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1日,余杭夢棲小鎮,一場由中國工業設計協會聯合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設計組織、機構、企業以及院校發起的第二屆世界工業設計大會,在中華文明5000年的發源地良渚,聲勢浩大地拉開序幕。
其中最引人矚目的,莫過於全球首個設計開放大學正式掛牌。和之前發佈會公佈的由荷蘭埃因霍溫理工大學、浙江大學、東南大學、江南大學、江蘇大學、南京藝術學院、湖北工業大學等7所高校組成的首發陣容有所變化的是,昨日參與開放大學掛牌的,又增加了一所高校——中國計量大學。8所高校齊發的陣容,讓人有點迫不及待。
第二屆世紀工業設計大會現場
那麼這所開放大學到底如何辦學?它的開放到底在哪?它採用的是怎麼樣的辦學模式?在大會的重頭戲——世界工業設計大會設計産業成果發佈上,中國工業設計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應放天專門解答了這個全球首創設計開放大學的模式:“我們創造了一個叫‘一會一鎮一校’的開放辦學模式。這在全球應該是絕無僅有的。”
世界首個設計開放大學正式掛牌
全球首個設計開放大學源起背景
時間回放到2016年12月2日,在夢棲小鎮召開的首屆世界工業設計大會上,專家們提出了一個問題——在網際網路時代,資訊太多、想法太多、理念太多,但就是沒人去做。
“我們能不能衝出現有的高等教育,創造出一種全新的教育模式,來解決我們全球設計界所面臨的問題。”應放天表示,所以第一屆世界工業設計大會很多專家告訴他們“D+X”的開放設計教育是多麼的重要。“但是應該怎麼做?不知道,它到底是什麼?不知道。但是最近這幾年在中國非常流行的一句話:就是做,擼起袖子幹,做了再説,這可能是我們最初的想法。”
第二屆世紀工業設計大會現場
什麼是“一會一鎮一校”的開放辦學模式
“一會”,依託CIDA(中國室內裝飾協會),它背後是龐大的産業資源。應放天解釋説:“大家熟悉的中國所有的製造業,幾乎都是CIDA的會員,我們能不能把他們的産業對設計人才的需要納入到我們的教育過程當中,這非常重要。”
“一鎮”,第一代工業園區是把很多工廠圍在一起,叫工業園區。後來每個工業園區的産品都會生毛病,就引進了一些科研院所,換了一個牌子,就變成第二代,叫科技園區。至於第三代、第四代的園區到底是什麼?是矽谷的模式,還是什麼別的模式,應放天表示目前還在探索,但在中國目前唯一的一個中國工業設計小鎮——夢棲小鎮,“我有三個關鍵詞,生活、生態、生産。這個地方要打造一流的生活的環境;人文生態要好,更重要的是創業生態也要好;兩個加起來,生産産業和利稅就是最然而然的事了。”
第二屆世紀工業設計大會現場
“一校”,則是要團結一批高校,“各個高校都有它的長處,但是今天這個不斷變化的社會,僅僅靠一個高校是搞不定的。”如今社會對産品需求極其複雜,業態極其複雜,所以能否把行業協會的力量和這樣的一個非常好的創業生態,以及全球一批非常好的Idea捏在一起,來創造一個開放的辦學模式。
這所開放大學究竟如何開放?
設計開放大學位於夢棲小鎮內世界工業設計大會會址4號樓,配備專業課程教室、總結彙報設計項目會場及多樣化設備實驗室。每年9月份開學,一年招生250—300人,兩年以後達到在校生規模500—600人。
在應放天看來,這次掛牌的八所大學基本上是中國的工業設計的縮影。八所不同類型不同風格的高校,招收的研究生從報道開始兩年內吃住全在這裡,師資共用,學生也打破了學校之間的壁壘。“這個大學不是虛擬大學,是一個實體大學。吃住、創業環境全部在這個地方,但是發文憑是各個學校的,我們既尊重這八所大學現有的教育機制,又為他們增加了很多他們以前做不到的事情。”
世界工業設計大會•設計周展出的政務機器人
同時,這所大學並不僅僅是把一幫老師和學生召集在一起,而是將很多行業的專家、教授、資本捏在一起。“所以它的開放最主要的是在‘三跨’:跨文化、跨學科、跨領域,這就是中國的文化,叫“1+1大於2”,這就是我們開放大學的思考。”應放天解釋説。
首個入駐浙大的設計作品讓人驚艷
首個入駐的浙大,去年招收20名研究生。今年的計劃則是75人,明年預計生100人,招收的學生主要是來自全國各地“211”“985”院校的保送生,自身擁有較強的專業能力。應放天説,在去年迪拜的設計周上,他們設計了一個智慧鞋,它跟導航組合在一起,左右腳振動來指引方向,讓人驚訝。
世界工業設計大會•設計周展品
另外一個年輕學生,做了一個沒有燈泡的燈。他用植物發酵提取熒光素,提取的熒光素印刷到紙上,紙就會發光,它比LED燈節能5倍,但是成本只有LED的1/3。“用這個涂在衣服、墻上,我不知道這個世界將是多麼的靚麗。它從研究到産業是如此的接近,這就是開放大學的學生要做的事情。”
據悉,世界工業設計大會•設計周也將同期開展。本次參展産品 200 余件,很多都是獲IF、紅點等國際大獎産品。展覽將於4月23 日至5 月 15 日免費向公眾開放。
來源: 青年時報 | 作者:張玫 姜勝利 | 責編:王思楊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