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底以來,國內共用單車突然就火爆了起來,一時間,共用單車成為了熱詞並到了氾濫的地步。共用單車的出發點當然是好的,倡導低碳出行和資源的共用利用,美化了城市生活。可是,一項新産品的誕生必然帶來了一系列的新問題,而這些新問題的背後需要我們思索的是如何以規範的制度去約束它。
雖然,共用單車的出現代表著一種城市文明、共用和發展的理念,但目前我們無法保證每個人都能合理、正確和規範的使用單車。道德力的約束往往還不夠,前一陣網上也有《共用單車是國民素質的照妖鏡》這類文章在廣泛流傳,的確,很多共用單車被很多低素質群體人為破壞。
一個明顯的問題就是“自行車的亂停佔道”現象頗為嚴重。北京某地鐵站出站口,人行路滿滿的塞滿了共用單車,想回家必須繞很遠或者把車都踢倒....也有網友反映:每天騎共用單車,找車很容易,但是找到能騎的車很難。不是被刮花二維碼,就是上了私鎖……更有甚者,更是將共用單車佔為己有,2月28日,成都首例盜竊破壞共用單車案當庭判決,呂某因犯盜竊罪被判處拘役3個月,處罰金1000元。。。。雖然共用單車並不是政府主導和投入的,但它仍代表著公共資源,而不是一件私人産品,愛護公共資源,人人有責。合理停放單車,方便自己也方便他人,畢竟,共用單車的目的並不是走自己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
同時,自行車其實是非常容易損壞的,它與騎乘者的騎乘習慣,配件的選擇,保養維護的程度以及環境氣候等等都有很大的關係。而大批量的自行車回收修理再投放又耗時耗力成本高昂。可能這個時候,我們這個城市中即將絕跡的修車攤也許又能復活了,目前各大共用單車基本包養了所有的自行車修理攤師傅。每天師傅不再苦等一天沒有生意,而是在劃定的區域內自主巡檢共用單車,發現故障直接修理,做好證據留存和提報即可……簡直救活了一個産業。
另一方面,喚起公民的自覺性也頗為重要,共用單車讓我想起了以前城市中搞過的誠信借傘還傘的活動,到最後不可能所有的傘都還了過來,就像“破窗效應”。
以共用為特徵、以移動網際網路為手段的各種新生事物,在帶給人們便利、更充分地調動閒置的資源、推動社會進步的同時,必然觸及一些既得利益者,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提升國民素質是一方面,規範的制度更需強硬。
日前,上海已經出臺了對於共用單車管理的相關制度,比如通過行業協會組織制定和實施關於共用單車的産品和服務等系列團體標準、以市場主體自律和良性競爭為主要途徑來推動共用單車規範發展的思路。另外,商家也可以對借車者實行獎懲制度,人為破壞的賠償制度,優化自行車的功能,使其最大限度的被使用。城市的市政部門要積極配合共用單車的運營,給予財政和政策上的傾斜,積極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社會風氣進行正面引導。只有制度與道德並肩作戰,那麼共用單車的明天才會更美好!
來源: 嘉興網信辦 | 作者:駱琰 | 責編:鄧翠芳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