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長,需要陪伴。但陪伴不一定是陪讀,更不是教學任務的陪綁。
杭州一所知名民辦小學,給一年級新生佈置了一道科學作業題——觀察樹葉,做一份12頁的手寫調查報告;收集一棵樹不同時期的樹葉,測算一枚樹葉的周長……這道科學題,題目出得很好,叫“葉問”。
有抱怨的家長調侃,我看還是改成“咋整”吧。孩子上學一個半月,字都寫不了幾個,要完成12頁手寫項目學習報告,這明擺著就是家長作業題嘛;要收集一棵樹不同樹葉,可樹葉都發黃落掉了,到哪找新鮮的葉子?
對此校長和老師解釋,這是“項目題”,不要求短時間上交,孩子不會寫的字可以用拼音,也可以請家長代筆,重要的是參與。
不得不説,這道科學題,確是好題。實際上很多被家長吐槽的“奇葩題”,仔細琢磨,都是好題。但好題出錯了時間段、給錯了對象,就很不“科學”了。杭州這所學校佈置給一年級新生的科學題,且不説“周長”這樣的概念夠拔苗助長了,光這拼音代替,便明顯不在教學的節奏上。所以校長和老師的解釋,並不能自圓其説。説到底,還是一道家長作業題。
科學題怎麼做、怎麼佈置,本身就是一道科學題。別的科目的作業題,也應該都有基本的普適性和教育規律的科學性。有小學一年級佈置了一道“水培”題,讓學生在家水培一株大蒜,然後每週都要拍一張照片傳給老師,接連拍四個星期。既然老師和家長對於學生遠離手機都有共識,那麼這道題究竟出給誰,雙方也是心照不宣的。老師明明可以讓學生集體在教室裏水培幾株大蒜、而且明明不會絲毫打了教學效果折扣的事,又何必如此興師動眾呢?説到底,還是一些老師對教育的權威感有著盲目的自信,把家長當成了一定會聽話、一定會配合的學生。
前幾天,江西吉安有幾名家長未按老師要求批改作業,被老師在家長群裏點名訓斥道:“昨天晚上賺了幾百萬?”“你這樣將來孩子和你一樣可悲!”這番對話截屏傳到網上,平時表面在老師面前表現得服服帖帖、實際上只是敢怒不敢言的家長,也有被觸到痛點的感覺,紛紛借此宣泄情緒。
可能家長不會因為昨晚沒掙到幾百萬而覺得可悲,但這麼被孩子的老師訓斥著,卻是真心可悲的。今天越來越多的家長,已經表現出不願唯孩子老師之命必從的“叛逆”情緒。這不是不重視孩子的學習,也不是不尊重老師,而是覺得孩子和自己,都沒有得到相應的尊重。給學生減負的法規,也沒有得到老師的尊重。
孩子學習,離不開學校與家長的相互配合。家庭也是課堂,但作為廣義的、永恒的課堂,它與教學的課堂是有一定區別與分工的。家庭通過言傳身教、通過愛的傳導,讓孩子養成更好的學習習慣,給孩子更多與課本知識相銜接的人格與性格素養,便是對學校課堂教學最好的配合。而學校課堂,如果過於依賴家長對於課本知識的介入,便等同於賦予了家長對孩子更多課堂書本知識灌輸的責任與擔子,既加重了家長的時間與精力負擔,也進一步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很多孩子最後厭學,都能從這種雙壓模式中找到原因。
孩子成長,需要陪伴。但陪伴不一定是陪讀,更不是教學任務的陪綁。家長有責任與義務,但老師沒有在教學上事事都要家長一起來承擔與完成的權力。教學上,出點難題給學生可以,但不要讓家長一起為難,天天為難。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劉雪松 | 責編:張雲松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