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
184042016@qq.com
最新原創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您的位置:首頁 > 社會 新聞詳情 A- A+
輿論在消費范雨素 真正的底層卻已失語
發佈時間:2017-04-26 16:20:23    

  今年44歲,念完初一就輟學、如今在北京做育兒嫂的范雨素或許沒想到,她的自述《我是范雨素》這兩天刷爆了朋友圈,按照網際網路傳播規律,這篇從標題到作者都看不出來能走紅的長文,卻令許多讀者紛紛點讚乃至潸然落淚,有網友表示,“(范雨素的)每一個字背後都是用力生活留下的印記,這才是文學!”

u=400396242,1878755030&fm=11&gp=0.jpg

  單獨對一篇文章做出輿論分析並非具有普遍價值,正如福柯所言,重要的不是表淺呈現出的問題,而是問題背後隱藏的話語。在我看來,一篇看似並無“敏感點”的萬字長文能引得輿論熱議,其與輿論的契合點不在傳播學規律上,而是在人心對他者階層的想像上。

  還記得前不久很火的那篇講述快手APP裏的底層文化景象的“殘酷物語”嗎?其實,二者有異曲同工之處。“范雨素”們作為一個群體的存在,他們一直是廣袤土地上掙扎生存的大多數人,只是他們是“沉默的大多數”,他們或許在田間地頭辛勤勞作,或許在城市摩天大樓的陰影下艱難生存,或許就是與我們在街頭擦肩而過的路人——不論身處何地,他們往往是媒體輿論關注不到的群體,也是網際網路主流話語中幾乎看不到的身影。

  也正因此,一個敘事並不驚奇、甚至可以説相當普遍的農村底層人“進城”的故事,突然出現在網路主流話語中,便顯得相當生猛,如同一枚核彈炸裂在溫情脈脈的城市群體的輿論場上空。

  它之所以會有如此大的影響力,一方面,在於它一反城市群體對農村底層田園牧歌式的想像,讓人辛酸難過;另一方面,則在於故事主人公還不是一個純粹的底層——她從小熱愛讀書,心向大城市,更重要的是,她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從一開始就是被城市文化所規訓的,與其説她是一個底層勞動者,不如説是一個準備成為新一代中産階層的“進城新人”。

  在細緻分析《我是范雨素》的語言時,或許你會驚奇地發現,儘管其文風樸素真摯,但話語仍舊是一套“農村進城”的話語範式,這在現當代文學史上的經典作品及其經典形象裏並不罕見。

  不論是路遙《人生》裏的高加林,還是方方《涂自強的個人悲傷》裏的涂自強,他們和范雨素一樣,都是出身底層但接受了城市話語規訓的人物,在這裡,虛構文學和非虛構寫作的邊界被模糊了,所呈現的時代面貌也不同,但折射的人性是一樣的——對底層往事的哀傷,以及對城市中産生活的無限嚮往。城市的中産生活對他們而言始終是一種彼岸的想像,而真實的中産群體也不會因為“范雨素”們的敘述而感同身受。階層之間産生的文化裂隙的不可彌合性,在這次輿論場對《我是范雨素》的態度中呈現得淋漓盡致。

  我現在身邊的朋友大多出生且定居在城市,中産階層群體居多,來自底層者甚少,在朋友圈裏,最熱衷轉發、評論“范雨素”們的恰恰是久居城市的群體,真正來自貧苦農村的朋友反而沉默了。

  我想,這裡面的沉默大概來自兩層可能:第一,他們看到這樣的故事並不稀奇,在底層有太多比這樣的故事悲慘一萬倍的事情時刻都在發生。第二,更多人不是朋友圈裏的“大V”,即使他們為此點評幾句,或者為自己的群體利益吶喊幾聲,也早就淹沒在主流話語的資訊浪潮下了。

  正如斯皮瓦克在《底層人可以説話麼》中一針見血地指出,真正的底層群體失去了話語權,而被規訓過的底層在被中産群體以自以為的形象呈現在主流視野中。其實,輿論場裏的“范雨素”現象經常發生,只是呈現方式不同,但內核是一樣的。

  不論是早些年的梁鴻《中國在梁莊》引發的“一個村莊裏的中國”的觀察方式,還是近年黃燈書寫的農村兒媳眼中的底層生態和各式各樣的“返鄉筆記”,我看到的不只是已經獲得主流話語權的“進城”成功者的反思與觀察,更為無數根本沒機會表達苦樂悲欣的底層群體話語的失落而感到難過。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黃帥    | 責編:安靜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微店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忠文創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