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下旬,在義烏“國際貿易綜合服務及經濟案事件預警平臺”的幫助下,義烏國際商貿城6名經營戶拿回了被印度籍某客商詐騙的35萬元貨物。
義烏市公安局建立的經偵預警平臺,已防範處置122起重特大合同詐騙案件,為義烏市場經營戶挽回損失2.86億元,為國際貿易築起了安全有效的“防火牆”。
你報我查
“賒賬”是義烏市場較為普遍的現象,買賣雙方以相互信任為基礎,買方只需支付少量定金,即可領到貨物,貨款全額可在1—2月內結清。然而,一些不法分子卻盯上了這種交易方式。2009年義烏市公安局接到義烏商貿城上百件報案,涉嫌詐騙或拖欠逃匿的外貿公司159家,造成經濟損失4億多元,受害經營戶3000多家。
2009年初,義烏市公安局在網際網路搭建了預警平臺,市場經營戶只要發現合作方存在可疑情況、認為交易存在風險,就可通過預警平臺填報備案,並與平臺工作人員實時互動。經偵部門在收到經營戶填報的資訊後,迅速開展研判、落地核查工作,徹底改變了原先“坐堂受案”的被動局面。
為有效採集外貿領域的失信行為資訊,預警平臺要求各行業協會(商會)確定一名經偵聯絡員,負責與預警平臺開展日常工作聯繫。市場經營戶在提供失信外貿公司資訊時,必須填寫《外貿公司拖欠貨款填報表》,提供失信外貿公司拖欠貨款的訂單、合同、欠條等,以排除經營戶自身原因。
預警平臺開通9年多來,已經形成“經濟犯罪線索採集、經濟犯罪預警、市場貿易風險預警、國際貿易風險預警、市場貿易信用評價、國際貿易綜合服務”六大板塊架構,共有50多個功能欄目,並先後推出預警平臺微網志、預警平臺手機APP軟體、預警平臺微信公眾號,同步開展資訊採集和發佈。
打防結合
成功阻截的281萬元被騙貨物
今年5月7日,預警平臺接到線索:兩名約旦籍外商開辦的外貿公司在市場訂購了300萬元貨物,已裝櫃準備發貨。按約定,要于5月10日支付貨款。但經營戶卻發現聯繫不上客商了。
義烏市公安局立即趕赴公司註冊地核查,得知這兩名外商在4月26日後一直未回,手機處於關機狀態,平時只用微信聯繫。
工作人員通過微信聯繫上了外商,他們稱“將於5月7日晚從廣州返回義烏”。但工作人員查閱出入境管理系統後,發現這兩名約旦人早在4月26日就離開了中國。由此判斷,外商可能在有意拖延時間,存在收貨後逃匿嫌疑。於是,義烏市公安局立即聯繫貨代公司,要求先扣住還在手上的5張價值200萬元的貨款提單。與此同時,預警平臺快速發佈了涉及這兩名外商交易的預警資訊,提醒其他經營戶注意交易風險、及時催討貨款或中止交易。
對失信的境外人員,預警平臺還會通報出入境管理部門,由出入境管理部門採取拒絕簽證、縮短居留期限、對其本人或家屬不予簽發居留證件等措施,以提高失信成本。
預警平臺有效地遏止了外貿公司拖欠貨款行為的發生,義烏市經濟犯罪案件發案數呈逐年下降趨勢。2017年市場經營戶到公安經偵部門報案僅22起。
互評互查
民警運用預警平臺辦案
義烏各大市場聚集了7萬餘戶市場經營主體和1萬多家外貿採購主體,從業人員達20多萬人。為構建公平競爭的市場信用體系,義烏市在預警平臺上開通了國際貿易信用互評互查功能,將已核查登記的外貿採購主體、市場經營主體納入統一的數據庫,開通針對外貿公司(代表處)、供貨商(生産廠家)、貨代公司和市場採購人員等主體的信用評價及查詢欄目,讓全世界的採購商都可以查詢到市場經營戶的信用資訊。
目前,預警平臺共採集經濟犯罪舉報線索5654條、可疑外貿採購資訊47871條、國際貿易信用評價50多萬條,發佈各類預警資訊6869篇,發佈了136期失信通報,涉及外貿公司988家。為提高對經濟犯罪防範打擊的專業化水準,預警平臺還與市場監管、法院、海關等職能部門聯手,互通共用資訊、線索實時傳遞,提升經濟違法犯罪的發現、處置和打擊能力。
來源: 《今日浙江》雜誌 | 作者:龔獻明 | 責編:趙曉霞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