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站在文明晨曦裏:一粒米的浙江萬年
發佈時間 | 2023-01-03 09:10:41    

   迎著新一年的晨曦,記者站在了浦江“萬年上山”的土地上。浙江的上山文化在幾天前剛剛收穫一個好消息:上山考古遺址公園與余姚河姆渡、紹興宋六陵一起,入選第四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

  認識浙江,文化是一扇窗。打開這扇窗,一萬年前的上山文化傲然而立——它向全世界講述:稻米與中華文明,是怎樣相互成就。

  一

  寒冬,位於浦江縣的上山遺址保護展示館,迎來一撥撥遊客。人們在這裡,驚嘆于一粒炭化稻米,它有10000多歲,是上山先民馴化、栽培稻種的例證;在這裡,人們看見博物館裏少見的稻田,兩畝多地裏,種植著近30個不同品種的水稻,是現代浙江人精心培育的各類稻作優質良種。

  麥和稻都是中國人的主要糧食作物,對於生活在長江中下游平原的人們來説,飯稻羹魚是千百年的習俗。

  提起稻穀,浙江人常常會想到河姆渡。一直以來,浙江省的考古工作重心基本圍繞以錢塘江為界的兩大譜係:江北的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和江南的河姆渡文化,一切都好像探到了源頭。但真的是這樣嗎?

  2000年,38歲的蔣樂平來到浦江,這位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此前一直從事河姆渡文化的考古研究。令蔣樂平沒想到的是,中國的稻作文化史,正跟著他一起,從余姚河姆渡上溯到了浦江上山。

  一開始,只是一個小小的探坑。探坑裏出現了讓蔣樂平感到陌生的陶片和石器。接著,是越來越多的歷史遺跡。2000年11月,浦江縣黃宅鎮渠南村北邊這個叫“上山”的小土丘上,一幅沉寂萬年的畫卷重現在世人眼前,那是新石器時代人類生活的圖景——目前浙江乃至整個中國東南地區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距今10000至8500年。

  這裡發現了一個了不起的“黑”點:一粒炭化稻米,粒長3.732毫米、粒寬1.667毫米、粒厚1.723毫米,小到需要用顯微鏡才能看得清楚。這粒炭化稻米,證明萬年前的上山先民已開始馴化、栽培水稻;它是目前考古發現中,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遺存,實證了上山文化是世界稻作文化的起源地。

  這裡還發現了一塊塊夾炭陶片,一個個大口盆。考古學家不斷修補,拼湊出上山人生活的片段。上山文化彩陶是迄今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彩陶,如太陽一般鮮紅的彩陶,是上山人精神文明的象徵,陶器上神秘的符號,引人無限遐想。

  這裡還有一排排柱洞和帶溝槽基礎的房址,組成一個個長方形平面,其中暗藏著上山先民的智慧。上山文化遺址群是中國農耕村落文化的源頭,規整的房屋遺跡,幹欄式房屋和地面式房屋,説明上山先民已在曠野定居。因此,考古學泰斗嚴文明稱其為“遠古中華第一村”。

  上山文化的“最”,背後對應著農業起源、村落之始等關鍵詞。蔣樂平説:“上山是世界稻作文化的最早樣本,是人類從穴居走向曠野定居的萬年實證,是中國長江下游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

  二

  稻米滋養著中華文明,中華文明同樣也成就著稻米。刀耕火種的歲月裏,先人嘗試種植一個作物的邏輯往往是偶然撿到一顆果實,然後發現“這個好吃,種種看”。

  水稻與人們的相遇,卻不是那麼順理成章。小麥、大麥、燕麥等都是旱地作物,水稻卻生活在濕地裏。“稻子是人們有意識地利用濕地這個特殊環境的時候才會發現和利用的植物,這是最根本的差別。”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教授秦嶺説。

  更神奇的是,被人類馴化之前,水稻的原始祖本甚至不是一年生植物,也就是説,它未必每年都會結籽。上山人究竟是怎麼挖掘出水稻的潛力,現在已經不得而知。但是有研究表明,在9000年前上山文化中期的橋頭遺址時期,水稻或已經達到80%的馴化率。

  第一個將“水塘裏的雜草”拿回家“種種看”的上山人永遠不會想到,自己開啟的,是一段怎樣壯闊的人類文明史。

  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延續至今而從未中斷的文明。讓一段文明持續綿延的載體有很多,中國人和稻穀的這種相互成就,無疑是最好的例證之一。從上山,到河姆渡,再到良渚;從一株“水塘雜草”,到一粒炭化稻米,再到“蘇湖熟,天下足”……稻米始終滋養著長江中下游這片土地上的人們。人們也從沒有停止過馴化出更加完美稻種的追求。就像上山遺址保護展示館那兩畝多稻田種植的近30種水稻品種,“甬優9號”“老來青”“浙粳22”……綿延至今的不斷創新,不正是對先人的致敬和傳承?

  三

  從上山遺址保護展示館往東北方向走300米,有一片葡萄架。2023年,上山遺址博物館(世界稻源博物館)及上山文化研究中心將在這裡開工。

  未來的上山考古遺址公園,總建築面積將達到約148000平方米,在現有基礎上,還將新建上山遺址博物館(世界稻源博物館)、上山文化研究中心、遊客服務街區、休閒度假區、科普研學區、文化交流區等區域。其中上山遺址博物館(世界稻源博物館)及上山文化研究中心計劃在2025年開館,上山考古遺址公園將力爭申報國家級考古遺址公園。以此為依託,這裡將打造成國家級研學基地,展示稻作農業特色景觀,促進中外稻作文化交融,讓全球青少年走進上山,領略上山文化,打造全球知名的國際人文交流基地。

  無論是考古學家、文物專家,還是各級政府……都在孜孜不倦地努力著,為上山文化尋找一塊又一塊拼圖,始終不忘那個更遠大的目標——申遺。“良渚文化從發現到申遺成功用了80年,上山文化遺址保護和利用同樣任重道遠。”蔣樂平説。

  目前,“上山文化遺址群”申報文本和管理規劃已經進入評審稿階段,接下來將儘快完成文本編制,力爭上山文化遺址群儘早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産預備名單》。

  截至目前,浙江已發掘上山文化遺址21處。然而,未解的謎題還有很多。2022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上山遺址區北側的一片古水域展開考古調查。

  記者日前來到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上山工作站,工作人員姜富勝正仔細查看採集到的陶片。他説:“這是我們在上山遺址區北側的兩個剖面獲得的,屬於不同文化層的陶片,我在分析出土的典型陶片,對陶片年代進行判斷,還要對文化層進行繪圖記錄。”2023年上山遺址進一步的發掘工作正在計劃中,上山文化的豐厚內涵,還將進一步向世人打開。

來源:浙江日報    | 撰稿:陸遙 葉夢婷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