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窗口建設 新聞詳情
浙江兩大"龍頭"城市攜手 唱好"雙城記"合力拼經濟
發佈時間 | 2023-01-03 09:04:33    

   當全省、全國吹響拼經濟的號角時,作為浙江兩大“龍頭”城市,杭州和寧波將起到什麼樣的作用?

  唱好“雙城記”,合力拼經濟。杭州、寧波GDP合計佔浙江比重超過44%。浙江經濟要穩,“雙城”是壓艙石。2022年以來,兩地以清單式、項目化推進《唱好杭州、寧波“雙城記”五年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直連互通、産業共鏈成為擴內需、穩增長的動力源。

  一個是領跑數字經濟的網際網路之都,一個是以製造業見長的東方港城。浙江經濟要進,“雙城”是主攻手。通過四港(陸港、海港、空港、資訊港)聯動、制度互促等“雙城記”具體行動,兩地放大港口、機場等雙迴圈樞紐效應,攜手推進産業數字化、數字産業化,為浙江高水準開放、高品質發展提供硬核支撐。

  近日,記者深入杭甬兩地的科研院所、企業車間、機場碼頭、項目工地,實地感受兩座城市合力拼經濟的信心和決心,近距離觀察“雙城記”旋律背後的穩與進。

  互聯互通 敞開大門擁抱彼此

  站在杭甬高速復線寧波段建設工地,舉目望去,鋼筋鐵骨的大橋向碧空延伸開去,為海岸線描上了金色的弧邊。“目前工程進度已經達到80%,建成後將是亞洲最大的海上樞紐互通。”項目建設方負責人介紹。

  近期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強調堅持推進高水準對外開放。會議指出,要“增強國內大迴圈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提升國際迴圈品質和水準”。而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正是促開放、暢迴圈的先手棋。

  浙江推進“雙城記”八大專項行動提出:“以打造杭紹甬通勤圈為著力點,實施基礎設施互聯行動。”圍繞八大專項行動實施的十大標誌性工程中,杭甬四港聯動多式聯運工程和杭紹甬1小時通勤圈共建工程,都是推動互聯互通的重頭戲。

  互聯互通帶來的動能,不僅限于杭甬兩城,還能聯動中國經濟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長江三角洲。

  杭甬高速復線建成後,將與杭州灣跨海大橋、舟山連島工程金塘大橋相接,為區域融入長三角打通“任督二脈”。與此同時,作為國家“八縱八橫”高速鐵路網中沿海大通道重要組成部分的通蘇嘉甬高鐵,也于2022年11月30日開工建設,將進一步為長三角一體化“通經活絡”,暢通雙迴圈大通道。

  互聯互通,意味著敞開大門擁抱彼此。要聯得深、聯得緊,兩地的資源稟賦是先決條件。杭州空港、鐵路等方面優勢突出,而寧波則坐擁世界級港口之利,兩地重大基礎設施高度互補,成為推進互聯的底層契合點。

  互聯互通,兩地動作不斷。借船出海,蕭山至寧波舟山港的海鐵聯運班列越開越密,目前已穩定在一天兩班。2022年5月,“東洲—乍浦—寧波”外貿集裝箱精品航線延伸至建德十里埠港成功獲批,讓海河聯運體系進一步向錢塘江腹地延伸;借機飛天,蕭山機場與寧波機場互設異地貨站,讓寧波貨物在家門口就可以“辦登機”。

  政策加持,更讓互聯互通駛上快車道。立足寧波海港和蕭山機場空港優勢,兩地連續推出貿易便利化舉措,進一步破除互聯的“玻璃門”;立足自貿試驗區建設,杭甬聯動創新,探索共建數字自貿區,建立“兩市口岸部門主導,兩地海關全面參與,其他口岸單位和部門共同推進”的合作機制。

  努力降低疫情影響,兩地還成立工作專班,保障産業鏈、供應鏈暢通,並開通綠色通道助力企業空港通關便利化。

  “一系列海鐵聯運獎勵政策出臺,進一步促進企業外貿通道公轉鐵。”蕭山—寧波舟山港海鐵負責人張亞文介紹,2022年,蕭山至寧波舟山港年箱量將首次突破10萬標準箱,成為杭州外貿企業融入雙迴圈的新通道。

  數字經濟 和傳統製造業嫁接

  在位於杭州的淩迪數字科技有限公司,一本“數字布料”吸引了記者的注意:用手機掃一掃,就能顯示相應布料。無論色澤、紋理都接近實物,甚至能模擬用手拉扯布料。

  “‘數字布料’的核心,是基於數據演算法的3D柔性建模技術,也是我們多年努力研發的成果。”公司創始人劉郴告訴記者,有了“數字布料”,企業承接海外訂單時,省去了反覆修改、寄送的環節,大大節省了人力和時間成本。在與淩迪合作的一長串企業名單上,就包括數百家寧波企業,獅丹努、太平鳥、凱信、長隆……“不少企業今年的海外訂單逆勢增長,最高的增幅超過30%。”劉郴自豪地表示。

  産業結構轉型,是拼經濟的一大著力點。怎樣轉型?《行動計劃》給出了指引:注重發揮兩地數字經濟、創新活力、智慧製造、港口開放等比較優勢,形成齊頭並進、比翼齊飛的發展態勢。

  “杭州是數字經濟之城,寧波則擁有全國最多的製造業單項冠軍。如果將數字産業化和産業數字化兩篇文章做好,就能把雙方的優勢疊加,增強競爭力,讓企業搶到更多訂單。”浙江省發展規劃研究院首席研究員秦詩立在接受採訪時表示。

  記者注意到,最近一年,在杭、甬兩地圍繞“雙城記”制定的工作清單中,不約而同地將數字和産業作為發力點——杭州實施新製造業計劃,通過加快建設工業網際網路平臺體系、打造高端製造九大標誌性産業鏈等舉措,雙向提升高端製造競爭力;寧波全力打造全球先進製造業基地,加快打造特色工藝積體電路、光學電子、智慧成型裝備、智慧家電等十大標誌性産業鏈,推進産業鏈現代化。

  産業結構轉型,正在杭甬遍地開花。位於杭州的塗鴉智慧,正在為製造企業賦能——將一塊塊杭産晶片,裝到一盞盞寧波造的LED照明燈上。奇妙的效果出現了:燈光能變換不同色彩,還能遠端遙控,性價比大大增加。“我們已經與寧波地區3000多家製造企業開展合作,從智慧家居到電動工具,通過塗鴉賦能為其插上智慧化的翅膀,大大提高了産品的國際競爭力。”塗鴉智慧董事長兼總裁陳燎罕介紹。

  位於寧波的海天精工車間內,龍門加工中心等大傢夥,都安裝了“智慧大腦”,做到了一屏掌控。“我們從事軟體開發的子公司,就設在杭州。”海天精工技術總裁田亞峰説,公司産品的硬體和軟體生産,就是雙城協同的最好案例。近年來,海天集團還與浙江大學開展産學研深度合作,協同攻關,共同參與的項目先後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杭州、寧波也千方百計為産業合作鋪路搭橋,讓創新“燃”起來。截至目前,兩地共建科研院所、産業技術研究院7家,合作承擔省級研發攻關項目33項,産業提升技術100余項;2022年以來,聯合申報省“尖兵”“領雁”項目90項。

  “在‘有形之手’的不斷助推下,過去兩地企業互投少的局面已經改變。我也相信,經自身創新和轉型需求的驅動,會有更多的企業加入産業共鏈中,大幅提升浙江製造的整體水準和競爭力,為産業和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貢獻力量。”秦詩立告訴記者。

  聚焦民生 雙城打造同城待遇

  出生於1979年的寧波人方迪,大學畢業後留在杭州工作,他的父母不定期來杭看病。2021年7月,杭甬異地就醫開啟醫保報銷“雙向免備案”,對於方迪來説,這是個重大利好。

  “以前我每次回寧波,都得背著厚厚一沓票據去報銷。有了‘雙向免備案’,我可以直接在杭州結算,什麼都不用帶,一趟都不用跑。”

  浙江省委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聚焦辦好民生實事,讓政府做的事成為百姓滿意的事。“雙城記”既是一件事關兩地發展的大事,也是一件影響無數人生活的小事。小事的一筆一劃,又關乎整張藍圖的成色與精彩。

  杭州市醫保管理服務中心副主任呂良告訴記者,目前,“雙向免備案”已覆蓋杭州的1130家、寧波的769家醫療機構。2022年以來,杭甬兩地共有177萬餘人次實現醫保互相結算,兩地的人員往來愈加緊密。

  在杭甬“雙城記”中,還有諸多惠民惠企舉措。《行動計劃》明確,錨定公共服務,實施“一卡通”優質共用標誌性工程。去年以來,兩地一口氣謀劃實施了23項惠民惠企舉措,涵蓋企業保供互通、民生互惠互利、文旅服務共用等方面——

  杭州、寧波市民可互購公園卡。以杭州公園卡為例,花50元,寧波市民就可以在一年時間內,無限次進出包括西湖、西溪景區在內的近20個景點。“這裡門票一張80元,去一趟就能把年費省下來了。”在西溪濕地景區門口,寧波遊客陳先勇表示。

  兩地還打通了市民信用體系。目前,杭州“錢江分”已實現與寧波“天一分”互認、互兌。這也意味著,兩地守信的個人和企業,能在雙城享受同等信用專項服務。

  “杭甬‘雙城記’的核心目標,就是打造同待遇。因為只有待遇相同,‘雙城’如同城,人才、企業能暢通交流,才能真正形成兩座城市優勢互補、攜手並進。”杭州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杭甬還將以民生為發力點,打造更加優渥的營商環境,為全省乃至全國的區域協作探路、打樣。

  “唱好杭甬‘雙城記’,要立足浙江,更要跳出浙江,通過全方位緊密協作,將區域打造為聯通外迴圈、保障內迴圈、連結雙迴圈的重要樞紐。”寧波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説,下一步,兩地將通過提升城市綜合能級、深化協同發展機制、推進惠民利企事項,加快推動形成錯位協同、聯動創新、競合共贏發展格局。

來源:浙江新聞客戶端    | 撰稿:趙路 李華 應磊 通訊員 褚陳靜 李廣文 鄭凱文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