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來,浙江作為“楓橋經驗”的發源地,以其與時俱進的品質,不斷創新發展“楓橋經驗”,從最早的鄉村走向城市社區、海島漁區,並延伸到網際網路上,形成了一系列的典型經驗集合群,在提升浙江社會治理水準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上世紀60年代初,諸暨楓橋幹部群眾在社會主義教育運動中創造了“發動和依靠群眾,就地化解矛盾”的“楓橋經驗”。1963年11月,毛澤東同志對“楓橋經驗”作出批示,“要各地效倣,經過試點,推廣去做”。
上世紀60年代中期和70年代初期。楓橋創造了依靠群眾改造流竄犯和幫教失足青少年的成功經驗;十年動亂結束後,楓橋在全國率先給“四類分子”摘帽,為全國撥亂反正提供了範例。
改革開放後,楓橋堅持專群結合、群防群治,預防化解矛盾、維護社會治安,成為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典型。
2003年11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同志就堅持和發展“楓橋經驗”作出重要指示。
2004年5月,浙江省委作出建設平安浙江、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重大決策部署。全省各地將創新發展“楓橋經驗”貫穿于平安浙江建設全過程,形成了具有鮮明時代特徵的“黨政動手,依靠群眾,預防糾紛,化解矛盾,維護穩定,促進發展”的新經驗。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對“楓橋經驗”50週年紀念大會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把“楓橋經驗”堅持好、發展好,把黨的群眾路線堅持好、發展好。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浙江堅持發展“楓橋經驗”,堅持黨建引領、人民主體、三治融合、共治共用,不斷賦予“楓橋經驗”的新時代內涵,使之功能不斷拓展、效果不斷顯現,成為創新基層社會治理、促進社會平安和諧的典範,形成了新時代“楓橋經驗”。
把黨的領導貫穿全過程各方面
楓橋鎮楓源村村口
近年來,浙江堅持黨政主導,推動黨建工作和基層社會治理緊密融合,基層社會治理領導責任制更加健全,“黨建+網格”、“紅楓”黨建、“紅帆”黨建等經驗不斷涌現。
作為“楓橋經驗”的發源地,楓橋鎮打造了一條“十里楓林”的“紅楓黨建”景觀帶,進一步激發了基層社會治理的活力。楓橋鎮楓源村黨組織以“五議兩公開”為基礎,創新實施“三上三下”民主決策機制,全面推行民情通網下標準化建設,實現了“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
推動新時代“楓橋經驗”不斷豐富和發展,浙江進一步發揮黨在基層治理組織體系中的引領作用、黨在發動群眾力量參與基層治理中的凝聚作用、黨在推動基層治理責任落實中的督導作用。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核心理念
高科技助力“最多跑一次”改革
這些年來,浙江各級黨委、政府堅持“群眾想什麼,我們就幹什麼”,著力解決群眾最盼、最急、最怨的突出問題,讓群眾有更充分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從2016年開始,浙江大力推行“最多跑一次”改革,實行一窗受理、整合服務、一次辦結,群眾憑著一張身份證就可辦理200多項行政審批事項,實現了“一證通辦一生事”,得到群眾的連連點讚,這項“刀刃向內”的政府自身改革,迅速成為浙江一張亮麗的新“名片”。
創新“三治融合”的治理機制
桐鄉市越豐村“三治融合館”
2013年,嘉興桐鄉市率先探索實踐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基層社會治理機制,開闢了基層治理創新的新路徑。
▲自治為基、激發活力,是基層社會治理的“內生力”
▲法治為本、定紛止爭,是基層社會治理的“硬實力”
▲德治為先、春風化雨,是基層社會治理的“軟實力”
省委、省政府及時總結推廣桐鄉做法,並在全省實施“三治融合”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建設推廣工程,推動各地創設“一約兩會三團”等新載體,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楓橋經驗”的時代內涵。
▲一約:村規民約(社區公約)
▲兩會:百姓議事會、鄉賢參事會
▲三團:百事服務團、法律服務團、道德評判團
這個來自基層的創造,被寫入了黨的十九大報告“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成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保障。
防範化解各類社會矛盾和風險
楓橋鎮老楊調解工作室
面對經濟發展轉型、深化改革攻堅、社會矛盾疊加,浙江加強防範化解各類社會矛盾和風險。
▲針對矛盾糾紛主體多元、訴求多元、類型多元的新情況,浙江構建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新機制。全省鄉鎮(街道)普遍建有“品牌調解室”,縣鄉兩級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大調解)平臺全覆蓋,還建立了7200多個專業性、行業性人民調解組織。
▲針對社會風險隱患量大面廣的新挑戰,浙江推動六大重點領域實行“實名制”,形成源頭可溯、去向可查、消除盲區的長效治理機制。
▲針對群眾安全防範意識和技能不足的問題,浙江探索建立各種形式的安全教育體驗館,開發設計主題教育模組,將風險意識和防範技能廣泛傳播給人民群眾。
▲針對社會心理健康問題日益突出的新態勢,浙江全面推行心理諮詢服務進社區、進家庭、進機關、進鄉村、進學校、進企業,逐步構建起前端普遍服務、中端監測預警、末端精準干預的社會心理服務體系。
深化抓基層打基礎的永恒主題
柯橋區楊汛橋鎮綜合資訊指揮室
2004年,浙江探索形成了鄉鎮(街道)綜治工作中心的經驗,被推廣到全國。
2016年12月,浙江全面推進鄉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在全面建成綜治中心的基礎上,設立綜合資訊指揮室,搭建綜治工作、市場監管、綜合執法、便民服務“四平臺”。同時,把鄉鎮(街道)“四平臺”和“全科網格”深度融合、一體推進,全省平均每天發現上報“四平臺”分流辦理的各類事項達3.2萬起,95%以上在鄉鎮以下得到解決。
浙江還從2003年開始全面推行省領導到縣(市、區)下訪制度。現在,在縣級信訪局,每天都有縣級黨政領導幹部坐班接訪,力求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鄉,信訪在縣裏”。
注入現代科技的強勁創新動力
杭州網際網路法院審理案件
近年來,浙江大力實施“網際網路+”社會治理深化提升工程,釋放出“網際網路+”在社會治理領域的新效能。
▲推進矛盾糾紛化解網上網下一體化,2017年全國首個線上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平臺(ODR)在杭州市西湖區試運作,今年6月在全省範圍全面上線。
▲推進執法辦案網上網下一體化,2017年7月,浙江省政法機關一體化辦案系統試點運作啟動;2018年8月,全國第一家集中審理涉網案件的試點法院——杭州網際網路法院正式掛牌成立。
▲推進風險防控網上網下一體化,在重點行業和領域實行“實名制”資訊化管理;以“打造城市數據大腦”為突破點,全面推進立體化、資訊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在全省城鄉構建起了一張縱橫交錯、無縫對接的平安網。
探索全民共治共用的工作格局
武林大媽工作站
發揮社會組織在矛盾化解、社區矯正、幫扶救助、慈善公益等領域發揮積極作用。截至2017年,全省經民政部門正式登記的社會組織5.1萬個,平均每萬人擁有社會組織數達9.2個。
發揮群眾的基層社會治理主體作用。在杭州市下城區,有一支4.2萬人的“武林大媽”隊伍;在烏鎮,有一支3700多人的“烏鎮管家”隊伍。目前,全省這樣的平安志願者隊伍3.5萬支,共230萬餘人。
來源: 《今日浙江》雜誌 | 作者:謝小雲 | 責編:趙曉霞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