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
184042016@qq.com
最新原創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您的位置:首頁 > 淘寶專題 > 每日精選 新聞詳情 A- A+
從一線員工到合夥人再到“公益大牛”,兩位阿裏合夥人北大“爆料”成長史
發佈時間:2018-10-22 19:42:10    

   10月21日,北大校園,在北大光華管理學院益行者論壇上,阿里巴巴兩位合夥人的真誠分享打動了現場了幾百名來自全國各地的知名企業和公益組織的高管們,現場聽眾不斷發出感嘆:難怪阿里巴巴能夠成功。

  
  兩位阿裏合夥人,一位是普通技術人員成長起來的合夥人劉振飛,另一位是一線銷售人員成長起來的合夥人孫利軍,他們共同見證了阿里巴巴從0到1的商業成就,同時又和馬雲一樣熱衷於投身公益創新。阿里巴巴的公益之道有何與眾不同?為什麼兩人都説阿里巴巴商業成功的背後有著不為人知的秘密?剛剛過去的9.5公益周為何能吸引超過13億人次參與,創造了網際網路時代XIN公益的奇跡?
WX20181022-194401.png
  “幾乎中國所有的優秀公益項目都入駐了阿里巴巴公益平臺和螞蟻金服公益平臺。”阿里巴巴合夥人、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理事長孫利軍,向來自企業界和公益界的高管們全面講述了阿裏XIN公益的“秘密”。
  
  阿里巴巴員工如何讓參與公益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如何依靠技術和平臺優勢賦能公益並帶動企業和公眾一起做公益?兩位合夥人首次“聯手”做了全面闡釋。
  
  生命,理應受到“一路護航”的最高禮遇
  
  阿里巴巴集團合夥人、高德集團總裁劉振飛首次在公開場合分享16位高德技術人員自發組成的 “護航小組”,為技術服務社會的又一典型案例感到自豪。
  
  北師大實驗中學小宇澤不久前發生的不幸遭遇,受到了社會廣泛關注,當他在內蒙古發生嚴重交通事故,需要從內蒙古人民醫院轉至北京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天壇醫院的消息在網上傳播時,高德工程師們經與孩子父母確認資訊屬實後,緊急組建虛擬小組,連夜對沿途路段進行規劃配置,工程師將救護車師傅使用的高德地圖添加到護航車輛的配置裏,並經過司機師傅授權,就獲得了高德地圖“一路護航”。
  
  16日淩晨5點03分,救護車師傅打開了“一路護航”任務。5點16分,救護車出發,高德地圖根據救護車實時位置,對前方沿途車輛進行播報,提醒車輛注意避讓。
  
  “有救護車經過,請注意避讓”,“後方有救護車經過,請不要佔用應急車道”。這句提醒運用高德獨有的技術,精準推送給救護車沿途的每一位前方車輛,沿途推送2800次,2600多輛車進行了有效避讓,高德工程師們協助北京交警指揮中心,共同為孩子保駕護航。從16日上午10點36分,救護車隊順利到達北京天壇醫院,行駛距離520公里,用時5小時20分鐘,比通常情況下節省了兩個小時。
  
  劉振飛指著地圖講解:“上午9點58分,救護車經過北京上清橋時,正是高峰時段,路況顯示全都是紅色,其他車輛平均車速大約每小時30公里,而救護車是80公里左右的時速通過。”
  
  “這不是我們安排員工們去做的,完全是他們的自發行為。”劉振飛説,公益已經成為阿裏員工生活中的一部分,不僅是在高德,在阿裏幾萬名員工心裏,做公益已經成為他們的習慣性動作。
  
  站在北大光華管理學院的講臺上,北大校友劉振飛感覺既高興又緊張。這是益行者論壇,該項目是中國首個從商業視角看公益,促進公益組織商業化運營、助力商業組織公益戰略化的跨界項目。
  
  用科技賦能公益事業
  
  “用科技賦能公益事業,用代碼尋找解決方案,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好,是阿里巴巴始終堅持的公益初心與願景。”技術出身的劉振飛對這一點體會深刻,他帶隊打造的“團圓”系統被稱為“科技打拐神器”。
  
  2015年,當公安部打拐辦找到阿里巴巴的時候,劉振飛一口答應下來。“在阿裏內部,馬雲馬老師號召員工每年要花三小時做公益,大家都有這方面的意識”。而且,劉振飛對於兒童走失這件事深有體會:“小時候我媽怕我丟了,在我胳膊上刻了名字,真的是這樣,那時候很多小孩都怕丟了,她説萬一丟了以後,長大以後還能相認。”
  
  技術上不是難事,阿裏的工程師志願者們利用業餘時間做出了“團圓系統”,之後的事情讓他們意想不到,截止到2018年9月15日,“團圓”系統共發佈兒童走失資訊3419條,找回3367名兒童,找回率為98.4%。
  
  “團圓”系統基於釘釘微應用打造,為打拐工作插上了“網際網路+”的翅膀,全國部、省、市、縣6000多名打拐民警都可以在第一時間登錄平臺系統,經過簡單的操作,就能以彈窗的形式,通過系統接入的新浪微網志、高德地圖、支付寶、UC頭條、UC瀏覽器、手機淘寶、今日頭條等25個主流APP,將失蹤兒童資訊瞬間推送給公眾,從而發動群眾的力量,為警方提供失蹤兒童的線索。
  
  有了“團圓”系統打下的口碑,公安部禁毒局也找到阿裏,希望能夠打造一個向青少年進行禁毒學習的平臺。於是,阿裏的工程師們開發了“青驕第二課堂”並深受歡迎,截止10月19日,“青驕第二課堂”已經接入學校39636所,註冊學生6081617人,註冊教師215172人,學生已完成課時總數9576299。
  
  帶動全社會一起投入公益
  
  為什麼阿里巴巴對公益如此熱衷?
  
  “公益是阿里巴巴的基因。”阿里巴巴集團合夥人、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理事長孫利軍“揭秘”了阿裏公益的理念和模式。
  
  “馬老師號召每個阿裏人每年用三個小時做公益,2018財年,阿裏6萬多名員工每人平均公益時達到近3.3個小時。我們的36個合夥人,去年一年的平均公益時達到了12.9個小時,馬老師的公益時達到了60多個小時……”孫利軍説,“員工必須拿出業餘時間來做公益,通過這種方式,讓我們每個員工能夠體會到如何讓自己在這個社會上如何變得更有意義,如何讓自己的工作變得更有意義、更有價值。”
  
  在自己做公益的同時,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多年來一直在支援優秀的環保和自然教育機構及項目,而阿里巴巴也利用平臺優勢,帶動阿里巴巴平臺上的企業和公眾一起來投入公益,並用網際網路技術創新的方式讓公益變得更高效、更透明、更輕鬆有趣。
  
  與單純捐款捐物的傳統公益模式不同,阿裏一直在用“公益的心態、商業的手法”做公益,鼓勵平臺商家、消費者和其他生態夥伴一起參與到公益行動之中。
  
  以公益寶貝為例,阿裏電商平臺商家可以將店舖商品銷售額中設定一定捐贈比例,消費者只要購買該商品,就能捐贈給相應的公益項目。2018財年,阿里巴巴平臺商家通過“公益寶貝”參與捐贈的總額達到2.66億元。有3.6億買家支援了商家的公益行動,相當於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在阿里巴巴平臺上做公益,累計參與人次更是達到了63億次。
  
  此外,阿里巴巴公益平臺和螞蟻金服公益平臺也是優秀公益機構和公益項目的“水源地”,孫利軍介紹道,“幾乎中國所有的優秀公益項目都在這兩大公益平臺上。”
  
  今年,阿里巴巴以打造雙十一的方式打造95公益周,令其成為公益界乃至全社會的一項盛事,從9月1日—9日,95公益周共帶動公眾公益行動超過13億人次,近3800萬人開啟了屬於自己的公益賬戶。
  
  網際網路+脫貧模式效果顯著
  
  去年12月7日,阿里巴巴脫貧基金成立,未來五年投入100億,脫貧成為阿裏戰略型業務,通過電商脫貧、生態脫貧、教育脫貧、女性脫貧、健康脫貧五個方向推進。
WX20181022-194420.png
  作為阿里巴巴脫貧基金的副秘書長,孫利軍也向企業界和公益界的高管們介紹了外界非常關心的阿里巴巴網際網路+脫貧模式。他以四川平武為例,介紹了阿里巴巴如何用創新的方式來進行生態脫貧。
  
  今年5月,四川平武縣的關壩自然保護地在支付寶客戶端裏的“螞蟻森林”平臺上線。4.1公斤“綠色能量”可兌換1平方米保護地10年保護權。平臺上線僅24小時,140萬網友便通過螞蟻森林能量認領。
  
  接下去,是如何解決老百姓的收入問題,誕生出真正的生態産品。“後來我們發覺到平武有很多老百姓在養蜂,但是蜂蜜一直賣得不好,所以當時我們就在思考,我們如何讓這麼好的生態下打造一個真正的蜂蜜之鄉。“
  
  8月17日零點,平武的蜂蜜與網際網路電商平臺真正發生了化學反應,借助農村淘寶淘鄉甜天貓官方旗艦店、螞蟻森林、聚划算尋味全球IP品牌活動預售上市。深夜零點到1點,僅用時一小時,10000瓶蜂蜜售罄。
  
  關壩村養蜂過去村民分散養殖,沒規模、沒標準,認為出的蜜越甜越好,其實市場並不認可,每斤只能賣到8到12元。農村淘寶進入關壩後,與當地企業一起扶持合作社,形成了養蜂基地,壯大了規模。在生産環節,農村淘寶派人排查了3公里內的有毒植物,要求三道以上工序過濾,葡萄糖含量超過75%、蔗糖含量不超過5%、水分不超過20%。現在,關壩蜂蜜價格每斤超過30元。
  
  8月17日淩晨售空的10000瓶蜂蜜,第一時間集中從平武發往全國5個菜鳥倉,再從菜鳥倉統一迅速送到全國各地的消費者手中。蜂農説,“以前,裝蜂蜜、運蜂蜜到蜂蜜賣出去,要幾個月。”
  
  為了讓消費者放心,農村淘寶還聯合螞蟻金服,利用阿里巴巴自主研發的區塊鏈技術和淘鄉甜溯源解決方案,將蜂蜜的生産、物流、質檢等資訊不可篡改地登記在溯源平臺上,讓每一瓶蜜都有自己的“身份證”。
  
  “脫貧不是簡單的捐贈,而是如何授人以漁,賦予當地自我脫貧的能力。”孫利軍説,”我們做公益的人要來思考如何用商業的手法,但是不能失去公益的初心,如果公益的初心變了,那你一定做不好。因為你只想到的是你自己,而不是如何幫助當地發展。做好事容易,但如何讓這件好事變得有價值,這是最難的。”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 責編:李斌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微店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忠文創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