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安縣汾口鎮蠶桑養殖歷史悠久,是國家級優質繭基地、浙江省蠶繭重點産區。2007年高峰期時,全鎮桑園面積有6000畝,曾年産蠶繭2.3萬噸,總産值達到1億元。
然而,2008年以後,蠶繭收購價格連年大幅下滑,不少汾口桑農毀桑棄養,外出打工營生。特別是蠶桑示範村射墩村,2008年桑園面積不及鼎盛期2006年的五分之一,蠶繭産值下降80%,曾經熱鬧富裕的小山村一下子失去了活力。
2012年,我調到汾口鎮任職,分管農業。看到傳統優勢産業日漸式微,常常思考:汾口蠶桑産業復興出路在何方?如何讓“金蠶銀繭”繼續“流金淌銀”?
在深入射墩村調研後,我提出思路:打造射墩蠶桑專業村,帶動全鎮蠶桑産業振興。其間,我拜訪縣繭絲綢公司,尋求支援合作。他們也迫切需要建一個示範村,帶動全縣蠶桑産業轉型升級。雙方一拍即合。
結合射墩村實際,縣繭絲綢公司設計了重振蠶桑産業的路徑:成立蠶桑專業合作社,再將全村700畝桑園田按照500元一畝統一流轉到合作社,由繭絲綢公司對桑園進行全面升級改造。
千島湖蠶桑示範村——射墩村
2017年11月,射墩村成立了淳安縣首個蠶桑專業合作社。射墩村召開村民代表會議,動員大家積極入社。
一開始,村民的參與熱情並不高,擔心入社以後失去對桑園田使用權。我帶著村兩委成員,一家家到府做工作,同村民一起算明賬、聊收益:“桑園荒廢了很可惜,如果用桑園入股,不僅繭絲綢公司免費為你種上産葉量更高的桑樹苗,還有每畝500元的租金收,年底還按比例分紅,三重收益,合算!”
村委會主任余尚成不愧是“老幹部”,熟知村民心思,在旁補充道:“桑園效益高了,大家都來向你學,管你叫‘師傅’,多體面啊!”
政策和效益講明白了,大家的積極性一下子就調動起來,桑園全部流轉到合作社。縣繭絲綢公司迅速投入資金,對桑園進行全面改造,用産葉量高出30%的“強桑1號”取代原來的“農桑12號”“農桑14號”。同時建起3幢小蠶共育房和1萬平方米的現代化大蠶飼養大棚。
這個大棚採用恒溫恒濕的控制系統,佈置了多層遮陽網和水簾降溫系統,吸引了村民紛紛前來參觀:“原來蠶寶寶要住空調房!”
為讓村民參與到産業提升中來,合作社將品種改良好的桑園按照每個發包單元不少於5畝的規模、每畝700元返租給願意養蠶的農戶。其中,對當初流轉給合作社的那部分桑園仍按每畝500元返租給農戶,實行規模養蠶。
合作社在堅持讓利於民,薄利經營原則的前提下,自身也獲得一定收入。一部分是農戶承租超出當初流轉給合作社畝數的桑園按每畝700元計,其中加價的200元作為合作社集體收入;還有低價出租小蠶培育屋和大蠶飼養大棚的收入。兩項收入按6:2:2的比例由村民、合作社、繭絲綢公司共用,走出了一條三方合作共贏之路。
射墩村“反租倒包”示意圖
2018年6月,淳安縣消薄增收現場會在汾口鎮召開,射墩村“反租倒包”模式得到肯定,成為舊産業轉型升級的先進典型:通過該模式,土地拋荒問題解決了,養蠶戶得到實惠,非養蠶戶也能通過土地流轉取得租金,還培養了一批新型蠶桑大戶。
村民余衛傑、余建全承包了260畝桑園。在縣繭絲綢公司專家指導下,他們熟練地掌握了小蠶共育技術,向村民推出“養育小蠶”的服務,即先將嬌貴的小蠶培育至三齡後,再分給農戶飼養。
“養好小蠶一半收。”余衛傑告訴我,小蠶飼養好了,村民就不會覺得“蠶難養了”,就為蠶繭豐收打下了好的基礎。
村黨支部書記余學良説:“按照目前的蠶繭收購行情,今年全村能有400萬元收益,村集體通過租金和黨建基地收入有20萬元進賬,今年‘消薄’增收任務超額完成。”
轉換思路天地寬,農業傳統産業煥發新氣象!走進今天的射墩村,田地裏是長勢喜人的桑葉,白墻上是養蠶紡織彩繪,村裏返鄉創業的年輕人也多了起來,處處生機盎然。
來源: 《今日浙江》雜誌 | 作者:魯志鴻 | 責編:趙曉霞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