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
184042016@qq.com
最新原創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您的位置:首頁 > 2018水利新聞作品展 > 新媒體作品 新聞詳情 A- A+
尋訪美麗河湖——10年治水 黃石山後河的華麗轉身
發佈時間:2019-04-23 17:22:04    

  河水變清了,兩岸變綠了,環境變美了,原先的那個“臭水溝”不見了,江南水鄉的味道也出來了。

1.png

  溫州機場附近,黃石山壯美秀麗,山腳下,一灣碧水繞山流淌。瀲瀲碧波映青山,好客的溫州,在溫州東大門,用一山一水,向外賓敞開著胸懷。

  10月31日,由市治水辦、市水利局主辦,溫州新聞網承辦的“尋訪溫州十大美麗河湖”主題宣傳活動走進黃石山後河,傾聽這條河流華麗轉身的故事。

2.png

  黃石山後河,又名輪船河,位於龍灣區東北部,起于瑤溪河,流經瑤溪街道、永中街道和海濱街道,最終通過藍田水閘匯入甌江,全程10.135千米。此次我們來到的是黃石山後河永中段。該段分為主流和支流部分,全長5.11千米,河道平均寬度為50米。

  秋日的午後,探訪團一行沿著河岸向東行,清澈的河水緩緩流淌,岸旁的柳樹和河中倒影交相呼應,風中頻頻點頭的美人蕉,時不時飛過的白鷺,河裏淘氣探出頭來的小魚……信步河邊,就像行走在一幅山水畫裏,好風景盡收眼底。

  “我是土生土長的龍灣人,這條河的變遷我也有切身感受,這幾年,她是真的越來越好了。”説這話的是龍灣區水利局工作人員張雄曉,講起黃石山後河的變化,張雄曉像聊起自己的故友,難掩喜悅之情,“沒有天生麗質,但正在華麗變身。”

3.png

  黃石山後河整治前

  如今黃石山後河,水清、岸綠、景美。可很難想像,10年前,它曾是“臟亂差”的典型片區:廠房破舊不堪、違法建築隨處搭建、垃圾堆積如山、山體非法開採,與“美麗河湖”根本擦不到邊。

  2008年,黃石山後河永中段開始開展河道整治。水網面積少,河道淺狹,淤積嚴重,畜冰泄洪能力不足,洪澇災害頻發……重重難關前,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安全流暢問題。對此,相關部門提出了水岸同治的方法,通過沿河違章建築物拆除、拓寬河道、新建生態河道護岸、清淤疏浚等措施,實現拓寬整治河道3.19千米,河寬50米,防洪標準50年一遇,有效增加主洪道流量,改善了河道行洪排澇能力。

4.png

  2013年,黃石山後河開展生態河道建設提升工程,沿岸因地制宜新建了黃石山雕塑公園和龍翔湖公園,隨著沿岸親水亭廊與木質遊步道的建成,這裡成為人們休閒漫步的好河道。正在散步的謝先生告訴記者,“這裡離家近,風景好,一大家子都愛來。老爺子會來釣個魚,老媽會來跳廣場舞,自己和妻子喜歡飯後來河邊散步,週末還能帶小傢夥來雕塑公園看看藝術品。”

  周邊的市民都説,河水變清了,兩岸變綠了,環境變美了,原先的那個“臭水溝”不見了,江南水鄉的味道也出來了。

  據相關工作人員介紹,隨著公園的建設,黃石山後河的河道景觀也在進一步提升,在行洪通暢、生態安全、生境營造、景觀文化、親水便民、管護成效、示範引領和視覺顏值方面都有突出特色。可以看到,黃石山後河河道平面形態蜿蜒自然,與周邊的公園完美融合,河岸水陸植物有機搭配種植,人工建設的親水設施與自然景觀和諧相融,形成四季宜人、生動自然的岸線。

  值得一提的是,在河道景觀提升中,文化元素得到了很好的傳承和發展。河旁明代建的古橋;沿岸是非物質文化遺産-楊府爺信俗、上灣橋;河岸數百年的古樹,因保護完好,散發著獨有的魅力,而河邊錯落有致的雕塑作品更是彰顯了中華文化,尤其是河邊的大禹雕像,彰顯了創建美麗河湖的治水文化。

5.png

  隨後,探訪團一行在黃石山後河看到,岸邊佇立著一塊河長牌。“這塊牌上寫明瞭河長的職責和聯繫方式,方便大家及時聯繫溝通。”張雄曉告訴我們,河道治理從來不是一個人的事,而是一項全民運動。

  據介紹,黃石山後河管理單位明確,管理職責清晰,嚴格按照相關規範要求,建立河長巡查、專項檢查、水政執法等機制,此外,還搭載龍灣區治水辦管理資訊平臺,實現“一河一檔”、巡河、監控監測等資訊化管理。不僅如此,沿河居民秉承愛水護水的理念,自發制定了村民公約開展護水行動,愛水護水成了市民自個兒的事。

  10年來,黃石山後河一步一步在治水中實現了華麗變身,從黑臭水溝蛻變為親民河道。河邊古老的榕樹見證了歷史的滄桑,清澈的河水緩緩流淌,期待著更美好的未來。

來源: 溫州新聞網    | 作者:葉雙蓮 潘涌燚 林統 鮑苗苗 陳克力 鄧歡歡 鄭強    | 責編:徐立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微店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忠文創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