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前夕,媒體聯合部分網際網路平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與社會慣性認知中的年輕人沉迷網路、不務正業的“標簽”所不同的是,有91.9%的青年在網上擁有至少2個與工作完全不同的身份,其中最受歡迎的“十大新身份”是:螞蟻森林種樹能手、線上課堂主播、大眾評審員、網路動物救助員、行走捐達人、養雞公益大戶、交通路況舉報員、網路安全教育志願者、信用分“學霸”和美食評論員。
十大“新身份”,大部分集中在支付寶、快手、微網志等平臺,無一例外都是網上“做好事”。其中支付寶平臺上,有超過8000萬人同時擁有3份以上的“正業”。但“好事”卻在今天有了不一樣的“多磨”,而且都是來自傳統觀念認知中的“磨牙”與“水口”。比如一位在螞蟻莊園裏捐贈愛心最好多的“全球最有愛養雞大戶”,獲支付寶平臺贈送的1265個真雞蛋獎賞與鼓勵之後,有人質疑是不是用了工作時間、是不是不務正業?
北京一位大四學生參加了一個網路公益平臺的支教活動,卻因要去貴州山區給孩子們上課而耽誤一週的課程,就被父母批評成不務正業。然而在這位女生張薇心裏,這件好事做成了,會比考試得A還有成就感。
網路上有遊戲,也有公益。有不務正業,也有公益角色的業餘“新職業”。不是離不開手機的年輕人個個都是沉迷遊戲的不能自拔者,也不都是學習工作生活上的頹廢者。今天的網際網路平臺,給青年人提供了各種“新身份”,在這些平臺上,青年人不停地轉換角色。而一些願意承擔更多社會責任的平臺希望從最容易讓青年人沉迷的網路遊戲中爭搶流量,引導更多的年輕人從虛擬的遊戲中解脫出來、轉換到公益的網路世界與真實的身份角色中,行公益的“舉手之勞”,這種具有競爭態勢的引流,是最正當的競爭行為,是讓更多的青年找到正當的身份認同、正確的價值認同。因此,包容並鼓勵青年在業餘時間,務更多的公益活動,讓青年將公益活動當成謀生的正業之外的附加正業,這才是“網際網路+”時代,給億萬青年加上的最有營養與價值的精神佳肴。從這個意義來説,青年正業之外再務的這些“新身份”,其實就是“新正業”。當今時代,不是怕他們沉迷得太多了,而是網際網路時代提供給青年的類似“正業”還不夠多。
青年興,則國興。青年強,則國強。更多的青年願意拿出一部分業餘時間豐富自己、回饋社會,是將時間價值最大化,人生價值最大化。支付寶“養雞公益”,已有1.25億用戶通過了這個“新身份”,此中19個公益項目捐贈雞蛋92億顆,實實在在幫助了432萬需要幫助的人群。螞蟻森林5億“新身份”用戶,3年時間在中國西北荒漠地區種植了1億棵真樹。這些“新身份”,代表著今天這個時代的“新青年”。他們有愛、有夢想,有業餘時間投入公益的極大興趣。那種將好不容易從遊戲中脫開身來癡迷公益的青年一概視為“虛擬世界上癮”的焦慮者,不僅焦慮是多餘的,也是心態粗暴的。那些將年輕人定了鬧鐘在支付寶上收取綠色能量的“造林青年”、將一天抽出幾分鐘時間喂幾次公益“雞飼料” 的“養雞青年”視為“不務正業”,不僅是觀念落後的,也是對青年“正業”與青年社會責任角色的嚴重誤讀。
網際網路時代勢不可擋。引導青年用正確的價值,準確定位網際網路上的角色與身份,將他們的“新身份”與“新潛能”激發出來,將夢想在新平臺上呈現出來,與“新貢獻”對接起來,這是網際網路用社會責任引導出來的青年群體的社會責任“新擔當”。“新身份”要有新風貌。今天大多中國青年,在網際網路上呈現的更多“新身份”,其實展現更多的是個體提供給社會的“新價值”。青年有這樣的“沉迷”,應該鼓勵,應該給讚。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劉雪松 | 責編:楊立群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