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
184042016@qq.com
最新原創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您的位置:首頁 > 浙江水利 > 廣播電視作品 新聞詳情 A- A+
浙江湖州太湖溇港-跨越千年的人水傳奇
發佈時間:2017-05-02 15:35:19    

   【片花1】

 
  太湖溇港 申遺成功
 
  【同期聲】頒獎現場
 
  滄海桑田 見證奇跡
 
  【同期聲178】吳興區織裏鎮溇港文化管委會顧問 沈林江
 
  以前這裡水高地低,交通不便,不適合人類生活的,當時人稱為叫“荊蠻之地”。
 
  太湖溇港 跨越千年的人水傳奇(上) 關注即將播出!
 
  關注:太湖溇港 跨越千年的人水傳奇(上)
 
  本台綜合報道
 
  【導語】
 
  觀眾朋友晚上好!
 
  北京時間11月8日晚上十九點三十分許,在泰國清邁舉行的第二屆世界灌溉論壇、暨國際灌排委員會第67屆國際執行理事會上傳來喜訊,湖州的太湖溇港,同陜西關中鄭國渠、江西槎灘陂一起,代表中國成功入選第三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産名錄。國際灌排委員會給太湖溇港的頒獎詞是這樣寫的:作為獨特而可持續的水利調蓄工程中的卓越案例,(溇港)早在2200多年前,就用科學的設計規劃,引進了灌溉和排水工程。那麼太湖溇港,究竟是一個怎樣的水利工程?千百年來,她和我們每個湖州人如何相關?太湖溇港申遺,我們走過了怎樣的心路歷程?人與水之間,這場跨越千年的對話,帶給我們怎樣的啟示?今明兩天,我們將在節目中為大家一一揭曉。
 
  【同期聲】大會現場
 
  【正文】
 
  北京時間2016年11月8日晚19點30分許,正在泰國清邁舉辦的國際灌排委員會第67屆國際執行理事會全體會議上,國際灌排委員會名譽副主席甘德度宣佈第三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産評選情況,浙江湖州太湖溇港水利遺産榮入世界灌溉工程遺産名錄。隨後舉行的頒獎儀式上,國際灌排委員會主席納瑞茲博士授予太湖溇港榮譽獎牌。歷史將永遠銘記這個特殊的時刻……
 
  【同期聲】頒獎現場
 
  【淡出】
 
  【淡入】
 
  【同期聲】農民耕地
 
  【正文】
 
  74歲的胡曉軒,祖祖輩輩住在太湖邊。從早到晚,胡曉軒小心打理著自家的兩畝農田。百步以外,是一條被稱作謝溇的溇港;謝溇水閘外,就是波光萬頃的太湖。進入11月,北面吹來的湖風越來越大,胡曉軒知道,是時候給地裏施點“太湖泥”了。
 
  【同期聲】胡曉軒撒湖泥
 
  【同期聲43】吳興區織裏鎮義皋村村民 胡曉軒
 
  本來我們要分的,一家幾公尺,每戶人家要用袋子去挑(泥)的。挑起來可以施肥的。松,軟,好耕種。
 
  【正文】
 
  西北季風起,太湖水沖刷著謝溇閘的堤岸。5 9歲的潘水芳還記得,四十年前,這裡沒有鋼精水泥的大閘,老百姓在太湖的入水口放下層層閘板,然後靠人力下水淘泥。
 
  【同期聲5】吳興區織裏鎮義皋村村委會主任 潘水芳
 
  6:00那個場景像開河一樣,跟拍電視一樣,人很多的,全部(來)的。像我們這個年齡都挑過。我們在20多歲的時候,這段時間正在挖河。要赤腳,拿個跳板,一般的人上不去的,都要年輕人搞的。
 
  【正文】
 
  村民們並不知道,兩千多年前,他們腳下這塊名叫“義皋”的村落,還浸澤在太湖的波濤之中;而當第一捧湖泥從水中掬起,隨之打開的是一個滄海桑田的傳奇……沈林江,從事環保與水利工作多年,走遍了織裏鎮的每一個村落,但對義皋古村卻情有獨鍾。
 
  【同期聲178】吳興區織裏鎮溇港文化管委會顧問 沈林江
 
  這個地方在兩千多年之前,那是完全不同的一種景象,以前這裡水高地低,交通不便,不適合人類生活的,當時人稱為叫“荊蠻之地”。從太湖一直向南,這個太湖的沿線這個一圈都是一片,太湖淺灘,專用術語上叫“灘塗消落區”,它是不適合人為生活的,只長茭白,只長蘆葦,不適合人類生活。陸地變化,隨著水位的高低在變化,水位高了,那麼整個區域80%都是水位的面積,水位低了之後,墩墩島島就露出來了,陸地面積就增加了。它是變化的,而且這個變化,每年都在變化,甚至每天都在變化。
 
  【片花2】
 
  一副橋聯 道盡千古溇港事
 
  【同期聲184】吳興區織裏鎮溇港文化管委會顧問 沈林江
 
  這座橋叫“尚義橋”,橋聯把我們溇港的功能表達得淋漓盡致。
 
  一塊古碑 掩藏治水“老家規”
 
  【同期聲73】湖州市文物保護管理所文保部主任  莫璟輝
 
  正堂宗士,“宗”是宗源瀚,宗族的“宗”,宗源瀚,是當時的湖州知府。是他立的這塊碑。
 
  太湖溇港 跨越千年的人水傳奇(上) 關注正在播出!
 
  【口播】
 
  “山從天目成群出,水傍太湖分港流。”元代戴表元的這首詩,生動勾勒出了湖州的山水形勝。但鮮為人知的是,千萬年前,太湖周邊還是水高地低的灘塗風貌;而“水傍太湖分港流”的美景,並非太湖流域的原始地貌,而是有中國第二個都江堰之稱的“溇港圩田”釀就而成。
 
  【正文】
 
  作為水利界的教授級高工,陸鼎言每天堅持到湖州市中心的蓮花莊公園走一走。湖水,假山,園林,中國古人對於天地山水的智慧,正是這位古稀老人追溯一生的“桃源”……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從浙江大學土木工程系畢業的陸鼎言,走遍了浙江的山山水水,最終駐足於太湖南岸的水鄉湖州。
 
  【同期聲3】水利學者 陸鼎言
 
  9:00地名其實包括了豐富的歷史文化資訊,很值得研究。發現地名志裏,有很多像“百畝圩”,“幾十畝圩”,“三百畝圩”,“兩百畝圩”,“一百二十畝圩”,“千畝田”。還有很多古村落的名字,都是以“溇”取名的。
 
  【正文】
 
  這些奇怪的地名,就像一個個古人留下的密碼,讓陸鼎言魂牽夢繞。直到翻閱湖州府志和古人留下太湖水域圖,終於找到了破譯謎團的鑰匙:從太湖的古地圖集上來看,太湖有著將近四百公里的湖岸線。歷史上,從太湖西岸一直到它的東岸,每隔一公里左右,都有一條延伸向內陸的河道,密密麻麻的像梳子一樣,佔據了一大半的湖岸線。這些沿岸排列的河道,被當地人稱作“溇港”。太湖豐富的水量,通過眾多的溇港流向廣袤的陸地,灌溉著太湖流域和整個杭嘉湖平原。
 
  【同期聲1】水利學者 陸鼎言
 
  2:00它不像都江堰,也不像洪澤湖大壩,就是一條堤。我們這個(溇港),它代表了以閘管控,口上都有閘,雙向引排,旱的時候可以從太湖引水,洪的時候可以向太湖排水。而且大片的湖沼濕地,光靠一條河兩條河,大面積的地下水位很高,要把它輸幹很困難。所以修了那麼多條(溇港),就可以起一個分區輸幹,這個是相當了不起的。
 
  【正文】
 
  而要在太湖灘塗的淤泥地上,開挖這一條條溇港,我們的太湖先民蘊藏著怎樣的智慧?2004年,考古人員在湖州的毗山腳下,發現了一條開挖于4000多年前的“毗山大溝”遺跡。毗山大溝,是在泥水各佔一半的軟流質淤泥地上,開挖最早的一條人工溝渠。——用竹子和木頭,做成兩道透水的擋墻。把中間的軟流質泥土,挖到擋墻的外面。擋墻的外面,泥土中的水,透過竹木圍籬的縫隙滲入河道,形成河流。4000多年前的天空下,太湖子民在開挖毗山大溝時,發明瞭這種“竹木透水圍籬”的技術。幾十個世紀以後,人們利用這項技術,開始在太湖的灘塗上開發溇港。太湖的灘塗上,兩條開挖的溇港之間,泥土裏的水分透過竹木圍籬滲入溇港,水和土開始分離,新的陸地出現在了太湖的南岸。與此同時,連接溇港的橫塘陸續開挖。新出現的陸地,又被分割成了猶如棋盤一樣的形狀。挖起的泥土,在土地的四週,形成了猶如城墻般的堤壩,水被擋在堤壩的外面,堤壩之內開墾農田,這些被圍起來的耕地位位相接,形成了太湖灘塗上的“溇港圩田”。溇港圩田,使得人們在太湖流域獲得了大片的土地,並在這裡建立了新的家園;而義皋古村落,正是太湖流域先民開挖溇港、改造自然的見證。
 
  【同期聲184】吳興區織裏鎮溇港文化管委會顧問 沈林江
 
  這座橋叫“尚義橋”,橋聯把我們溇港的功能表達得淋漓盡致。“大澤南來,萬里康莊同利澤”,“春波北至,千古浩淼永安瀾”。開發溇港,橫塘做路之後,把挖進來的泥,做圍堤,圍堤上面可以種桑樹,圍堤的中間可以做水稻,低的地方養魚,高的地方種桑樹或者種蔬菜,所以以前水高地低,交通不便,這塊荊蠻之地,不適合人們生産生活的,通過開發溇港,變成了絲綢之府,魚米之鄉,財稅之區,這就是博大精深的溇港文化。
 
  【口播】
 
  水利泰斗鄭肇經先生曾讚譽太湖溇港,“是古代太湖勞動人民變涂泥為沃土的一項獨特創造,它在我國水利史上的地位,可與四川都江堰、關中鄭國渠媲美”。除了創造性地開挖了溇港圩田,太湖先民還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溇港管理體系,並在此基礎上,發展了千年的農耕與蠶桑經濟,留下了水鄉兒女血脈相傳的文化基因。
 
  【正文】
 
  2007年第三次文物普查,湖州市文物保護管理所的莫璟輝和同事們,在太湖邊無意間尋訪到了一個名叫“宣家港”的小村落。就在這座“苞陽關鎖橋”旁,莫璟輝發現了一塊倒在泥淖裏的石碑。當碑面被清理乾淨,所有人都吃了一驚。
 
  【同期聲73】湖州市文物保護管理所文保部主任  莫璟輝
 
  正堂宗士,“宗”是宗源瀚,宗族的“宗”,宗源瀚,是當時的湖州知府。是他立的這塊碑。(是什麼時候的?)同治十年,大概1870年左右,叫“重浚溇港善後規約”。
 
  【正文】
 
  “重浚溇港善後規約碑”,是中國古代關於溇港管理的成文規範,在這塊碑記上,規定每條溇港的閘口都有兩名閘夫管理,工時錢六千文,按季度給發。而一條啟閉閘口的規定,正和義皋村民祖祖輩輩相傳的疏浚淘泥有關。
 
  【同期聲73】湖州市文物保護管理所文保部主任  莫璟輝
 
  古人通過經驗總結,根據季節來啟閉閘門。“重陽後閉閘,清明後啟閘。”這個是根據季風。因為重陽之後是刮西北風。西北方一來的話,容易把泥沙給淤積掉,把閘口淤積掉。過了清明之後,刮東南風,沖刷淤積的作用,這就把持河道的暢通。
 
  【正文】
 
  莫璟輝介紹,對於太湖溇港,地域不同,稱謂也有差異。以大錢港為界,湖州人通常把大錢港以東縱向的溇港叫做“溇”,比如胡溇、羅溇、喬溇等等。但在大錢港以西,大型的溇港都稱為“港”,比較小的則叫“瀆”。每條溇港之上,通常有一個閘口,一座古廟,一些古橋還有古樹。這些文化標記,形成了小橋流水人家的江南風貌,而且蘊藏著古人治水用水、與水為友的智慧。
 
  【同期聲97】湖州市文物保護管理所文保部主任  莫璟輝
 
  每一條溇港,在它入湖口不遠,大概一兩百米的地方,都會有這樣子的一座橋。它的作用是什麼呢?一個是便利溇港兩邊人的同行。另外一個功能,我們看一下兩側的金剛墻,都是嵌在堤壩上的,它起到了一個加固堤岸的作用。還有一個了,兩邊的拱軒,都是放在水上面的,這樣一來,水道就變得很窄,(水流)經過這裡就收束了,水流速度就會加快,把泥沙衝到太湖裏面,防止太湖的淤積,所以這個功能是非常豐富的。
 
  【正文】
 
  “逼水歸槽,束水衝淤”,運用太湖溇港的水利技術,明代水利專家、湖州人潘季馴成功治理了黃河水患,成為千古治黃第一人,而太湖先民“因勢利導”的治水理念,也被傳播到華夏九州。今天,當太湖溇港代表中國走上世界灌溉工程遺産的領獎臺,這顆太湖明珠已經將光耀世界。
 
  【同期聲214】市水利局副局長、太湖溇港申遺工作組組長 周志方
 
  把我們的太湖溇港推向世界,讓各國人都知道,環太湖還有一個怎麼大的水利工程,還在造福萬民,會吸引很多的人過來,對於濱河一體化發展,對於我們濱河休閒旅遊業的發展,可以説會注入一個新的活力!
 
  【微評】
 
  千百年前,太湖先民通過溇港變淤泥為沃土,這是第一個奇跡。在此基礎上,太湖平原得到了開發,逐漸成為中國古代經濟的中心,這是第二個奇跡。而千百年後的今天,太湖溇港還在發揮水利功能,溇港文化依然根深葉茂,這不能不説是第三個奇跡。太湖溇港申遺成功,是一個新的起點。讓我們明天繼續關注:太湖溇港,這場跨越千年的人水傳奇!
 
  【片花1】
 
  百年橫塘 不見船來舟往
 
  【同期聲131】長興縣洪橋鎮小沉瀆村村委會書記 陸勤方
 
  太湖沿線的船,都這裡做生意什麼的,全部要經過這個塘的。
 
  千年溇港 是否已被遺忘?
 
  【同期聲52】吳興區織裏鎮溇港文化管委會副主任 費一鳴
 
  溇港的遺存,相對來説比較少,基本上都填掉了。
 
  太湖溇港 跨越千年的人水傳奇(下) 關注即將播出!
 
  關注:太湖溇港 跨越千年的人水傳奇(下)
 
  本台綜合報道
 
  【導語】
 
  觀眾朋友晚上好,歡迎收看關注!
 
  昨天的節目裏,我們尋根溯源,探訪了溇港的前世今生。作為太湖先民的一項偉大創舉,千百年來,溇港變涂泥為沃土,奠定了太湖平原魚米之鄉、絲綢之府、財稅之區和文化之邦的重要地位,並且至今發揮著巨大的水利功能,成為一代代太湖兒女的文化基因。然而太湖溇港的申遺之路,並不如我們想像中那麼簡單。當我們從歷史的長河中拾掇起那些寶貴的記憶,重新審視這項在我們身邊默默付出千年的水利工程,一場人與水之間跨越千年的對話開啟了……
 
  【正文】
 
  在長興縣洪橋鎮的小沉瀆村,一條橫塘從村北穿過,而離橫塘20米外,就是波光萬頃的太湖。兩千多年前,這裡還是一片灘塗墩島,小沉瀆的先民在這裡築堤圍墾,化淤灘為良田。在溇港圩田系統中,“溇”和“港”往往是指縱向的地表徑流,而連接溇港之間的橫向水系被稱作“橫塘”。流經小沉瀆的這條橫塘,曾經是太湖沿岸最重要的水上交通生命線。
 
  【同期聲130】長興縣洪橋鎮小沉瀆村村委會書記 陸勤方
 
  這個橋也明代到現在了,也有兩三百年曆史了。這個橋為什麼叫“鎖界橋”呢?就是我們長興和吳興交界(的地方),明代的時候就是以這個橋為界。
 
  【正文】
 
  橫塘之上,鎖界橋古樸安詳。這條環湖的橫塘,北至江蘇宜興,東連江蘇吳江。歷史上,水路交通讓小沉瀆成為太湖邊最為繁忙的商埠之一,昔日太湖漁民都在村口的老街上進行水産交易。如今,這些都成了村裏老人的記憶……
 
  【同期聲131】長興縣洪橋鎮小沉瀆村村委會書記 陸勤方
 
  這個塘,比較繁忙的。太湖沿線的船,都這裡做生意什麼的,全部要經過這個塘的,我們自己長興到湖州(府城),用船做生意,全要經過這座橋的。
 
  【正文】
 
  沿著這條橫塘,向東行駛30公里,就到了吳興區的織裏鎮。這裡溇港縱橫、圩田連片、阡陌交織,有許多因溇而興的村落,義皋就是其中之一。歷史上,由於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義皋成為南北水路要塞,商家從義皋出太湖,把這裡的農産品、土特産源源不斷地運到蘇州、無錫等地。而義皋也成為了當地農業、手工業的中心,主要的商貿集散地。繁榮的商貿活動,也帶動了溇港的整治疏通。
 
  【同期聲51】吳興區織裏鎮溇港文化管委會副主任 費一鳴
 
  這個是清代烏程縣的溇港分佈圖,烏程縣就大致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吳興區。我們可以看到當時的溇,跟現在的溇的分佈,相對來説保留得比較完整的。
 
  【正文】
 
  然而過去的四十年,在長三角地區,正發生著一場人類歷史上空前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當一時的經濟發展,透支了綠色的生態環境,歷史終究追討這筆欠賬。2007年5、6月間,江蘇太湖爆發了嚴重藍藻污染,造成無錫全城自來水污染,危機震驚全國。樂土安居的湖州人環顧四週,發現我們的太湖已經變了。
 
  【同期聲52】吳興區織裏鎮溇港文化管委會副主任 費一鳴
 
  蘇州地區,因為它的規劃,經濟發展,社會變遷,多方面的因素,現在溇港的保護,或者説溇港的遺存,相對來説比較少,基本上都填掉了。
 
  【正文】
 
  太湖之濱,湖州,成為了溇港生態的一座“孤島”。曾經的“三十六溇,七十二港”,正從衛星圖上悄悄隱沒,更可怕的,是從水鄉女兒的記憶中淡去。2007年第三次文物普查,湖州市文物保護管理所的莫璟輝和同事們,在太湖邊無意間尋訪到了一個名叫“宣家港”的小村落。就在這座“苞陽關鎖橋”旁,他們發現了一塊倒在泥淖(nao4聲)裏的石碑。當碑面被清理乾淨,所有人都吃了一驚。
 
  【同期聲73】湖州市文物保護管理所文保部主任  莫璟輝
 
  宗源瀚,是當時的湖州知府。是他立的這塊碑。(是什麼時候的?)同治十年,大概1870年左右,叫“重浚溇港善後規約”。
 
  【正文】
 
  這塊石碑,是湖州先民與溇港之間的“契約”。它的重現,讓許多湖州人意識到,太湖溇港這位沉默千年的夥伴。而這也是一位古稀老人,四十年來一直守護的。陸鼎言,教授級高工,被譽為“湖州溇港研究第一人”。早在上世紀80年代,陸老開始研究太湖溇港水利工程,2004年他發表的《湖州入湖溇港和塘浦圩田系統的研究》被湖州市科學技術委員會評選為年度重點學術科普項目,也是從這一年起,湖州開始了太湖溇港申遺的“馬拉松”。
 
  【同期聲3】水利學者 陸鼎言
 
  11:00申報灌溉工程遺産,作為專項遺産(申報),是水利部門管的,局裏面編制“十三五”規劃的時候,請一些老同志、老專家過去,提到這個事情很重視,市委市政府也很關注。
 
  【片花2】
 
  溇港申遺 喚醒發展理念
 
  【同期聲248】市水利局副局長、太湖溇港申遺工作組組長 周志方
 
  大家都覺得這項工作很有意義,大家都很支援。
 
  血脈不斷 留住千古鄉愁
 
  【同期聲209】吳興區織裏鎮溇港文化管委會顧問 沈林江
 
  目的要讓人們認識自然,尊重自然,改造自然,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太湖溇港 跨越千年的人水傳奇(下) 關注正在播出!
 
  【口播】
 
  當工業文明的時代到來,溇港的傳統功能也在一點點退化。環顧我們周邊的城市,無序開發侵佔了溇港的空間,各種污染惡化了溇港的水源。更可怕的是,一代人對於自己歷史和文化的淡忘。太湖溇港的興衰,見證了文明的發展變遷,更折射出了我們的發展理念。勤勞智慧的湖州人,能否找到自己的源頭活水,續寫人水共治的千古傳奇?
 
  【正文】
 
  2014年底,湖州市水利局召開了一次特別的座談會。
 
  【同期聲248】市水利局副局長、太湖溇港申遺工作組組長 周志方
 
  我們“十三五”規劃編制的時候,我們請老同志來徵求,對十三五規劃提意見的時候,有一些老專家特別是陸工,他提出來,就是我們的溇港,是我們整個水利工程當中一個很大的亮點,或者説一個很大的牌子,能不能申遺?我們感覺這個(建議)確實是非常有意義的。
 
  【正文】
 
  要守護太湖溇港的綠水藍天,實現人與水的和諧共生,必須找到一個“抓手”。申報世界灌溉工程遺産,讓湖州水利人眼前一亮。隨後,湖州市水利局將想法進行研究整理,向市委市政府做了彙報,得到了市領導的肯定和支援。由市政府專門牽頭,成立了“太湖溇港保護利用工作領導小組”,由水利部門具體牽頭,聯合相關部門和一縣一區,一起開展申遺工作。
 
  【同期聲248】市水利局副局長、太湖溇港申遺工作組組長 周志方
 
  實際上這項工作具體開展過程當中,我們感覺到,上上下下根本不需要我們去一定要他們怎麼做,大家都覺得這項工作很有意義,大家都很支援。
 
  【同期聲3】水利學者 陸鼎言
 
  現在它的價值,意義,越來越為大家所認可。比如城建部門,交通部門,航運部門,水利部門,農業部門,(大家都發現,這實際上是一座寶庫?)一座寶庫,實際上還有許多東西,可以挖掘。
 
  【正文】
 
  在太湖之濱一條叫“楊瀆”的溇港上,一座清代石拱橋巍然屹立。2011年,市文物部門將它和其他3座古橋一起,列入了“太湖溇港古橋群”的文保單位。2014年,又將保護古橋的數量由4座拓展到了8座,並和水利部門溝通之後,將太湖沿岸19條溇港列入“太湖溇港”的文保單位。
 
  【同期聲】湖州市文物保護管理所文保部主任  莫璟輝
 
  4:00到了2016年,把所有的跟溇港有關的19條溇,8座古橋,還有2塊碑刻,還有一個附屬的水工設施的遺跡,全部打包變成一個文保單位,就叫“湖州太湖溇港”。升級為省級文保單位之後,保護力度也好,經費投入也好,都會得到極大地加強。
 
  【淡入淡出】【同期聲】李文華演講片段
 
  【同期聲023】中國工程院院士 李文華
 
  現在有很多地方的桑基魚塘已經被破壞了,在這個地方居然能夠被保存下來,是什麼力量,什麼樣的管理方式,使得這樣的模式能夠繼續存在?
 
  【正文】
 
  三年來,湖州利用這樣大大小小的會議場合,廣泛邀請國內外學者專家,為溇港申遺和保護開出良方。2015年,湖州市水利局委託權中國水科院,進行了整整一年的調研與規劃工作,開創了“先規劃再申遺”的全國典範。
 
  【同期聲248】市水利局副局長、太湖溇港申遺工作組組長 周志方
 
  現在這個規劃實際上納入了整個規劃體系當中。太湖溇港保護利用可以説是有了一個長期可以依賴的規範性的文件,我覺得這個事情可能比申遺本身更有意義。整個溇港體系能夠長久能夠保存下來,從規劃層面能夠給管控住,這個是非常有意義的。
 
  【正文】
 
  2016年,湖州確定以“兩區一帶”為示範點,進行申遺衝刺。“兩區”,即小沉瀆與義皋兩個綜合展示區,“一帶”就是環太湖的濱湖大道。在今天的義皋,古村得到了修復,河道進行了整治,村民的生活用水通過納管流入污水處理終端,不再影響溇港的水質,“五水共治”的生態理念讓溇港申遺工作水到渠成。而一座在荒廢繭站基礎上改造而成的“太湖溇港展示館”,更凝聚著水利、文化各個部門和地方政府的良苦用心。
 
  【同期聲209】吳興區織裏鎮溇港文化管委會顧問 沈林江
 
  溇港文化是博大精深,但是我們好多人不太了解博大精深的溇港文化,包括我們在溇區長大的人,好多人都不知道,我們要把這文化挖出來,讓我們現代人了解這塊地方以前是怎麼樣子的。目的要讓人們認識自然,尊重自然,改造自然,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體現這種理念。
 
  【微評】
 
  太湖溇港,是一座寶庫。延續千年的水利功能,這是第一寶;其次,是豐富多樣的歷史文化價值;而最寶貴的是太湖先民留給我們的,“天人合一”的發展理念和“因勢利導”的東方智慧!申遺的過程,也是不忘初心的回溯。申遺成功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相信勤勞智慧的湖州人,一定能在推進“五水共治”、建設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的征程上不斷前行,續寫人水共治的千古詩篇!

來源: 湖州電視臺    | 作者:鄭重 陸立    | 責編:楊薇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微店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忠文創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