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農村“三位一體”改革的村級版,互助會做到“會員覆蓋全民、産業涵蓋全村、經營全程委託、利益全民分配”,激發了村民參與産業發展和村莊建設的積極性,形成了強大的凝聚力。
聽説九華鄉上彭川村組建了農民互助會,在破解當前農村産業發展、農民增收等問題中取得實效,得到村民支援和歡迎。我帶隊赴上彭川村蹲點調研,一探究竟。
聯合起來力量大
九華鄉上彭川村
上彭川村位於柯城區北部山區,1200多人口,主要産業是柑橘、竹筍和來料加工。
一進村口,就看到4台挖機和10多個村民在平整土地。正在現場指揮的鄉賢方向明告訴我,這些土地都是村民的。互助會成立後,全村8000余畝山地逐步委託給互助會統一開發建設、經營管理。
村裏今年5月成立的農民互助會,是為農業發展提供生産、供銷、信用合作的經營性主體。20名村民作為互助會的發起人,每人出資2萬到5萬元,自願為互助會融資承擔風險。如果農民發展産業需要資金,可直接向互助會申請貸款。區農商銀行根據互助會風險池大小,按1:50放貸,互助會100萬元的風險金可為社員提供5000萬元的銀行貸款,解決開發土地、發展産業的融資問題。
我發現,農民互助會作為村莊發展的主體,不僅為鄉賢回歸振興鄉村搭建了平臺,還構建了“土地+産業+農民”的利益共同體。如互助會鼓勵村民以自家承包地折價入股,並招引行業龍頭企業,與村民一起成立四季果蔬、山茶油、中草藥、水稻、花卉、竹筍、民宿等産業專業合作社。村民可以自願選擇相關産業,在企業引領下從事生産與管理。互助會還允許村民對土地返包直接經營,農産品由企業回購。
手中有地心不愁
早田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優秀農産品
鄉村振興中,把土地整合起來發展規模化現代農業是一大難題。上彭川村雖然山地資源豐富,但分田到戶後,土地就變得零碎分散了,加上近幾年冰凍災害較多、柑橘市場低迷,村民將一半山地資源拋荒了,靠外出打工謀生。
農民互助會的成立實現了全村土地委託統一管理,有效促進土地集中連片開發,為産業興村奠定了基礎。
“手中有地,發展不愁。你們要好好開發這集中連片土地,引進農業龍頭企業,帶動村民發展。”我特意叮囑村幹部要高起點謀劃,高水準開發。
村黨支部書記方水祥接上話:“聯合起來成規模,村裏的土地都升值了。植物原種保護科研項目、台灣栢鳴土地改良項目等一批高端投資主體開始關注我們村了。衢州農業龍頭企業早田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租下200多畝田地,與15家農戶合作種植有機果蔬,發展訂單農業,8月第一批水果玉米和黃瓜就上市了。”
下好全域“一盤棋”
行走村裏,看到一位老伯在家門口納涼,我上前問:“大伯,你覺得農民互助會好不好?”老伯笑著説:“這是我們自己的組織,村中能人帶著我們賺錢,當然支援。”
看著老伯的笑臉,我感受到農民互助會強大的“草根力量”。在方向明等鄉賢引領下,在村兩委幹部、黨員、老生産隊長等骨幹的帶動下,互助會將土地回籠統一委託管理,生態化改造全域土地,科學佈局全村農業産業,激發全村農民創業創新,形成了完善的頂層設計、清晰的規劃藍圖。這讓會員看得見,發展有盼頭,大家全力支援,齊心幹好。
“上彭川村的做法值得在全區推廣!”回城路上,我對上彭川村探索進行了深入思考,決定在深化完善後推廣:
一是:畫好全域整合的“鄉村振興圖”,統籌利用各方資源,把土地開發與村莊發展定位以及未來經營主體的需求結合起來,將産業發展、村莊佈局、水系路網等基礎設施配套融為一體,集聚資源發展産業。
二是:走一條“産、村、人、文”融合發展路,把農村拋荒地、農民宅基地以及農房、農地的使用權、經營權轉變成為農民融入鄉村振興的“註冊資本”,多産聯動、多態融合、差異化發展,撬動各類資本和資源向鄉村集聚,帶動農民富起來。
來源: 《今日浙江》雜誌社 | 作者:徐利水 | 責編:鮑寧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