丨為“世間少有美景”立法
發佈時間:2024-01-09 13:45:10    

   “魚米鄉,水成網,兩岸青青萬株桑。”南潯荻港蜆殼灣,是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湖州桑基魚塘系統的核心保護區。

  湖州市地方立法工作領導小組召開會議,研究桑基魚塘系統保護規定

  桑基魚塘,景美如畫。

  從空中俯瞰,一方方桑基魚塘宛若明鏡,映襯著天光雲影。魚塘旁栽滿了桑樹,遒勁的枝幹交織錯落,生命力十足。

  有關桑基魚塘,最近有件大事。《湖州市桑基魚塘系統保護規定》(下稱《規定》)經省人大審議通過,即將於2月1日正式施行。

  “這是湖州歷史文化保護領域的又一部創制性立法。”湖州市人大法制委負責人介紹,《規定》共23條,不僅明確了立法目的、適用範圍和各方職責,還對資金保障、資源調查、保護區域內禁止行為等內容做出了規定,全面提升了桑基魚塘系統規範化、法治化管理水準。

  桑基魚塘到底有何特殊?為其立法,有哪些用意?千年農遺又該如何傳承與發展?

  古老的智慧

  什麼是桑基魚塘?《規定》第三條就有定義,指為適應洼地環境而形成的“塘基種桑、桑葉喂蠶、蠶沙養魚、魚糞肥塘、塘泥壅桑”的傳統迴圈農業模式,以及由此衍生的生態農業景觀和魚桑文化。

  迴圈,是桑基魚塘最突出的特點。老百姓常説,“桑茂、蠶壯、魚肥大;塘肥、基好、蠶繭多。”這種具有獨特創造性的洼地利用方式和生態迴圈經濟模式,低耗、高效,甚至零污染,難怪會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價為“世間少有美景,良性迴圈典範。”

  湖州桑基魚塘系統形成于春秋戰國時期,目前是我國桑基魚塘最集中、最大、保留最完整的區域。

  “兩利俱全,十倍禾稼”,桑基魚塘曾為當地百姓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益。但如今,受各種社會經濟因素的影響,這個已經存在了2500年的古老生産模式,逐步顯露出退化、消減現象。

  這次出臺的《規定》提出了桑基魚塘系統保護區域的申報辦法,對塘基比例做出了規定:

  桑基魚塘連片面積為一百畝以上;魚塘面積與塘基面積比例範圍為六比四至七比三之間。

  這個數據從何而來?南太湖農業文化遺産保護與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樓黎靜介紹,桑基魚塘最興盛時期,塘基比為4:6,到20世紀70年代末,塘基比多為5:5或6:4,進入80到90年代,塘基區域土地利用發生結構性變化,出現了8:2甚至9:1。

  “水多基少,魚塘和塘基之間的物質能量得不到充分轉化;基多水少,影響承租村民的種養積極性。”樓黎靜説,經過研究文獻、實地調研和座談論證後,《規定》最後將魚塘與塘基面積比例定在了6:4至7:3之間,可以較好地發揮水陸交互作用與邊緣效應,協調平衡種養之間的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

  多維度保護

  變化的塘基比例背後,是老百姓追求增收的樸素願望。在傳承農業文化遺産的同時,如何處理好保護和發展的關係?

  2022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向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大會致賀信時指出“堅持在發掘中保護、在利用中傳承,不斷推進農業文化遺産保護實踐。”

  保護是前提。這次,《規定》進一步完善了桑基魚塘相關的制度體系,從多個維度劃出清晰紅線:

  ——在主體維度上,除明確各級政府、職能部門的職責以外,還規定了村民委員會、行業協會、專業合作社、經營權人(所有權人)等義務,構建了保護工作的責任體系;

  ——在客體維度上,以保護區域為重中之重,建立了專項規劃、建設控制、標誌界樁、技木規範等制度,精準劃定“保護圈”,推進了對傳統迴圈農業模式、生態農業景觀的一體保護;

  ——在方法維度上,不僅對現實中可能導致桑基魚塘系統損毀的行為作出禁止性規範、設定行政處罰,還要求轉致上位法規、國土詳規落實、強化日常巡查、鼓勵公益訴訟,形成了打、防、查、賠有機結合的保護制度體系。

  桑基魚塘是中國農耕文化的活態化石,保護自然也不能停留在“靜態”層面。

  為此,《規定》堅持保護傳統又革新傳統,要求實施建設控制、種養殖技術規範,鼓勵建設優良桑、蠶、魚等種質資源庫、基因庫,開展種質資源收集保存、良種選育和示範推廣等活動。

  在蜆殼灣核心保護區,新建的古桑園裏老樹林立,從湖州各地蒐集而來的近40株古桑樹從此有了新家。

  “這些老樹看著平平無奇,未來有一天説不定能為良種選育做出貢獻。”樓黎靜説,除了古桑園,蜆殼灣還建有百桑園、四大家魚良種基地和蠶絲人家蠶種基地等,專家們將在這裡開展種質資源相關研究,努力讓桑基魚塘系統煥發新的活力。

  要活,更要火

  歲末寒冬,吃一碗熱氣騰騰的魚湯飯,是江南特有的暖意。上週五,為期三天的魚文化節在荻港漁莊熱鬧開幕,村民身穿魚紋彩衣,寫魚字、唱魚歌,用千斤鍋、百座魚灶現場烹飪。熊熊魚火,升騰著鮮香和歡笑。

  “3天吃掉20噸鮮魚。”荻港漁莊負責人、湖州荻港徐緣生態旅遊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徐建龍樂呵呵地説,這些魚都來自桑基魚塘。

  借助農業文化遺産的東風,當地打造了國家農産品地理標誌品牌“桑基塘魚”。天然餵養加上自給自足的迴圈系統,桑基魚塘養出來的魚口感好,售價比普通塘魚貴了50%。

  傳統種養殖效益不佳的破解之道,《規定》列出不少:支援利用桑基魚塘系統資源,延伸農業産業鏈,發展休閒農業、鄉村旅遊、研學實踐體驗等農文旅融合業態,實行集約化經營。同時,要求支援在保護區域內的農産品申報綠色食品等認證,鼓勵開發與桑基魚塘系統有關並擁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農産品,提升品牌競爭力。

  拓業態,打品牌,出圈的不止是魚湯飯。春天魚塘的桑果墜滿枝頭,城裏的客人就好這口酸甜;品一杯湖桑茶,清新又養生;再挑上幾盒桑陌糕點,把鄉野美味帶回家……如今荻港古村的打卡點越來越多,村民們賣桑果、曬桑茶、做糕點,不斷挖掘桑基魚塘系統的農業“三産”價值,賺了人氣,更鼓了口袋。

  村民成為受益者,也紛紛當起了推廣者。毛豆貼畫、芋艿拼笑臉、馬鈴薯上塗鴉、菱角串門簾,今年的魚文化節上,集中展示了産自桑基魚塘系統的20余種動植物。這些“土潮土潮”的設計,都來自荻港村民之手。

  “大家越來越意識到,桑基魚塘是最大的寶庫。”荻港村黨委副書記楊明説,村裏還探索創新,培訓了200多戶農戶成為“魚桑研學人家”,帶著孩子們採桑捕魚、做蚌殼畫,感受原汁原味的魚桑文化風情。過去一年,荻港村共吸引遊客約78萬人次,帶動旅遊收入和土特産銷售超1億元。

  記者注意到,《規定》還點出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科技等五個重點方面,要求進一步挖掘桑基魚塘系統資源的深層價值,促進可持續發展。傳承千年的寶貝,是得好好挖一挖!

  不僅“活”下去,更要“火”起來。期待藉由地方立法,桑基魚塘這塊農遺瑰寶能擦亮新的光彩。

來源: 潮新聞    | 撰稿:葉詩蕾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微店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忠文創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