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諸暨應店街鎮百姓在當地發現一座古水利工程,經考證,有關專家認為“該工程建於明朝、甚至更早,曾灌溉農田千畝以上,目前工程中有多個堰壩保存完好且仍在使用”。
堰是一種橫截河流的水利設施,其主要功能是調節坡降、穩固河床、抬高水位、改變水流特性。作為古代主要的引水灌溉設施,堰也是山區半山區居民生活用水的水源。其材料多以塊石堆砌或篾籠灌石砌築而成。
暗堰亦稱暗渠,是蔭藏于河床、農田底下的涵洞、渠道的統稱。設計根據溪江流向,灌溉便利,在河流平坦段選擇淺岩層最佳位置橫截河床,深挖至不透水層形成主堰身,然後在地下以巨石壘成堰坎,其上覆蓋條石,條石上又覆蓋砂石以還原溪流河床,將溪水與周邊地下水滲入暗渠,引水至所需地區,用於農田灌溉和人民日常生活用水。
應店街鎮位於諸暨市西北部凰桐江中上游。主源出杭州市富陽區五雲山,至十二都銅鈴頭入境,名五雲溪。其間,受栲溪、八卦溪等支流注入沙塔溪,東北流至大馬溪始稱凰桐江。因地形三面環山,其水系形同葉脈,在水的重力作用下,千百年來,各支流沖積形成一個個梯級小盆地。至明末清初,這裡就有南安畈、伍堡畈、留下莊畈等山畈農田6000余畝(至今尚有近3000畝)。
這裡以地皆沙土,上下相通,必俟堰水周流,理勢固然。古代鄉民在長期的生産勞動實踐中,根據當地的地理條件,在凰桐江中上游設計出一種獨特的水利設施--梯級明堰暗渠(也有部分暗堰)。
據明正統年間暨陽《義門應氏宗譜》記載:“……明永樂年間,義民行簡應公富而好禮,尊重師傅,嘗建讀書齋數櫞。……己卯春,邑尊張公之任廳事,適圯,議復創之。命公董其事,一再月而落成。概浦僻處山隅原田半厄旱魃,公于駱家溪築堰四五里,下藏石溝,開山平阜以通之。又築西堰、大堰、裕堰以潴其水,費不惜數十萬金,自是一方不患亢旱,利賴當時,澤及後世……”
樟堰是以開鑿山岙引水至浦塢塘的跨流域水利工程,引水灌溉300余畝農田。相傳,古時應店街鎮境內,有大小暗堰10多條,現尚存的橫坭堰、樟堰、沙堰、大堰、西堰、陳堰、裕堰、新堰等保存完好而仍在使用。
梯級明堰暗渠的設計巧妙而合理。用現代科學分析,具有新疆坎兒井的異曲同工之處:
穩固河床,調整坡降,避免山溪暴漲衝垮攔水堰壩體,同時可配套暗渠引水灌溉;施工簡單方便,可就地取材,工程投資省;
乾旱季節,多方向攔截地下水資源,發揮灌溉功能,提高水資源利用率;水源清潔,減少渠面水污染,可供沿途村莊居民生活用水;維護成本輕,使用壽命長,節省土地;管理方便,操作簡單,糾紛少,實用有效。
由此可見,在年降水量1400毫米以上的亞熱帶季風區域,建造山區小盆地地帶的應店街鎮的明堰暗渠,是一個由溪堰、截水墻、砂石濾層、堰壩、暗渠、明渠、水塘等多種水工建築物組成的,具有截水、濾水、引水、分水、自流和提水等多種水利功能的綜合性灌溉、供水工程。
應店街的明堰暗渠工程,在建成後運作的600多年間,一直承擔為本地區提供農田灌溉和人民生活用水的重任,至今仍然是當地的主要灌溉、供水工程之一,其設計之科學、施工之精良、管理之先進、效益之顯著而持久,可謂是古老文明的水利文化,更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歷史遺産。
來源: 浙江日報 | 作者:趙仙芳 | 責編:汪傑菲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