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山村海島如何應對返鄉潮和防重症?記者實地探訪
發佈時間 | 2023-01-13 09:19:36    

   淳安縣鳩坑鄉嚴村村

  山村過“峰”

  “峰”過了沒有?胡則選不知道。

  在杭州市淳安縣鳩坑鄉嚴村村當了50多年村醫,他很久沒有感受到這種壓力——作為全村唯一的村醫,過去3年,他更多承擔著核酸採樣、送檢、慢性病防治的職能。而真正直面新冠的這一天,他還沒來得及想像。

  從“防感染”邁入“防重症”的半個多月,胡則選每天如同“開盲盒”。如今他又擔心起即將到來的春節。

  過“峰”

  日頭斜拉進大門敞開的診室,風不停灌進老房子的窗縫,溫度計指向8℃。雖然已經70歲,胡則選的白大褂內卻只套了一件薄羽絨服。他説,穿得少點是為了方便行動。

  下午2時不到,第9個來挂水的村民來了。

  他微微顫抖著戴上纏著膠帶的老花眼鏡,湊近村民劉花香發皺的手背反覆拍打後,麻利地把針扎進一小塊膨脹的暗青色中。這是前一天扎過的同一根血管。

  窗口望出去,山的另一頭就是黃山了。這是個海拔1000多米的小山村,村民們守著2000多畝茶山和1800多畝山核桃林過日子,2021年每人平均收入2.2萬元,平均年齡高達60歲。想去最近的縣城,至少要開半小時山路。村民治“感冒”,幾乎都要先到老胡的診所報到。

  忙碌的高峰還是來了。去年12月26日到元旦前是衛生室就診人數最多的時候。一天下來,接診量達到40多人,數量是“新十條”發佈前的4倍多。

  那一陣,病人越來越多,老胡自己也隱約開始咳嗽、怕冷,症狀持續了一個多星期,“我應該是‘陽’過了吧,不知道,也沒測抗原。村裏沒有。”即便如此,老胡也沒能在晚上12時前睡過覺。衛生室從早上8時開到下午4時30分。那段時間,有人不到6時就來敲門看病。

  老房子的客廳就是輸液室。原本只設了兩個座位,中間立著一根輸液吊桿。人多了,老胡就從倉庫裏翻出兩根輸液吊桿。剛立好,密密麻麻六七袋藥物就挂了上去。椅子不夠,倉庫的長椅也被拉出來救場。忙了一整天,老胡擺在桌角的水杯一次沒動過。等到再吃飯,已經是晚上7時了。

  去年12月27日,接診量49人;28日,42人;29日,35人……

  直到今年1月3日,門診量下降到20多人,發熱人數大大減少。老胡覺得,第一輪“峰”應該算是過了,“幾乎家家都得了一遍。”

  所幸,“沒死一個,也沒有一個重症。”

  搶藥

  忙碌,開始於去年12月11日的一則通知:12月底前,鄉鎮衛生院要開設24小時運作的發熱診室。老胡做了展板立在診所門口,“歸總起來就是説,可以接受發熱病人了。”

  缺藥的情況很快來臨。老胡記得很清楚,12月8日,是他拿到最後10盒酚麻美敏片的日子。25日開始,村裏突然就進入感染高峰。

  退燒藥太缺了。“只有高燒的病人才能開到兩三天的藥量。”對於低燒的患者,老胡只能教大家用土辦法:生薑、紅糖、蔥白煮水。懂一點草藥的村民,自己上山挖來煮了喝。

  鄉衛生院進藥只有一個途徑,就是通過網路平臺填報缺藥資訊。以往每週四都會按照訂貨量送藥的藥企,這次“失約”了。

  負責給全鄉進藥的鳩坑鄉衛生院院長洪學平急壞了。那幾天,他的手機響個不停,打來的是各村的村醫、小學校長以及一些坐不住的村民。

  他當機立斷,緊急下發了不再給無症狀者配退燒藥的通知。然而此時嚴村村的藥房裏,剩下的只有幾盒帶點退燒作用的中成藥和為數不多的酚麻美敏片。老胡無奈,只能將餘下的藥拆散配發,每個高燒的病人開兩三天的量,儘量多分幾個病人。

  “鄉里比村裏更加缺藥。”既然正常渠道不行,那去“搶”一點來。洪學平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撥通藥企人員電話,希望能夠拿到一些退燒藥。

  一開始,回答都是否定的。緊接著,鄉衛生院的布洛芬、泰諾、美林也見了底。

  轉天,藥企回復他有藥了。“幫我多留一點。”等他趕到千島湖鎮時,門口已經排著十多個等著拿藥的醫生。這一次取藥,他拿到了泰諾、對乙酰氨基酚各20盒、美林40盒。比起衛生院一兩百盒的需求還不夠,但拆散賣也能撐一陣子了,“好在藥價一點沒漲”。

  元旦前,小山村終於迎來了好消息:省裏免費發放的對乙酰氨基酚片到貨了。洪學平和老胡都熬過來了。

  迎戰

  過年的氣氛一天比一天濃,嚴村村黨總支書記嚴紅梅卻失眠了:回鄉過年的人們會不會把新毒株帶進小山村?

  嚴村村60歲以上老人有366人,其中80歲以上有50人。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又佔了三分之一。對獨居的有基礎病的老人,嚴紅梅決定“人盯人”。

  這陣子,老胡去衛生室的路上都會往沿途一座老房子瞥一眼。房子主人余長秀80歲,獨居,早些天説“不舒服”,老胡每天順路看看老人,已經成了新習慣。

  村醫只有一個。更多的任務還要交給村兩委。村裏9名村兩委委員和20多個黨員成立的小分隊,成了5個自然村的聯繫人,每天負責給有基礎病和獨居的老人打電話問情況。村子太偏,救護車常常不趕趟,村兩委委員的6台私家車全部“充公”。

  藥品供應漸漸順暢,但洪學平依舊很忙。元旦過後,他的汽車後備廂裝得滿滿噹噹,都是省裏下發的抗原檢測試劑和對乙酰氨基酚。洪學平按照各村老人數量,認真分裝包好。

  鄉衛生院增設了氧療區。洪學平給每個村配備了兩台指夾式血氧儀以及氧氣瓶、轉運氧氣包。

  嚴村村分到了500片對乙酰氨基酚。對於老胡來説,這是“及時雨”,“60歲以上老人每人6片,夠3天的量。”

  記者離開嚴村村的清晨,剛出爐食物的熱氣從老房子裏飄出,氤氳在空氣裏。奧密克戎達峰帶來的忙亂已漸漸歸於平靜。但老胡不敢鬆口氣,他每天都在學習農村疫情防控的相關文件。

  老胡的衛生室裏,五六個待診的村民坐在一起,談論著誰家殺了年豬、誰家的兒女要回來了……相比之前對病情的焦慮,診室裏的人們更期待春節的到來。

  (記者 王逸群 馬賽潔 通訊員 應雨芯 共用聯盟·淳安 王霆 倪明娟)

  長興縣夾浦鎮父子嶺村

  守望“浙北第一村”

  正午暖陽灑進大門。在長興縣夾浦鎮父子嶺村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村幹部凡國榮和養老中心負責人羅瑤忙著打包餐盒,他們要分頭給村裏的老人送餐。

  父子嶺村地處浙江最北,與江蘇省宜興市接壤,人口流動頻繁;村裏60周歲以上的老人有600多人,佔總數的35%。

  為守護好老人,父子嶺村整合各方資源,充分撬動養老中心就近就便的支點作用,推出了到府送餐、送藥助醫、科普指導等暖心服務。記者日前來到父子嶺村,親歷“浙北第一村”守望相助、齊心護老的故事。

  熟悉的味道送到府

  紅燒雞腿、番茄炒蛋、青菜蘑菇……打開還冒著熱氣的餐盒,偏癱老人王小旺眼睛一亮。

  上個月收到通知後,養老中心暫停組織聚集性活動,同時關停了食堂。前一陣,王小旺夫妻倆感染了新冠病毒,吃飯成了居家老人的新難題。

  凡國榮得知情況後,立即聯繫羅瑤和夾浦鎮社會事務辦主任樊利軍。大家商量後,決定為年老體弱、行動不便的老人提供到府送餐服務。餐食由養老中心提供,價格跟原來堂食一樣,政府補貼後每份只要5元。

  送到府的不只是美味,還有同樣熟悉的暖心照料。“沒接電話?”“嗯,可能在忙。”下一站是81歲失明老人朱巧珍家,老人女兒魏蘭芳特意交代,自己要去鄰村幹活,送餐前給她打個電話,她趕回來照顧老人進餐。

  客廳有點暗,羅瑤開了燈,小心扶著老人坐到餐桌旁。“朱奶奶,蘭芳阿姨還沒到,飯菜要趁熱吃,我來喂您吧。”“是瑤瑤啊,今天不忙嗎?”“不忙不忙,您這邊是我送的最後一家……”就這樣,羅瑤一邊喂飯一邊和老人聊起了天,直到魏蘭芳趕回來。

  到府送餐,暖胃又暖心。在村幹部和養老中心志願者的合作下,活動已持續近一個月,共服務老人240多人次。

  防疫科普指導很關鍵

  走出朱巧珍家,一輛電動小車停了下來,社區服務站醫生談冬梅正在下村巡診。身穿白大褂的談冬梅步履匆匆,一進門就掏出血壓計和聽診器,動作很麻利。

  這種麻利事出有因。“上個月最忙的一天,我在服務站接診了90多位病人。”談冬梅得空和記者聊了聊,在長興,像父子嶺這樣的農村已基本過“峰”,但老人仍然是他們關注的重點。

  “尤其是有高血壓、糖尿病等基礎病的老人,要提早做好並發癥排查,為他們抓住黃金治療期。”作為基層醫療工作者,她能做的就是盡可能多接診多到府,努力分擔上級醫院的壓力。一個多月來,談冬梅已接診1580多人次,及時發現、上轉有重症趨勢的老人兩人。

  守好村民健康“大門”,科普指導也很關鍵。談冬梅提到,這波疫情剛開始時,村裏發放了退燒藥,有老人以為是預防新冠的藥,沒症狀就吃了下去,所幸發現及時。

  “藥怎麼吃、抗原怎麼用、‘陽康’後要注意什麼,都必須教會老人或家屬。”為此,夾浦鎮成立了一支百餘人的防疫服務隊,發放防疫物資的同時,加強健康知識科普和基本照護指導,並公佈24小時聯繫電話,及時回應群眾需求。目前,防疫服務隊已通過到府、電話、微信等渠道開展科普指導776人次。

  活動暫停服務不停

  回到養老中心時,大廳內多了兩三位排隊測量血氧的老人。這兩天,除了需要居家靜養的老人,一些“陽康”們漸漸恢復了日常活動。

  為了給來訪的老人提供更專業的健康檢測服務,養老中心新採購了幾臺血氧儀。在開放時間內,村民隨時可以前來檢測,提前預約的話,也提供到府服務。

  “血壓、血氧都好的,您放心!”放下設備,養老中心工作人員沐陽趕緊幫村民汪柏琴穿上外套,“快,袖子套上,可別著涼了。”

  74歲的汪柏琴以前每天都會來這裡看電影、打麻將,半個月前感染新冠病毒後,好一陣沒來轉悠了,“待會再去按摩椅那邊坐坐,好好活絡下筋骨。”

  沐陽説,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的活動雖然停了,但為老服務不能停。快樂套圈、健身操、夾彈珠、簡筆畫……公告板上寫著滿滿一張1月活動計劃表,“如果有康復的老人想要單獨體驗,我們依舊提供服務。”

  (記者 葉詩蕾 通訊員 李溢 張澤民)

  普陀區桃花島

  十個醫生和八千居民

  身兼數職、不分晝夜輪班上崗;翻山渡海、冒著嚴寒送醫送藥;調配船隻,爭分奪秒緊急轉運……這段時間,感染過峰的舟山進入“防重症”關鍵階段,醫療條件相對較差、老年人口眾多的小島依然是疫情防控重難點。

  近日,記者漂洋過海來到普陀區桃花鎮中心衛生院蹲點,親歷疫情下桃花島醫生的日常工作,看他們如何築牢“第一道防線”。

  不分晝夜輪班上崗

  上午7時許,頂著清晨凜冽的海風,全科醫生戴其樂一路小跑進了桃花鎮中心衛生院。換好防護服,他看了眼時間——離上班還有15分鐘,又看了看排成長隊的患者,便示意護士可以讓患者進來了。

  桃花鎮中心衛生院黨支部書記顧勇告訴記者,目前島上共有8000多居民,其中60周歲以上患有慢性病和基礎病的老人佔一半以上,這群“防重症”的重點關注對象時刻牽動著大家的心,“我們一共10名醫生,高峰期時有7人感染,許多醫生帶病上崗,實在吃不消了再換其他人頂上。”

  “胸片顯示肺部有輕微感染,不用太擔心,沒有‘白肺’現象。”看今年75歲的林大爺很焦慮,戴其樂指著胸片耐心解釋。

  “我抗原轉陰三四天了,怎麼還是頭暈、乏力。”“醫生,我這兩天全身酸痛,是中招了嗎?”……儘管患者很多,但戴其樂不急不躁地回復每個人的問題。

  一天24小時,他們要服務近200名病人。在醫護染病減員與患者驟增的雙重衝擊下,桃花鎮中心衛生院統一人員調配,確保5個服務站都能正常運轉,還頂著壓力增設1個發熱診室,減少發熱病人就醫排隊時間。

  冒著嚴寒送醫送藥

  時針指向11時,看完了上午掛號的40多名患者,戴其樂剛準備喘口氣,電話響了。“醫生,我老伴一週前做了肺部手術,又感染了新冠病毒,行動不便,能來幫我們換下藥嗎?”電話那頭傳來一位阿姨焦急的聲音。“您別急,我現在就過來。”戴其樂記下地址後,背起藥箱就出了門。

  五六分鐘後,車停在一幢老商品房樓下。身穿隔離服、背著四五公斤重的藥箱,戴其樂費了不少力氣才爬上五樓。“大伯,恢復得怎麼樣?”一進門,戴其樂就笑著跟老人打招呼,緊接著便開始換藥。“你剛做完手術,一定要注意不能咳得太重。”戴其樂一遍遍叮囑。

  自防疫工作的重點從“防感染”轉向“保健康、防重症”後,桃花鎮中心衛生院篩查出上百名60周歲以上、有基礎性疾病、行動不便的重點關注人群,每日電話隨訪;並將值班醫生的電話告知對方,不論白天黑夜,一個電話,醫生到府診治。目前,該院已提供到府服務20余次。

  不知不覺快下午1時了,戴其樂匆匆扒了幾口冰冷的盒飯,又回到工作崗位。正是他們一刻也不鬆懈的堅守,讓海島老人在這個寒冬有了最溫暖的“醫”靠。

  爭分奪秒緊急轉運

  海島醫療條件相對較差,若出現危重症病人怎麼辦?普陀區制定了新冠病毒感染者海上交通應急保障方案,為偏遠海島危急重症病人暢通生命通道。

  記者蹲點當晚,一場緊急轉運在桃花島上進行。“醫生,我爸感染了新冠病毒,他還患有尿毒症,現在狀態很不好!”當天18時30分,子女帶著60多歲的陸大伯來到桃花鎮中心衛生院。當值醫生接診後立刻對老人進行檢查,發現老人血壓只有84/58mmHg,處於休克狀態,吸氧狀態下血氧飽和度也只有90%,遠低於正常值。

  “病人出現危重症,急需轉運!”當值醫生立馬將情況彙報給院領導和桃花鎮政府。此時客運航班已經停航,桃花鎮政府緊急啟動海上交通應急保障聯動機制,安排專船進行運送;院裏則安排醫護人員全程陪同。

  20分鐘後,病人被送上專船。19時35分,專船靠泊沈家門墩頭碼頭,普陀醫院的救護車早已等在岸上。由於送醫及時,目前老人病情穩定。顧勇告訴記者,這段時間,這樣的緊急轉運他們已經開展了7次。

  (記者 黃寧璐 共用聯盟·普陀桃花 翁榮浩 通訊員 何妮珈)

  蒼南縣霞關鎮霞關村

  上山下海遍訪老人

  站在浙江最南端的蒼南縣霞關鎮霞關村山頭,看著日頭漸入大海,霞關村對口的家庭醫生吳華生來不及欣賞眼前美景,趁著去下一戶老人家裏的間隙,拉下已經變形的口罩大喘了口氣。

  霞關鎮是“中國蝦皮之鄉”、浙江省5A級景區鎮。再有一週,鎮裏就要迎來上萬的返鄉人和遊客,村裏的防疫面臨更多不確定性。擔著為全村老人把好健康關的重任,吳華生近一個星期已經在山路上走了上百公里,“再忙也得趕一趕”。

  近日,記者走進霞關村,與吳華生一起體驗這場老人的“健康守衛戰”。

  巡村:每天的平安接龍

  傍晚5時,老吳從霞關鎮中心衛生院出發了。時間點是精心挑選的。山裏老人睡得早,這個時間點出來,既不耽誤上班,又能趕在老人們睡覺前結束隨訪。

  第一站,我們去的是霞關老街。街道寬不過3米,依山而建。“我肚子脹,吃不下。”79歲的林細香老人躺在床上,感染新冠病毒十多天,仍然有腹脹、乏力等症狀。測了血氧和體溫,都正常。“明天一定要來衛生院,好好做個檢查。”從醫31年的老吳用閩南話不斷叮囑老人的兒子。

  當天,老吳給自己定的任務是隨訪35個老人。霞關鎮的18名家庭醫生組成5個團隊,重點對接65歲以上老人,並按是否有基礎疾病、全程接種疫苗等進行“三色管理”。紅色須每週電話或到府隨訪3次,黃色2次。霞關村共有237位65歲以上老人,老吳自我加壓,每週至少都到府一次。

  一趟走下來,要3個多小時。走完最後一戶,已經是晚上8時多了。老吳打開手機微信群,在裏面接龍,“霞關村健康諮詢2人,隨訪35人,電話導診3人。”衛生院有每天隨訪後接龍的規定,也是就全鎮的情況報個平安。

  上島:約定的特殊符號

  抬頭可見青山,低頭可望大海。上山下海,是老吳的常態。我們第二天的任務,是隨訪南關島。作為浙江最南端有人居住的小島,南關島上住了11位老人,都是空巢、獨居老人。

  早上9時,擺渡船穿過霞關港,緩緩靠岸。剛上碼頭,就是一棟低矮的平房,74歲老人黃家釧和妻子住在這裡。量完體溫和血氧濃度,老吳遞給老人一板對乙酰氨基酚片備用,並叮囑用法、用量,但老人表示記不住。

  “村裏老人大多不識字,不會講普通話。”老吳有他的辦法:在包裝或紙片上劃上特殊符號,一橫代表一天吃一次,一豎代表一次吃一粒,以此類推。

  同行的村幹部告訴記者,農村老人很少出門,尤其住在山裏和海島上的,因此目前感染率相對較低。霞關村的237位老人中,目前有131人未出現新冠相關症狀,佔了一大半。

  “在外的年輕人回鄉拜年是個挑戰。”老吳不無擔憂地説。

  保障:關口前移的準備

  “我們已經通知下去,全院37人,做好春節假期不休息的準備。”霞關鎮中心衛生院院長助理陳學健説,他們已經做好了應對高峰的準備。

  霞關鎮戶籍人口2.2萬人,幾乎一半在外經商、務工。常住人口中,還有3000多名漁民兩三個月前外出捕蝦,都將在春節前返鄉。霞關鎮到蒼南縣城有1個小時的車程,返鄉高峰帶來的防疫壓力都將落在基層醫療機構上。

  在衛生院,老吳兼顧藥房工作。他帶記者參觀了醫療資源儲備:70台血氧儀,2台制氧機,還有各類感冒、發燒、咳嗽等用藥。陳學健説,第一波高峰時,門診量最高的一天達到392人,是平時的3倍多,“雖然不知道春節高峰的程度,但我們已經按第一波高峰10天的用藥量做好了儲備。”

  當天,蒼南縣衛健局副局長郭廷建在霞關鎮調研。“農村醫療力量薄弱,早期發現難。”他認為,目前重點在於關口前移,提高農村基層醫療機構的早期重症識別能力,做到早發現、早干預、早治療。

  就在記者採訪完準備離開時,陳學健透露了一個好消息:蒼南剛採購到一批抗病毒藥,其中75%將專供養老院和農村基層醫療機構,“這下更有信心了。”

  (記者 甘淩峰 通訊員 吳玉清)

來源:浙江新聞客戶端    | 撰稿:辛文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