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五水共治,倒逼産業轉型升級”,近年來,浙江衢州柯城區把溪流作為“五水共治”主抓手、主戰場,全力打造美麗溪流,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理論。在區域內“兩溪”綜合治理中,開展全流域、生態景觀化改造,帶動沿線農民實現轉産轉業。今年以來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增加3245元,累計增收超2.5億元,“兩溪”流域農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達21.4%,高出全區平均水準11.5%。
豬棚換大棚治出了青山綠水
廟源溪和石梁溪在衢州當地被稱為“兩溪”,是柯城區的兩條主要溪流。石梁溪主河道長度為33.3公里,流域面積109.6平方公里;廟源溪主流長22.8公里,流域面積82.8平方公里。
近日,作者來到柯城區廟源溪,溪流潺潺,河水清澈見底,古色古香的廊橋,一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美景。
“過去廟源溪是養豬集中區域,生豬存欄量和出欄量佔柯城區一半以上。大部分生豬排泄物都直排廟源溪,溪河變臭河。”衢州柯城區水利局黨組成員鄭偉星告訴作者,2014年6月前後,萬田、九華兩個鄉拆除100多個豬圈,告別延續了數百年的養豬業。
而坎底村同樣通過積極推進“豬棚換大棚”等工程,確保生豬養殖用房拆除後農民就地實現轉産轉業。如今黑臭河不見了,不少村民都在河邊洗菜、洗衣服。
通過生態化治理改造,“兩溪”水質從原來水污氣臭的“黑臭河”變成生態優美的“生態河”。據監測顯示,廟源溪交界斷面水質合格率從去年底的20.3%上升到84.7%,石梁溪水質合格率從59.3%上升到92.4%,達到國家Ⅲ類地表水水質。
一堰一景水旅融合實現治水造景
走在柯城區石梁鎮坎底村,村邊的小河潺潺流動著,層層疊疊的堰壩,造型別致,在可游泳河段也已經建成天然游泳池,不少村民拿著游泳圈帶著孩子在水裏游泳,一派夏日清涼景象。
“以前治水是用鋼筋混凝土,現在用的是鄉土植物。”柯城區水利局局長陳宏良説,我們著眼于市區一體、城鄉一體,主動融入衢州現代田園城市,著力營造獨特的水景觀,努力打造“一堰一景”,司馬堰採用千層石整修堰面,形成多級錯落疊水;麻蓬堰採用卵石面層,堰頂設置汀步,下游面形成梯田跌水景觀;蔣家堰採用多級臺階跌水型式,形成戲水天然活動場所,建成鄉村休閒精品旅遊帶。
同時,拓展河道空間,退堤形成生態緩坡,採取本土植物進行原生態、本土化改造,促進人與河流的和諧相處。
據了解,石梁溪和廟源溪兩溪共建護岸約35公里、大小堰壩52條,石梁溪綠道從高速公路口到坎底村,總長14公里,而廟源溪綠道左岸進,右岸出,來回共24公里,兩條溪流38公里總長的綠道旁還種植了大量的本土樹木。一期工程總投資達到2.77億元。
創新路徑單一治水轉向生態富民
“流域河長制”,是柯城區在全流域生態治水中的又一探索。通過以河長制為抓手,堅持上下游同步,自上而下構建了區鄉村三級跨區域的上下游、干支流全方位、無死角的聯動聯責綜合治理機制。一系列組合拳,精準發力,使“兩溪”黑臭河完成美麗蛻變。
通過全面落實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共投資6000萬元,實施45個村莊的截污納管、雨污分流、生活污水微動處理設施或人工濕地處理系統,增強污水達標排放能力。對兩溪流域內所有村生活垃圾進行集中一次清除、分類收集和長效保潔管理的落實工作,建立健全農村保潔長效機制。
目前,總投資2.78億元的“兩溪”流域改造取得階段性成果,河道生態景觀得到極大提升,先後吸引了文化休閒、精品民宿、生態植物園等一批鄉村休閒旅遊項目,累計簽約投資達10億元,帶動沿線農民實現轉産轉業。今年以來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增加3245元,累計增收超2.5億元,“兩溪”流域農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達21.4%,高出全區平均水準11.5%。
近年來,浙江各地圍繞“五水共治”總體部署,以國家中小河流治理重點縣實施為契機,將生態治河理念融入河道建設實踐中,開展全流域綜合治理,統籌考慮流域防洪排澇、水環境整治、水生態修復及水文化景觀等建設內容,並注重水岸同治、綜合施策,河道面貌和區域水環境顯著改善。
來源: 浙江省水利廳 | 作者: | 責編:鄧翠芳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