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
184042016@qq.com
最新原創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新聞詳情 A- A+
千年“秘色瓷”謎案破解 專家確定産地在浙江慈溪
發佈時間:2017-03-03 11:20:10    

   在晚唐五代時期,釉色呈天青色的“秘色瓷”是瓷器的巔峰之作,但是它的産地卻是個千古之謎。作者從在浙江省慈溪市召開的上林湖後司岙窯址發掘現場專家論證會上獲悉,這裡就是“秘色瓷”的最主要燒造地。 

  後司岙窯址位於上林湖西岸。這一地區古窯址密布,從20世紀30年代起,就被學術界確定為唐宋時期越窯的中心窯場和當時的全國窯業中心。  

  2015年10月至2017年1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産保護中心、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慈溪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對後司岙窯址進行了考古發掘。  

  此次發掘面積近1100平方米,出土了龍窯爐、房址、貯泥池、釉料缸等豐富的作坊遺跡,僅窯具和碎瓷的堆積就厚逾5米。發掘過程中,考古工作者使用了低空機無人遙感等三維記錄技術,而由於上林湖在新中國成立後建壩抬高了水位,不少遺址深藏水下,因此他們還使用了多項水下考古技術。這使得此次考古成了“水陸空”考古。  

  而最重要的發現則是一批秘色瓷。故宮博物院、中國社科院、國家博物館、北京大學、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江蘇省考古研究所等單位的多位專家學者2月24日至25日考察了考古工地和瓷器標本,他們確定,這裡就是晚唐五代時期秘色瓷最主要的燒造地。

0014.jpg  

  秘色瓷給後人留下了多個未解之謎。直到1987年,陜西寶雞法門寺地宮出土了被《衣物賬碑》明確標注為秘色瓷的14件釉色天青的瓷器,何為秘色瓷的問題才得以解決。此後,浙江臨安的吳越王族墓地以及廣州、長沙等曾是五代十國時期割據政權國都的城市,乃至北方的遼代皇陵都出土了秘色瓷,與法門寺出土的文物相互印證。但是,秘色瓷的燒制地在哪兒則一直沒有實證。  

  故宮博物院研究員王光堯説,法門寺等地的發現為“誰在用秘色瓷”提供了實物依據,而後司岙窯址則首度為“誰燒制了秘色瓷”提供了實物依據。“學界主流觀點一直認為秘色瓷與越窯關係密切,但是一直沒有窯址證據,而此次的發現解決了這一問題。” 

  國家博物館研究員信立祥、北京大學博士生導師秦大樹、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郭偉民和江蘇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林留根等專家也表示,從器型和工藝上看,這次發掘找到了秘色瓷的生産窯址,從而揭示了多年未解之謎。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鄭建明是此次考古的領隊之一。他介紹,迄今為止,後司岙窯址已經發現了30種秘色瓷,有的品種與已出土的秘色瓷相同,像法門寺地宮中的八棱凈瓶,在這裡找到了與之相同的一件。而多個品種則是首次發現,它們以碗、盤、缽、盞、盒為主,也有執壺、瓶、罐、爐、盂、枕、扁壺、圓腹凈瓶、盞托等器物,同一種器物也有多個不同造型。這些瓷器胎質細膩純凈,釉色呈天青色,施釉均勻,釉面瑩潤肥厚,達到了如冰似玉的效果。  

  此次考古還發現了秘色瓷的獨特生産工藝,有助於解答它釉色之美的原因。它是裝在瓷質匣缽裏燒制的,而不是一般的粗質匣缽。疊放好的瓷質匣缽在高溫下釉面融化,相互間出現空隙,使缽內熱空氣逸出,而溫度下降後,釉液重新凝固,匣缽又粘連在一起,阻止外部冷空氣進入缽內,這就在缽內形成了缺氧的強還原氣氛,使釉中的鐵離子還原為亞鐵離子,從而使釉面呈現青色。但是,這樣就大大提高了製造成本,因為打破匣缽後才能取出成品瓷器,匣缽無法重復利用,而且瓷質匣缽的品質超過了不少同期的民用青瓷器。  

  出土于不同地層的窯具,有的還帶有唐宣宗年號“大中”、唐懿宗年號“鹹通”或唐僖宗年號“中和”。據此,考古工作者發現,瓷質匣缽在大中年間(西元847年至859年)前後開始使用,在鹹通年間(西元860年至873年)廣泛使用,在中和年間(西元881年至885年)完全使用,至五代晚期才逐漸停用,這與秘色瓷的生産、興盛到衰落的過程相同步。  

  鄭建明説,越窯秘色瓷的燒制工藝對北宋汝窯、宋金耀州窯以及在南宋、元和明初盛極一時的龍泉窯等後世青瓷名窯有著深遠的影響,極具研究價值。窯具上還留有不少文字,其中有不少唐代俗字,可供文字學者研究,他就曾在一件窯具上同時看到了繁簡二體的“鄭”字。多位與會專家認為,這些字跡也可以用於研究當時的貢瓷生産體制。  

  鏈 接  

  “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在唐代詩人陸龜蒙的《秘色越器》詩中,生動描述了中國古代最為神秘的瓷器——秘色瓷的絕美風采。據記載,秘色瓷始燒于唐代,成熟于五代,元代時消失。其釉色如冰似玉,清澈透亮,被譽為越窯瓷的千古絕唱。相傳,這種瓷器使用了一種秘密的釉料配方和特製的匣缽燒制而成,除了皇室成員之外,其他人無權享用。然而,不知從何時起,這個配方和神秘的瓷器一同消失了,幾百年來,再也沒有人親眼目睹秘色瓷的風采,甚至有不少人質疑,“青雲薄冰”的秘色瓷,是否只是一個過分美譽的傳説。  

  關於秘色瓷是否存在的千古謎團,隨著1987年陜西一場地震塵埃落定。陜西寶雞法門寺中的寶塔由於這場地震,其中一半轟然倒塌。借此機會,考古工作者開展了法門寺塔基的發掘,發現塔基地宮中的石碑上,有“瓷秘色碗七口,瓷秘色盤、(碟)子共六枚”的記載,隨後,13隻細膩精緻的淡粉綠色秘色瓷碗、盤和一隻秘色瓷八棱靜瓶,在地宮的碎石瓦礫中神秘現身。  

  隨之而來的,是秘色瓷燒制地的爭論。據史籍記載,秘色瓷是越窯精品,脫胎於越窯青瓷,多年的考古調查發現,浙江余姚、上虞、慈溪是越窯分佈的中心地帶。然而法門寺地宮出土的秘色瓷,竟與之前在陜西銅川發現的古耀州窯中出土的瓷器非常相似,一些學者不禁質疑,法門寺出土的秘色瓷,是否是古耀州窯的精品之作?  

  於是,考古學家對此展開細緻的研究,最終發現,除去器形、釉色仍有差異外,法門寺秘色瓷碗盤的足底,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一圈點狀斑痕,這是燒制瓷器時用一圈泥丸墊底形成的痕跡。而耀州瓷在燒制時採用疊燒的方式,碗與碗之間用三角形的支墊支撐,燒成後會在碗的內底心形成三個點狀的支燒痕。此外,法門寺地宮內出土的秘色瓷內底光潔,瑩潤如玉,遠遠看去,仿佛總有半碗清水盛于碗底,這樣精湛的工藝在耀州瓷中是找不到的。  

  隨後,又一個重要證據出現了,法門寺地宮內的一隻秘色瓷八棱靜瓶,與在浙江上林湖越窯遺址中找到的靜瓶幾乎完全相同,極有可能都是該窯燒制而成的。  

  隨著近年來考古證據不斷涌現,加之科學檢測方法的使用,秘色瓷的燒制工藝、産地之謎逐步揭開了神秘的面紗。

來源: 新華社    | 作者:馮源    | 責編:張雲松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微店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忠文創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