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為春始。春是溫暖,春裏陽光明媚、鳥語花香;春是生長,春裏耕耘播種、萬物復蘇。總是後知後覺,當撩人的暖陽灑在身上, 才發現冬已去,春已來。
人們談春多,談立春卻很少,仿佛它消隱在平常生活中。就如邀請函中説道,大部分節氣只停留在日曆本上。是內容不夠豐富嗎?不是的,優秀的文化不缺內容,缺的只有傳播方式。年初,《如果國寶會説話》在網路上走紅,悠悠歲月凝結在剎那間,村落成了國,符號成了詩,撩動著我們關於文化深沉的精神追求。可見,很多人對民族文化都是感興趣的,即使我們身處快速發展的社會之下,也願意回頭看,去思考。
“二十四節氣”亦是如此。2016年,“二十四節氣”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已成為全世界人類的共同文化遺産,甚至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對此,用大眾所喜好的方式讓“二十四節氣”潛移默化深入人心,尤為重要。而生活在發源地的我們,每個人都應對此有所了解,別再讓它只停留在家裏的掛曆上,更別只是停留在“立秋天冷,你媽喊你回家穿秋褲”之類的只言片語裏。一切終有始,不妨跟著我們從立春開始,看看每個節氣的特色,品品每個節氣的味道。
還記得兒時上學要求背誦二十四節氣詩,我背得很快,很熟練,但卻沒有理解字眼裏隱藏的千年智慧。不得不説,這還是第一次認認真真審視“立春”二字,品味其中內涵。
“一年之計在於春”,自古以來立春就是一個傳統節日,從此開始一年四季再輪換,春意萌生,萬物復蘇。暖陽的立春,暖人肺腑,此時“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落雨的立春,沁人心脾,那會“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然而,立春最好的寓意,莫過於新舊更疊,此時“物以終為始,人從故得新”,作為四季的開端,它好像在告訴我們,一切要有新的開始。
中國傳統將立春的十五天分為三候:“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蜇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説的是東風送暖,大地開始解凍。立春五日後,蟄居的蟲類慢慢在洞中甦醒,再過五日,河裏的冰開始融化,魚開始到水面上游動,此時水面上還有沒完全融化的碎冰片,如同被魚負著一般浮在水面。
其實,忙碌了一年的我們何嘗不像冬春更疊般需要收拾心情,再次出發。每個人都在努力,都在為生活拼盡全力。如果遇到了坎,請不要害怕,一年裏的所得、所失、所喜、所悲,都會在立春的東風中逐漸化為雲煙。
致每一位在人生旅途中
努力奮鬥的人
願一候裏你那內心的孤獨
能被暖陽春日撫慰
願二候裏你會嘗試放下過往
整裝待發
願三候中你能突破藩籬
踏上尋夢新征程
願新時代的你不去害怕
三月的“桃花雪”
不去畏懼四月的“李子霜。
來源: 八婺觀察 | 作者:何軼偉 | 責編:楊雲寒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