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
184042016@qq.com
最新原創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您的位置:首頁 > 同心共話新時代 > 錢江潮評系列 新聞詳情 A- A+
錢江潮評 | 讓生態保護從“禁令”走向“自覺”
發佈時間:2018-06-17 07:07:17    

   42年前,誰都不曾料到,一紙“山林禁伐令”,會這樣改變浙江寧波這個鄉村的發展軌跡。整整42年時間,海曙區章水鎮大皎村的村民們,用自己的堅持和堅守,令荒山終成滿目碧海,佳話相傳。

1528932605085_5b21a8fd159bb81749ce4cd4.jpg

  幾代村民精心植樹、護林,甚至在經濟利益誘惑前,穩住陣腳、“生態優先”,放棄再度毀綠致富的舉動,值得我們點讚。而在生態文明建設快馬加鞭卻仍任重道遠的今天,如何讓生態保護從“禁令”走向“自覺”,更值得我們來一場發自內心的拷問。

  生態保護的自覺,源於理想信念。“要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這是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明確指向。前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發表重要講話時,也語重心長地強調,“我們必須認識到,生態環境是關係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係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事實告訴我們,如果認識不到生態文明建設功在當代、利在韆鞦的重要含義,個人與企業唯利是圖、地方政府為GDP是圖,即便有法律監督,也杜絕不了偷砍盜伐、超標排放、肆意消耗等等環境違法行為。只有擦亮理想信念這盞明燈,走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實踐,才不會在發展的過程中忘了本、迷了路、誤了事。

  生態保護的自覺,依靠道德敬畏。在人與人的社會交往中,哪怕微小的傷害,也可能很快得到強烈的回應,所以人會因“有所顧忌”而有所收斂。但是在人與自然的常年“交往”中,被傷害的自然環境卻無法短時間內表達自己的“不滿”,這讓一些人毫無顧忌地對大自然揮刀舞劍,最終造成資源枯竭、環境破壞、生態失衡。但受傷的自然環境總有一天會把“遍體鱗傷”還給人類。大皎村1976年山洪險些沖毀家園,就是我們身邊一起慘痛的教訓。造成環境危機的最重要原因之一,正是人們道德敬畏的缺失。摒棄“自然資源取之不竭”的誤區,在“生態道德”中重新審視我們與大自然的關係,“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才能擁有天更藍、山更青、水更綠的美好家園。

  生態保護的自覺,離不開實際行動。俗話説得好,嘴上講千遍,不如動手做一遍。生態保護的自覺是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的高度統一。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資中設定“環保門檻”,經濟效益再好的高污染、高能耗項目堅決“一票否決”;企業在經濟發展中,不僅要注重經濟效益和成本投資,更要注重環境保護和社會效益,乾乾淨淨賺錢,健健康康發展;人民群眾在生産生活中,在身體力行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同時,還應對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人人喊打。試想,如果當年大皎村第一起亂砍濫伐被及時阻止,怎麼可能短短幾年間就讓青山白了頭?同樣,要不是人人參與林木補種、人人投入重建綠色家園的護林行動,昔日荒山又怎會重返森林茂密、濃蔭蔽日?

  藍天白雲、綠岸清水、鳥語花香的美好生活,離不開每個人尊重自然、熱愛自然的一顆初心。自覺堅持綠色發展理念,持之以恒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當是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也當是我們留給子孫後代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續大治    | 責編:張雲松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微店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忠文創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