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
184042016@qq.com
最新原創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您的位置:首頁 > 曝光臺 新聞詳情 A- A+
浙江省委書記車俊:奮力推動鄉村振興走在前列 高水準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發佈時間:2018-03-14 17:15:29    

0314.png

       核心提示:浙江“三農”工作長期走在前列,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基礎、有條件、也有責任繼續走在前列。要按照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堅持問題導向、效果導向、群眾滿意導向,全面實施 萬家新型農業主體提升、萬個景區村莊創建、萬家文化禮堂引領、萬村善治示範、萬元農民收入新增 “五萬工程”,深入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和鄉村特質發展,高水準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讓農業加快成為有奔頭的産業,讓農民加快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加快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任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于推進“四化同步”、城鄉一體化發展和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新旗幟和總抓手。浙江“三農”工作長期走在前列,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基礎、有條件、也有責任繼續走在前列。我們要按照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堅持問題導向、效果導向、群眾滿意導向,全面實施萬家新型農業主體提升、萬個景區村莊創建、萬家文化禮堂引領、萬村善治示範、萬元農民收入新增“五萬工程”,深入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和鄉村特質發展,高水準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讓農業加快成為有奔頭的産業,讓農民加快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加快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把全面深化農村改革進行到底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重塑城鄉關係、激發農村發展新活力的關鍵一招,是新時代我們黨在農村開展的一場全面、系統、深刻的改革。
  
  今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我們要繼續高舉改革大旗,扛起改革擔當,把改革強省的導向落實到“三農”工作的各方面和全過程,加強頂層設計和改革落地,著力解決農村改革碎片化問題,真正讓農村資源要素活化起來,讓廣大農民積極性和創造性迸發出來,讓全社會支農助農興農力量匯聚起來。
  
  堅持正確的農村改革方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改革價值取向,堅持城鄉等值化理念,以“最多跑一次”改革為引領,進一步激活主體、激活要素、激活市場,大力推動農村生産力發展。農村改革不論怎麼改,不能把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糧食生産能力改弱了,不能把農民利益損害了。這“四個不能”是紅線、底線。我們繼續深化農村改革,必須堅守“四個不能”,不能犯顛覆性錯誤。
  
  突出城鄉融合發展的改革導向。我們要深刻認識到,城鎮和鄉村是互促互進、共生共存的關係。城鄉融合發展是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要把城鎮和鄉村作為一個整體來謀劃、來建設,加快挖掘利用鄉村的經濟價值、生態價值、社會價值、文化價值,推動農村基礎設施提檔升級,促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消除城鄉二元結構,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全面融合、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努力實現城鄉制度無差別、發展有差異的融合發展、特質發展。浙江發展到今天,更要注重城鄉一體化發展,在農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面要做得更好,努力走在全國前列。
  
  充分釋放農村改革紅利。對農村産權制度改革、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要全面發力、一抓到底;對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政府購買農業公益性服務制度、農村産權流轉交易制度等改革試點,要及時總結經驗、加快複製推廣;對“三位一體”農合聯改革等各項農村改革措施,要抓緊梳理、加強整合,更好地發揮組合效應、協同效應、疊加效應,努力為鄉村振興提供全方位制度性供給。
  
  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要適度放活宅基地和農民房屋使用權,這有利於利用農民的閒置住房發展鄉村旅遊、養老等産業,但這並不意味著城裏人可以到農村買房置地。對於下鄉利用農村宅基地建設別墅大院和私人會所的行為,必須嚴格禁止,絕對不能開口子。
  
  高標準推進美麗鄉村建設
  
  良好生態環境是農村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也是廣大農民的熱切期盼。環境美、生態好,鄉村才能宜居,才能吸引人,才能創造商機。
  
  這些年來,我省各地因地制宜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大致有這麼幾種類型:一是土地綜合整治型;二是舊村特色改造型;三是拆遷重整型;四是旅遊帶動型;五是産業融合型。
  
  新時代推進美麗鄉村建設,不是幾個點、幾條線如何佈局的問題,更不能搞單一模式、千篇一律、千村一面,而是要立足實際做産業文章、特色文章、改革文章、優勢文章,把全省農村作為一個大景區、大花園來統籌規劃、整體推進,分類施策、因村制宜,把“點上美”和“面上美”統一起來,變“盆景”為“風景”,實現鄉村整體美、城鄉全域美。
  
  全域提升農村人居環境品質。啟動實施“千村精品、萬村景區”工程,完善具有浙江特色的“村莊布點規劃—村莊規劃—村莊設計—農房設計”規劃設計層級體系,推動多規融合在村一級落地實施,加強村莊特色風貌引導,協同推進“四邊三化”、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美麗縣城建設、森林村莊建設,點面結合、串聯成片推進村莊整治,力求使每一個鄉村都與自然環境高度融入,又各具特色、富有氣質。特別是要結合“三改一拆”“五水共治”,全面推進農村“污水革命”“廁所革命”“垃圾革命”,鞏固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和消除劣V類水成果,到2022年實現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建制村全覆蓋、農戶家庭水衝式衛生廁所基本普及。
  
  系統推進生態治理和修復。處理好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劃定生態保護、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紅線,加強綠色空間守護,推進美麗海洋建設,完善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注重保護生物多樣性,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深入開展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農用地土壤污染防治,系統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治理,嚴格落實河長制、灘長制、湖長制,探索灣長制、山長制,切實把浙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保護好,讓浙江處處是花園、村村是美景。
  
  讓農民群眾的生活更加富裕
  
  鄉村振興,生活富裕是根本。我們要堅持富民為本、富民為先,把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品質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讓農民群眾過上更加富裕的好日子。
  
  深入實施山海協作工程。要繼續幫扶淳安等26縣加快發展,加大對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偏遠海島和與江西、福建、安徽交界邊區村的轉移支付力度,幫助經濟薄弱村發展特色生態産業,使26個縣跟上全省發展步伐。
  
  全面實施低收入農戶全面小康計劃。目前,我省已全面消除了“4600以下”絕對貧困現象,但這並不意味著我省就沒有困難群眾。要繼續按照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的要求,加大社會救助力度,提高社會保障水準,進一步完善精準幫扶機制,引導農民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經濟、綠色經濟,不斷提升低收入農戶增收能力、自我發展能力和生活品質。
  
  深入實施消除集體經濟薄弱村三年行動計劃。堅持因村施策、分類指導,轉變村莊經營方式,在搞好統一經營服務、盤活用好集體資源資産、發展多種形式的股份合作上多動腦筋、多想辦法,推動資源變資産、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集體經濟運作新機制,增強集體經濟“造血”能力和發展活力,確保集體資産保值增值,確保今年消除集體經濟薄弱村1000個。目前,有的地方打破村域、鎮域界限,結合土地綜合整治,村集體以股份合作形式推進“飛地”項目建設,獲取保底分紅收益。這種“飛地”,市與市之間可以這樣搞,縣與縣之間可以這樣搞,鄉鎮與鄉鎮之間也可以這樣搞。
  
  持之以恒改善農村民生。高水準建設“四好農村路”,著力打通鄉村斷頭路,推進百項千億防洪排澇工程,重視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推進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加強鄉村通信網路建設,深入實施地質災害隱患綜合治理“除險安居”工程,確保今年年底前基本完成農村危舊房治理改造。優先發展農村教育事業,大力實施衛生醫療“雙下沉、兩提升”,著力破除因病致貧、因病返貧這一難題,加強農村社會保障,紮實開展農村留守兒童和婦女、老年人以及困境兒童關愛服務工作,進一步完善全民覆蓋、普惠共用、城鄉一體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
  
  大力推進品質興農、綠色興農、科技興農
  
  農業興,鄉村振興才有堅實的支撐。雖然農業在我省經濟總量中的佔比不是很高,但農業的基礎地位依然至關重要。
  
  我們要堅持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把發展高效生態農業放到突出位置,大力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加快培育優勢特色農業,不斷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
  
  高度重視糧食安全。繼續保持土地承包關係穩定並長久不變,按照“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要求,堅決守住耕地紅線,抓好耕地保有量、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和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把農田水利搞上去,把現代種業、農業機械等技術裝備水準提上來,進一步把糧食生産功能區規劃好建設好,真正把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落到實處。
  
  大力提高農業和農産品的品質。建立完善農業綠色發展制度體系,著力推進現代生態迴圈農業發展、畜牧業綠色發展、化肥農藥減量增效、漁業轉型發展、海上“一打三整治”等農業生態建設,特別是要做好“特”字文章,打造高品質、有口碑的“金字招牌”,加快實現我省農業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
  
  努力保障“舌尖上的安全”。以開展“標準化+品質強農”行動為抓手,加強源頭治理,健全監管機制,推廣全程標準化生産,健全從田頭到餐桌的全産業鏈監管體系,使農業生産也像工業一樣有標可循、按標生産,努力實現農産品品質安全追溯平臺覆蓋所有縣(市、區),規模生産經營主體全部納入追溯資訊平臺管理,牢牢守住農産品和食品安全的底線。

來源: 《今日浙江》雜誌    | 作者:    | 責編:趙曉霞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微店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忠文創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