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
184042016@qq.com
最新原創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 新聞詳情 A- A+
百年杭高梳理書單 透視青春時代閱讀密碼
發佈時間:2019-05-17 09:37:18    

  “春色如許,錢塘江畔好讀書。”

  2016年,杭州高級中學1966屆校友、中國作協副主席張抗抗在回母校參加櫻花文會時,為學弟學妹們題寫了這句話。

  讀書,讀好書,也是杭高建校120年來始終不渝的底色。無論是徐志摩、鬱達夫、張抗抗等文學名家,還是吳自良、胡海昌、張效祥等52位院士,他們先後走入杭高,在打開閱讀視野的人生最佳階段,通過文學滋養成長,為日後耀眼各自時代而沉澱下厚積薄發的力量。

  也正因如此,從杭高成立起,“私房書單”就以各種形態、方式存在於校園裏,成為更疊歷史中的特殊見證。趁著這次120年校慶,杭高的老師們梳理了一份百年老校的百年書單。蜿蜒歲月裏,名家們曾在青春期留下怎樣的閱讀印記?中學生所熱衷閱讀的書目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這些變化折射出怎樣的時代脈絡?從這些凝聚著歷史印記的書單裏,我們嘗試和時空對話。

  1911年

  關鍵詞:全本閱讀

  這份目前所能追溯到的杭高年份最早的書單,來自徐志摩1911年在校的一學期日記。當時的徐志摩,年方十四,剛從私塾升入中學。

  1911年至1915年,徐志摩就讀于杭高的前身——浙江官立第一中學。彼時,清朝末年已近,私塾林立,公辦中學稀缺。整個杭州地區,就這一所剛創辦十餘年的5年制公辦普通中學。

  據鬱達夫在《遠一程,再遠一程!》中的回憶,當時官立第一中學算是最難考的公辦中學,但實際考題還是比較簡單的。“一篇中文,兩三句英文的翻譯,以及四題數學,只教有兩小時的工夫,就可以繳卷了事的。”

  學業壓力自然也不重。杭高校慶辦主任、語文高級教師高利説,在這一學期的日記和課程表裏,徐志摩的學習日下午,經常都記錄他出去玩的軼事,例如在西湖邊喝茶。

  寬鬆的學業氛圍,讓學生對自己的學習、生活有了充分自主權。對於學霸,這自然是好事。梳理徐志摩的日記,我們發現,短短一學期,他就全本閱讀了《史記》《左傳》,新小説《新三國》《新西遊記》,英國偵探小説譯本《三名刺》,《西湖報》和作者以唐宋八大家為主的古詩文17篇。而且這還僅是記錄進日記中的書目,或許並不完整。

  我們在鬱達夫回憶徐志摩的文章《志摩在回憶裏》也能窺得一二當時的情形:教室、宿舍裏,戴著金絲邊眼鏡的徐志摩,手裏拿著一卷有光紙上印著石印細字的小本子的身影,時常可見。

  當時社會的主流價值觀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這一點在徐志摩的書單中也有跡可循。“他所閱讀的書目還是以古詩文為主,例如歐陽修的《五代史伶官傳序》、韓愈的《與孟東野書》、岳飛的《滿江紅·怒髮沖冠》等,也是現在在校高中生耳熟能詳的篇目。歐陽修的《豐樂亭記》還曾出現在語文高考試卷中。當然也有不少篇目,現在的高中生都未必吃得消。”高利分析,徐志摩的閱讀涉獵面放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已比較廣。例如《三名刺》就是當時尚屬罕見的外國翻譯小説。《西湖報》相當於現在的《杭州日報》,但在教育分層嚴重的清末,讀報還是高知分子的小眾行為。對於一個中學生來説,只有學有餘力且視野廣闊,才會將報紙作為課外讀物。

  更為難得的是,徐志摩已經全本閱讀《史記》《左傳》。“現在我們的高中課本只在全本中選了幾篇作為課文。杭高自我要求比較高,高一就要求學生至少學習全本中的十幾篇,但有時間有興趣閱讀全本的學生應該比較少。”高利笑著説,當然,現在其他科目的學習要求和壓力可比當時高多了。當年中學的數學考題雞兔同籠,如今怕是連小學生都難不倒。

  1920-1930年

  關鍵詞:救國

  時光走到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朝代已然更疊,浙江官立第一中學也更名為省立第一中學,分了初中和高中部。

  位處中國東南部的杭州,因為戰爭的暫時平歇,有了一段相對平靜的時期。

  那些當時走在思想前沿的高中生們的思想印記,如今通過他們曾翻閱過的書目而被留存。

  在1920年杭高推薦書目與説明中,民智書局的《中山全書》、魯迅的《吶喊》都在被推薦之列。《資治通鑒》《老子》《唐百家詩選》等經典書目也佔了推薦書目的半壁江山。“按照書單要求,每個學生每學期必須從經史子集四類中至少各選讀一種,于現代注譯中至少選讀四種。”高利説,時局混亂也對象牙塔內學生的內心不斷形成衝擊。如果當時就有微網志熱搜,怎樣才能救國?怎樣才能讓國家進步?一定都是常年挂熱搜榜最前列的話題。

  “兩彈一星”元勳吳自良院士就是在上世紀20年代末考入該校初中部,而後又考入高中部。據他的兒子吳康琪回憶,中學時代的父親除了學習還會思考一些社會問題和國家大事,如中國為什麼這樣貧窮落後,總是受列強欺侮,並逐漸接受科學救國的思想,這些思想也成為他發奮學習的一份動力。此外,他在高中時很愛文學。高一時背完莎士比亞劇作原文,並因此獲得英文免修,有了時間去學德語。這些高中時代的積累,在吳自良日後留學美國都派上了用場。

  1930-1940年

  關鍵詞:英文原版書

  文理融通,也是當時杭高學霸們的共同特色。吳自良的學長,在1930年至1933年就讀于高中部的中科院院士鄒元爔,也是文學愛好者。網上至今還能找到他的詩作《秋夜懷增瑾隔離在安化路宿舍》——“今夕復何夕,離人獨倚樓。凝眸懷往事,識面憶杭州。”

  通過圖書館上世紀30年代購置的中文圖書目錄,我們發現,當時的杭高學生所閱讀的書目相當前沿、豐富,無所不包。例如,《高等有機化學》《化學命名原則》《經濟學入門》《自然科學概括論》《東北現狀三冊》《英語會話公式》等。

  “上世紀30年代,杭高圖書館購置的新書數量多、品質高,書單裏還首次出現了英文原版書。”高利分析,在青春期閱讀書目是否廣泛全面,對一個學生的終生發展非常重要。這也是杭高百年間始終重視學生閱讀的關鍵原因之一。

  1939年8月,因為戰亂,省立杭高和省裏其他同樣內遷疏散的高中一起,在碧湖成立了浙江省立臨時聯合高級中學,查良鏞(金庸)在那一年考入聯高。在《金庸傳》裏,我們也找到了有關杭高圖書的記錄——聯高的圖書、設施主要來源於杭州高級中學,杭州淪陷前夕,杭高幾乎把所有圖書、儀器都及時轉運出來了。圖書館設在緊靠龍子廟北墻的平房內,有《萬有文庫》《大英百科全書》《國學基本叢書》《漢譯世界名著》等,魯迅、茅盾、冰心、巴金等人的著作都有,鄒韜奮的《萍蹤寄語》、范長江的《中國的西北角》,甚至斯諾的《西行漫記》也可以借到。不大的閱覽室靠墻四週陳放著各種辭典、字典、百科全書、中外地圖冊等工具書,報刊架上有《大公報》《東南日報》《譯報》等,還有《中學生》《科學畫報》《國文月刊》《全民抗戰》等,《大公報》是查良鏞喜歡讀的報紙。

  1952年

  關鍵詞:前沿

  如果回望杭高百年來用卓立潮頭的豪情鋪成的道路,我們會發現,那些此後燦爛於人類文明史的院士名字,多數來自上世紀30年代和50年代。這些佔據杭高歷史六分之一的時間裏,杭高近二分之一的院士校友聚集於此,學習於此,為未來的璀璨積蓄下能量。

  就在去年4月的杭高讀書節,1952屆杭高畢業生洪禮華老人,向母校歸還了一本名為《原子與原子能》的書。

  “當時我在課外很喜歡看一些數理化和科技前沿的書。”洪禮華告訴記者,自己從高中畢業後就進入高校學習鑄造專業,此後也一直從事相關領域研究。他與西安理工大學合作研究的鑄造工藝課題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先進工藝已納入大學教材。而能夠早早確認自己的人生方向,與高中階段大量閱讀前沿科技類的書籍是密不可分的。

  洪禮華正是上世紀50年代杭高畢業生中一個極具代表性的縮影。“當時杭高不少學生都喜歡看前沿科技類的書籍,思想也非常前沿。”高利在蒐集校史時發現,在當時杭高學生報考高校時,除了清華、北大外,位於北京的八大院校也非常熱門。這八大院校涵蓋了北京地質學院、北京礦業學院、北京鋼鐵工業學院、北京航空學院、北京石油學院等,都是百廢待興的新中國在面對即將到來的經濟建設高潮前,需求量巨大的領域。而這些高校也成為在杭高浸潤前沿科技的學生們的首選。

  1988-1996年

  關鍵詞:金庸和名著

  在時光的長軸裏,當人們談論起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總會感慨“真是個讀書的好時候啊”。沒錯,那是一個傳統文化熱的年代,也是一個國民擺脫禁忌、求知向學的年代。

  杭高校友金庸的小説開始陪伴幾代青少年的成長,塑造著他們的英雄人格。“當時高一高二的學業還算輕鬆,同學們看的課外書各有不同,但看武俠小説的比較多。不光去圖書館借,家裏也被塞得滿噹噹。”杭高工會主席謝永明就是杭高1988屆畢業生,他回憶,當時央視版《紅樓夢》非常火,但因為有電視的人家並不多,同學們主要還是看名著原著。除了《紅樓夢》外,《三國演義》《水滸》《岳飛傳》也是大家看得比較多的書籍。

  《第三次浪潮》《混沌》《康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一些杭高少年已經開始在巨人思想的指引下,為“創造未來”而努力。

  1994年,電視劇《三國演義》爆紅,部分家庭已經擁有彩色電視。看完電視劇還不過癮的同學們,紛紛捧起了《三國演義》原著。“我們的高中語文課有個傳統,每週抽一堂語文課的前10分鐘,請一位同學上臺給大家介紹自己最近閱讀的書。”1996屆杭高畢業生、資深媒體人傅靜之還記得,自己分享的是英文版的《飄》。“高中三年,學業比較緊張。同學們基本都在讀世界名著和中國名著。”

  2019年

  關鍵詞:多元化

  王國維、東野圭吾、大冰、木心、龍應臺……最近,高利在自己所任教的高一(9)班做了個調查:你上一個學期看了哪些書?同學們交上來的書單,五花八門。

  “如果要找出一些杭高堅持了120年的事,閱讀一定位列其中。但如今,可選擇的書實在太多了。無論是老師推薦書單還是學生自己選擇看書,都變得越來越多元化。而同學們也更有個性了,通常他們都會根據自身興趣,而非書單來選書。”高利説,比較遺憾的是,因為課業比較緊張,鮮有學生願讀《莊子》《史記》等原典了。作為語文老師,他很希望同學們在個性閱讀、興趣閱讀的同時能夠“捍衛經典”,因為經典是經過時間檢驗的,能讓人受益更多的書籍。

  高三(1)班的俞盈盈因為愛看書在杭高小有名氣。哪怕已經進入高三,她也依然堅持著自己的愛好,在過去一年裏看完了50多本書。

  “我喜歡馬爾克斯、蔣勳和木心。馬爾克斯的魔幻現實主義風格讓我充滿好奇;木心娓娓道來的講述,讓我在讀書中不斷思考人生。”俞盈盈告訴記者,自己跟同學之間也會互相推薦書。但大家通常都會推薦一些淺閱讀的書籍。“平時學業壓力比較大,看書就成為一種放鬆、看世界的方式。啃大部頭需要花大量精力,心有餘而力不足。”

  和盈盈聊天時,我們站在圖書館的門口,時不時有同學進出借書。碎金般的陽光打在圖書館的紅墻上,也打在了她密密麻麻的讀書筆記上。

  此刻,不如一起讀書。

來源: 浙江線上    | 作者:紀馭亞    | 責編:王思楊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微店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忠文創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