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
184042016@qq.com
最新原創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 新聞詳情 A- A+
合肥:全力邁向創新高地
發佈時間:2018-10-16 11:17:25    

也許你想不到,在全國省會城市裏並不顯山露水的安徽合肥,1982年就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四大科教基地之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工業大學、中科院駐皖科研機構等一批科研院所,幾十年來在這裡深耕基礎研究。

也許你更想不到,世界上第一台VCD機、第一台倣生搓洗式全自動洗衣機,我國第一台微型電子電腦等,均誕生於此……

“可是,以往我們是一流的科研,二流的城市!”合肥市科技局調研員陳偉感嘆,長期面臨科技與經濟兩張皮的尷尬處境,曾讓合肥嘗盡科研成果“墻內開花墻外香”的辛酸:

上世紀90年代,合肥研發出世界上第一台VCD機,但這一開創性成果在當時只是曇花一現:沒資金跟進、少項目支援、缺産業配套,投産的企業三年不到就倒閉了。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這項成果卻在其他地區催生著一批VCD生産企業蓬勃發展。

“原始成果沒有産業化,就好比是捧著金飯碗討飯。”陳偉邊回憶過去,邊帶記者走訪合肥的一些院所、企業,“吃一塹、長一智,做強基礎研究的同時,激活原始創新資源、服務區域經濟發展,已是合肥今天實踐的經驗,更是今後發展的方向。”

改革開放四十不惑,一場打造創新高地的加速跑,在合肥方興未艾……

激發科學家的創新創業夢

任濤是中科院強磁場科學中心研究人員,參與國家大科學裝置“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相關的科研工作;還是合肥中科普瑞昇生物醫藥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創辦企業助推相關成果産業化。兼有科學家與企業家的雙重身份,任濤稱是沾了制度改革的光。

20多年前,任濤如果想創辦企業,只能從院所辭職,自己出來單幹,更大的難題是:科學家辦企業,錢從哪來?

而現在,任濤非但不必辭職,院所對他的科研考核也從論文、專利,轉向産品研發、公司運營管理。公司註冊、人才招聘、政策對接等,政府提供一站式服務。

任濤創辦的公司瞄準抗腫瘤新藥研發,從前期投入到上市銷售,需10至15年時間,預計耗費數億美元研發成本,還要面臨層層試驗,困難重重。

任濤有設想,政府給支援。2015年,安徽省和合肥市政府下設的天使投資基金各出資600萬元,幫任濤解了前期資金難題。任濤和其他3名研究人員則以技術入股。

在陳偉看來,任濤身份轉換的背後,是40年來合肥科研大環境的蝶變:

從1982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四大科教基地之一,到1989年提出“教育為本、科技立市”方針,幾十年一根接力棒傳遞至今,合肥一頭扎進基礎研究,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等一批國家大科學裝置、中國科學院量子資訊重點實驗室等先後落地,重大原始創新成果迸發;

2009年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試驗區獲得國家批復建設,2016年安徽獲批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合肥承擔多項改革試驗工作,2017年初合肥獲批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相應地,鼓勵科學家創業,引導産學研深度融合,探索構建從原始創新到産業發展全過程、全鏈條的創新服務體系,一系列激發科研創新的政策出臺,使高大上的前沿科技裂變為接地氣的高端産業。

去年底,任濤所在的強磁場中心科研團隊,操縱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通過國家驗收。基礎研究成績斐然,成果轉化齊頭並進:今年6月,任濤公司研製的用於治療急性髓性白血病的“第一代FLT3激酶”靶向藥物進入臨床試驗,此外還有20多種新藥正在研發管線上,進入産業化開發階段。

任濤心裏有這樣一個願景,“將來的某一天,通過越來越多抑制癌細胞增長的靶向藥物研發,把癌症變成像糖尿病、高血壓一樣的慢性病,讓患者通過吃藥就能控制病情。”

構建産學研深度融合的發展體系

合肥工業大學智慧製造研究院(以下簡稱合工大智慧院)副院長張曉安道出合肥一度面臨的發展之惑:起初,一紙專利轉讓合同,高校院所部分研發成果就能變現,企業“按圖索驥”造産業,簡單高效。可隨著高新技術産業的蓬勃發展,技術研發的更新迭代越來越快,這樣單一的契約式合作,哪兒還有市場?

企業也煩惱。合肥祿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國君想要開發汽車故障的遠端智慧管理系統,其中涉及汽車的智慧檢測技術、物聯網技術、大數據雲計算等方方面面,“企業團隊缺乏研發實力,找高校對接,又很難找到恰好合適的‘綜合性’成果。”

科研、市場兩頭脫節,高校院所大量科研成果沉澱,企業缺乏産品研發支援。

2012年以來,安徽省和合肥市與相關國內高校院所、企業,幾方合作共建協同創新平臺,創新“科研+産業+資本”組織模式,搭建科研成果與産業應用之間的轉化橋梁。目前,中科院技術創新工程院、合工大智慧院、清華公共安全研究院等一批新型協同平臺加快建設,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駛上快車道。

去年,王國君的企業進駐合工大智慧院孵化,雙方開展合作:按企業需求,合工大智慧院提供技術人員,與企業共同組建研發團隊,分領域協同攻關,並根據産品的迭代更新持續跟蹤開發。企業出讓10%的股份,未來的産出收益,分期分批獎勵給參與研發的團隊。

“這就從過去一紙合同的契約式合作,轉變為利益捆綁的共生式合作。”在張曉安看來,這麼做一舉兩得:企業得到有力及時的技術支援,解決了研發難題,而高校院所沉睡的技術成果被激活。

平臺搭建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支援國內外高校院所、跨國公司來合肥設立新型研發機構、實驗室和創新中心;支援合肥工業大學、安徽大學等高校發展工程管理與智慧製造等優勢學科,打造智慧、綠色産業高端科技成果孵化基地;開展“百所千企”科技成果轉化對接……合肥佈下一盤産學研深度融合的大棋。

合肥市委政研室副主任范觀兵梳理背後的發展脈絡:一方面集聚創新資源,對各類在肥高校院所給予大力支援,一方面激活創新資源,構建集高端人才培養、先進技術研發、創新成果轉移等於一體的創新生態體系。

最近,王國君的公司獲批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這距公司成立才兩年時間。如今,産學研深度結合,助推合肥市高品質發展:2017年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309家,平均每5天就誕生4家;截至去年底全市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總數已達1600多家。

形成産業創新生態圈

在合肥安農大駕校,這兒的駕考訓練機器做老師:“練習倒庫”,話音落畢,車載機器螢幕隨即演示操作流程;眼看要撞到障礙物,機器當即啟動防撞擊系統,自動緊急剎車……説起這款駕培機器人的技術開發,公司負責人李廣壘笑言,“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機器聽得懂普通話,也聽得懂方言,這借助了語音開放技術。”李廣壘坦言,公司是小微企業,無力自身研發語音合成、人機交互等技術。

2016年,李廣壘的企業入駐位於合肥市高新區的“中國聲谷”,這是工信部與安徽省共建的全國唯一定位於人工智慧領域的國家級産業基地,這裡搭建了訊飛開放平臺、類腦智慧開放平臺、中文資訊(深度)處理開放創新平臺、智慧寫作平臺等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免費向基地中小企業開放,政府補貼平臺建設成本投入的30%。

“處於初創期的小微企業研發力量弱,公共技術開放,能為他們提供很大便利。”中國聲谷運營單位相關負責人毛媛媛介紹,政府平臺投小錢,換來一批上下游企業的集聚發展,也搭建起産業創新的區域發展生態圈。

從合肥國家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到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到合肥新站綜合開發試驗區,幾十年來,一家家開發區、産業基地,如雨後春筍般拔節壯大。從企業單打獨鬥的研發摸索,到龍頭企業帶動上下游配套,再到共性技術的研發、突破、開放……如今,共用共贏已成為這裡産業蓬勃發展的底色。

近年來,合肥又把方向瞄準創新資源整合,建設關鍵共性技術研發平臺,一批積體電路、人工智慧、超級計算、離子醫學、大基因等重大研發平臺建設正加速推進,它們將會為合肥産業的共用共贏發展,提供更多技術內核。

“突破一批關鍵共性技術,以科技創新助推産業創新,以創新驅動引領高品質發展。”范觀兵説。

《 人民日報 》( 2018年10月16日 01 版)

來源: 人民日報    | 作者:朱思雄 孫振    | 責編:張雲松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微店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忠文創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