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陳爾真:冷靜對待疫情,將醫療資源用於真正需要救治的人
發佈時間 | 2022-12-11 09:43:17    

   “新十條”優化疫情防控措施出臺後,市民和醫療機構該如何應對?

  有過武漢、上海兩地豐富抗疫經驗的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副院長陳爾真近日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從2020年新冠疫情發生至今,這一病毒逐漸已經被大家認識。最初,新冠病毒對全身尤其是肺部打擊很大,但現在基本上以上呼吸道感染為主,總體致病力逐漸下降,從全球數據和國內變化來看,絕大多數感染者都為無症狀和輕症,重症比例很低。

微信圖片_20221211094455.jpg

  瑞金醫院副院長陳爾真在病房查房。(本文圖片均為受訪者供圖)

  針對當前學術界熱議的“新冠肺炎”是否需要改名的問題,陳爾真認為:相較2020年,當前新冠病毒引起的肺炎比例很低,但改名不改名意義不大,最關鍵是在新冠疫情新形勢下,我們的防控措施如何調整以及如何更好地應對,如加強對脆弱人群的保護、做好感染者的分類分級救治、避免醫療資源的擠兌等等。

  面對接下來可能出現的感染高峰、如何避免醫療資源擠兌等問題,陳爾真特別指出:新冠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沒有信心。很多情況下,醫療資源的擠兌,是因為大家心裏沒有底,盲目地跑去醫院看病。事實上,通過三年抗疫,我們已經取得了豐富的經驗,醫療資源也得到了擴充,如今更需要冷靜對待疫情,如果將現有的醫療資源用於真正需要救治的人群,一般不會出現醫療資源的擠兌。

  以下是採訪問答:

  澎湃新聞:疫情防控新形勢下,我們該如何正確看待新冠病毒?

  陳爾真:當前流行的奧密克戎變異株儘管傳播速度在加快,但總體致病力在下降,對人體器官的損害程度不斷降低,原來2020年新冠疫情剛出現的時候,它對患者全身,尤其是肺部的打擊很大,但現在主要以上呼吸道感染為主。從全球數據和國內情況來看,絕大部分都是無症狀感染或輕症患者,重症患者比例很低,即使有也主要是一些有基礎性疾病或者沒打過新冠疫苗的老年人。

  目前,國內外也有諸多研究數據表明,打了新冠疫苗可以顯著降低感染者的重症化趨勢,對人體能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

  澎湃新聞:您如何理解“無症狀感染者不是病人”,無症狀感染者和輕症患者的區別在哪?

  陳爾真:目前,對無症狀感染者的診斷缺乏一個比較合適的客觀標準,主要是通過核酸檢測,如果是陽性,又沒其他發燒、咳嗽等主觀症狀,我們就會稱之為無症狀患者。有症狀的患者,往往是身體感覺到不舒服了,出現喉嚨痛、發燒、乏力、肌肉酸痛、幹咳等症狀。

  對於無症狀感染者,我認為仍然需要關注自身的健康狀況變化。在無症狀感染者中,有些是一直表現為無症狀,最終病毒被機體清除了,但有一些是在病毒感染早期表現為沒有症狀,但隨著病毒的不斷複製可能會進而出現一些症狀。

  不管有無症狀,當前我們都還是要做好個人防護,堅持防疫“三件套”(規範佩戴口罩、保持安全社交距離、注意個人衛生),牢記防護“五還要”(口罩還要戴、社交距離還要留、咳嗽噴嚏還要遮、雙手還要經常洗、窗戶還要儘量開),持續做好自我健康監測,這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他人的健康負責。

微信圖片_20221211094503.jpg

  陳爾真參與上海抗疫工作,在方艙醫院開艙前和工作人員交談佈置工作。

  澎湃新聞:三年來,隨著我們對新冠病毒的認識加深,如何看待它和流感之間的關係?

  陳爾真:新冠和流感有相似的地方,都是病毒感染引起。流感主要引起的是上呼吸道感染問題,隨著新冠病毒的不斷變異,目前流行的奧密克戎變異株引起的感染也呈現為上呼吸道感染為主。

  但需要注意的是,對一些有基礎疾病、慢性病或免疫功能受損等高危人群來説,感染後容易引發下呼吸道感染,可能會增加疾病加重的風險。我們還是不能忽視對這些高危人群的有效保護,同時還要關注他們一旦感染後的病情發展,科學判定,採取最有效的治療措施。

  澎湃新聞:當前學術界和社會大眾在熱議“新冠肺炎”是否需要改名的問題,您怎麼看?

  陳爾真:在新冠病毒引起的疾病中,肺炎是其中的一種,但現在新冠造成的肺炎比例很低,因此不少人覺得應該改名,去掉“肺炎”兩個字。但我認為,改名不改名意義不大,最關鍵是在新冠疫情新形勢下,我們的防控措施如何優化調整以更好地應對,最大程度降低新冠帶來的危害,如加強對脆弱人群的保護、做好感染者的分類分級救治、避免醫療資源的擠兌等等顯得尤為重要。

  澎湃新聞:隨著“新十條”防控措施的出臺,全國多地新冠感染者可能會在一段時間內持續增加,您認為醫療機構該如何應對?

  陳爾真:對無症狀感染者而言,是沒有必要來醫院的,可居家進行健康監測。針對感染者可能增加的問題,我們瑞金醫院已經做好充分準備,根據新冠感染者的臨床分型,以及疾病的危重度與緊急度來做好分類分級分區救治。

  首先,是要提高網際網路診療服務能力,開設新冠感染線到府診,為無症狀感染者或輕症患者提供線上診療服務;其次,通過加強發熱門診功能配置和擴容,建立標準化、規範化就醫流程,確保發熱患者能得到及時診治;第三,強化急診預檢分診功能,根據患者疾病輕重緩急實施分級診療,同時確保所有急危重患者救治綠色通道通暢;第四,嚴格執行院感規範,對感染者和非感染者實施分類分區救治,避免醫院內部的病毒傳播,分別設立緩衝診療區、救治區和緩衝病房,以及開設新冠感染專用病房和監護室以滿足不同等級和類型患者的及時有效救治;第五,對進展為重症可能性較大的老年人、有慢性基礎疾病、腫瘤、血液透析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高危人群,給予重點保護和關注;第六,要求醫務人員做好規範防護,合理安排工作時間,確保休息,避免過度勞累等。

  澎湃新聞:現在很多人擔心,接下來會出現一波感染高峰,一旦感染者數量多了,醫療資源會被擠兌?如何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

  陳爾真:其實,新冠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沒有信心。通過三年抗疫,我們已經取得了一些豐富的經驗,醫療資源也得到了一定擴充,目前我們更需要冷靜地對待疫情。

  很多情況下,醫療資源的擠兌,是因為大家心裏沒有底,盲目地跑去醫院看病,導致醫院人員過度擁擠,不但可能會增加被感染的風險,而且在醫務人員人手有限的情況下,一部分真正需要得到及時救治的患者就可能被耽誤治療,從而出現重症的風險。

  所以,我們提倡對新冠感染者實施分級分類診療,有條件通過線上診療解決問題的,建議儘量居家自我健康管理,將現有的醫療資源用於真正需要救治的人群,一般不會導致醫療資源的擠兌。

  澎湃新聞:當前不少人在買藥囤藥,您認為有必要嗎?

  陳爾真:可適當備些家庭常用的感冒退燒等對症處理的藥物,但不主張大家去大量囤積半年一年的藥量。首先,藥品都有有效期,如果過期了就需要丟棄,隨意丟棄也會污染環境。無症狀人群,其實根本不需要用藥,大多數輕症患者,其實也只需要休息好就可以了;其次,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不少藥物能馬上通過電商平臺、網際網路醫院等途徑直接購買、送藥到府,等真正有需求了再買也可以,政府也會保證常見藥物的正常供應,即使面臨缺藥,企業也會加大産能、加快配送,不可能出現“病倒了無藥可用”的局面;第三,對於針對新冠的治療性藥物使用,如小分子藥物等,建議在專業醫師指導下使用,以便能達到最好效果,減少藥物相關副作用。

  在當前的疫情新形勢下,我們需要同舟共濟,大家才能一起度過難關。

  澎湃新聞:當前,對脆弱人群的防護,您有哪些建議?

  陳爾真:還是鼓勵這部分人群儘早接種疫苗,尤其是老年人。老年人往往存在一些基礎疾病,一旦感染新冠病毒,更容易發生重症、危重症甚至死亡。研究數據顯示,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加,感染新冠後導致重症和死亡的比例逐漸增高。與年輕人相比,60歲以上老年人感染新冠後更易引發重症,而80歲以上高齡老人更是重症的高危人群。因此,老年人群比其他人群更需要接種疫苗。

  接種疫苗既能保護自身健康,也能保護家人和周圍人的健康,有效降低感染率、重症率和病亡率。60歲以上特別是80歲以上的老年人,儘早接種,儘早獲益。

來源:澎湃新聞    | 撰稿:記者 陳斯斯    | 責編:戴翎冉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