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作為我省貫徹落實國家“雙一流”戰略決策部署,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高等教育強省的重大舉措,西湖大學將舉行成立大會。國內外著名高校相關負責人、諾貝爾獎獲得者等一批知名專家學者將到訪杭州,共商高校建設、共用前沿科研。成立大會前夕,記者探訪西湖大學,求解它備受矚目的基因密碼。
營造治學自由氛圍
理論物理學家李牮是西湖大學前身西湖高等研究院招聘的首批科研人員之一。報國的情懷、科研的熱愛推動著李牮等人奔向西湖大學的腳步。在這裡,他們得到了讓眼睛閃光的承諾——“給科教最大的治學自由”。
科研之花,開在鼓勵創新、寬容試錯的土壤之上。入職1年多,李牮深深感受到科學界的共識在西湖大學被一以貫之。科研之果,結在多學科交叉、相互碰撞的新妙火花之間。學校每週組織一次午餐研討會,不同領域的學者暢所欲言、充分交流。
“多學科交叉是新思想、新理論和新應用的生長點。在校園設計上,我們通過學術環,把不同的研究區域和教學大樓連在一起;同時設計了多學科人才培養計劃,一個博士生可以同時選擇兩位及以上不同領域的導師。多學科交叉培養的學生能更好地適應快速改變的世界。”西湖大學副校長許田説。
“大學的前景最終取決於治校的理念。”西湖大學副校長仇旻表示,“為鼓勵學術自由探索,我們將把師生的評估間隔年延長為5年至6年,且明確篩選和退出機制。論文發表數量等傳統考核要求將不是唯一標準。”
越來越多的創新思考者投身其中。目前,西湖大學面向全球進行了8次學術人才招聘,已有67名特聘研究員簽約入職,入選率不到2%。
“立足長遠,我們要創造永不過時的科研成果。”仇旻眼中,西湖大學的一切都以科教為中心。或許,這就是“錢學森之問”的破題之法。
分享教育科研成果
在“雙一流”戰略背景之下,我省高等教育短板集中反映在“高峰”數量不足、“高原”海拔不高等問題。仇旻認為,西湖大學將改變浙江高教格局,進一步優化浙江高教資源的佈局、結構,“‘小而精’的西湖大學,勢必與浙江大學等‘大而強’的高校形成差異化互補。”
目前,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顯微成像平臺、質譜平臺、動物實驗中心等硬體已投入使用;工學院的先進微納加工與測試平臺進入設計階段,明年夏天將建成使用;理學院的理化公共實驗平臺已建設過半。依據建設進度,西湖大學預計在2023年左右招收本科生。
獨木不成林。作為國家重點支援的新型高等學校,西湖大學著力與其他高校分享教育、科研成果和經驗,加強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推進教育強國和科技強國建設。
2017年3月起,西湖大學和復旦大學共同實施“跨學科聯合培養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項目,首批入學19名學生。今年,西湖大學又分別與復旦大學、浙江大學聯合招收與培養博士研究生120名。
11月上旬,以西湖大學工學院深海技術講席教授崔維成為總指揮,依託上海海洋大學支援而發起的“彩虹魚挑戰深淵極限”項目即將起錨。作為上海海洋大學與西湖大學共建深淵科學與技術研究中心的開端,此行目標是1.1萬米深處的馬利亞納海溝。該項目所有科研成果的産業化將主要落戶舟山;同時,這也是長三角一體化背景下共用人才和設備的有益探索。
共繪科教興國願景
作為社會力量舉辦的大學,西湖大學大部分運營費用源於西湖教育基金會在社會各界的籌資,超過30位各界賢達成為創始捐贈人。但在數百人的捐贈名單中,大部分還是普通人。
法屬蓋亞那華人周先生,號召身邊近百位華人華僑捐款。濟南的初中生張子昊鄭重地給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來信:“我代表2歲的弟弟,把我們所有的壓歲錢寄給您,讓您更好地建設學校。”
截至9月,西湖教育基金會已經籌集協議金額超過30億元。“我們將用好每一分社會資源。”基金會執行秘書長劉旻昊説。
省教育廳相關負責人也明確表示:省、市、區各級政府會充分支援西湖大學建設,在校區建設等辦學條件方面予以保障,同時在科研平臺、人才引進和辦學經費等方面予以重點扶持。
源於社會、用於社會,西湖大學充分發揮身處知識前沿和教育前沿的優勢,在為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力量的同時,走向更廣闊的天地,傳播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努力在全社會營造崇尚科學、鼓勵創新的氛圍。西湖大學定期舉辦“西湖名師論壇”,國內外一流學者積極交流學術思想、分享科研成果,還將面向大眾開設科普性質的講座,讓前沿科學走近大眾生活。
前不久,在學生家長邀請下,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特聘研究員郭天南走進杭州高級中學,為567名高一學生進行“蛋白質組學”講座。“一線科研人員做科普的優勢,是能把最前沿的研究成果‘翻譯’成通俗易懂的語言並更廣泛地傳播出去,這是對科學的弘揚。”郭天南説。
“以天下為己任”的傳統和精神在西湖大學延續著。在西湖大學2018級博士研究生開學典禮上,施一公向新生寄語:新時代的科研人勇於探索人類知識的前沿和邊界,並以天下為己任,誓為中華民族和人類進步作貢獻。
幹將發硎,有作其芒。西子湖畔,一所讓中國人自豪的國際一流大學可期可盼。
來源: 浙江線上 | 作者:嚴粒粒 李凱娜 張弛 王盈穎 | 責編:鮑寧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