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
184042016@qq.com
最新原創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您的位置:首頁 > 2017水利新聞作品展 > 紙質作品 新聞詳情 A- A+
金華日報:浦陽江生態廊道:美不勝收的田園詩山水畫
發佈時間:2018-05-22 17:21:38    

       作為浦江的“母親河”,浦陽江曾是“黑臟臭”代名詞。如今的浦陽江,卻是濁水復明澈,舊貌換新裝。

       本期“婺江行”,記者來到已經建成的全長17公里的浦陽江生態廊道,漫步紅白相間的綠道,翠湖盪漾、喬杉問渠、湖山舊事等新十二景串聯其中,煥發著新生機。一汪碧水蜿蜒而下,展現在浦江人民眼前的是一副天藍地凈、山青水秀的生活圖景。

image001.jpg

       點綴浦陽江的兩顆明珠

       以水的胸懷迎往來過客

       曲徑弓橋宛如桃源風光,古樸風韻恰似少女淡粧。在浦江縣城的西南角,翠湖宛如一顆鑲嵌在浦陽江上的碧綠明珠。如今的翠湖,以離城2公里的地理優勢加上舊貌換新顏的別致景觀,源源不斷地吸引著附近的村民和縣城市民。

       高濃度的吸睛指數,給與它比鄰而居的銅橋村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前的翠湖就是個‘天然化糞池’,磨水晶珠子的廢水直排其中,臭氣熏天的,我們這些住在湖邊的人家簡直苦不堪言。”曾經飽受臭水湖之苦的村民周盛有,如今成了水環境革命的受益者之一。隨著翠湖的聲名遠播,銅橋村在一年內聚集起10多家農家樂。原本閒置的房屋一下子走俏起來,昔日最不受歡迎的週邊房成了全村“身價”最高的房子。如今,周盛有家3層高的房子每年租金有2萬元,而且每年約定每年租金上漲10%。“村民的經濟收入與村莊環境息息相關,要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我們的家園。”周盛有説。

image002.jpg

外地遊客前來遊覽

       雖然餐飲吸引了不少外來遊客,每到週末不少義烏人趕過來吃飯。但如何繼續把人留住?村幹部周必斌有自己的想法。“接下來,我們會繼續配套做好村莊立面、綠化工作以及雨污分流,進一步發展民宿,化‘人流’為‘錢流’。”

       沿浦陽江生態廊道順流而下,來到浦陽江與義烏溪交匯的三江口。三江口生態濕地是浦陽江上的第二顆明珠,這個曾一度被人稱為“全省最差的高速路出口”和“天然垃圾場”的三江口,如今水清、岸綠、景美,白鷺戲水,遊人如織。

       迷人的景色和清新的空氣,不僅讓附近村民覺得很自豪。在浦江城裏上班的洪女士説:“公園剛建成時我回老家,我爸媽就特別自豪地騎三輪車載我們到公園遊玩。”而且讓附近村民的生活休閒方式發生了改變。“我們村是三江口濕地公園的最大受益者。”古塘村村支書張權説。村裏不少人放下了手中的麻將和撲克牌,相約走起了廊道。

image003.jpg

浦江三江口迷人的夜景

       濕地不僅是周邊村民健身休閒的聚集地,更吸引著不少在鄭宅工業區上班的外來人,在鄭宅一家醫院工作的安徽籍人黃海,每天都會來三江口濕地公園散步。“只要不下雨我都會出來走,大圈40多分鐘,小圈30多分鐘。”

       得村民守護的水杉綠林

       挺立江畔反護一方水土

       山水相依定格旖旎風光,相映成趣堪比詩意長卷。在浦陽江生態廊道的同樂段,有段架設在半山坡、長1800米、寬4米的鋼木結構棧道。棧道一側,是片鬱鬱蔥蔥、長1.5公里的生態水杉林。

       沿木棧道而行,擦肩而過一群又一群慕名而來的市民和遊客。“這裡的環境和空氣都很好,離城也近,晚上可以常來散步。”鄭浩愛好攝影,在周圍人的推薦下,他帶著朋友來到這個拍照休閒的好去處,一晃就是一下午。

       “很多人驚嘆于這片水杉林的美,卻不知道它曾險遭三次被砍的命運。”同樂村村支書趙偉正説。上世紀60年代,為防禦洪水,村裏發動村民一起種樹。水杉好不容易長大成型,因經濟不景氣不少村民打算砍掉賣錢,並且已經砍了部分。多虧了當時的村幹部及時召開村民大會,才遏制住這股“砍樹風潮”。上世紀90年代,因突發洪水衝垮了糧食田地,村裏決定加固河堤,堤壩上的水杉又成了“攔路虎”。但幾十年相伴的情感,村民不願眼睜睜地看著水杉被砍。村幹部特意請來縣裏專家出謀劃策,最終才得以保留。誰也沒想到,2015年浦陽江生態廊道建設時,這片水杉林再次成為設計公司圖紙上的“施工路障”。為了保持原汁原味的生態環境,浦江堅決反對原先的設計方案,要求設計公司更改設計方案,無論如何要留住這片水杉林。當時的水渠邊荒草叢生,根本沒有路,縣生態廊道工程組便多次帶著設計人員跑現場,走進荒草叢生的樹林,爬過小山包,鑽過只能彎腰通過的渡槽,從水渠的東頭一直走到西頭,又從西頭爬到東頭,經過論證比選,最終推翻了原先的設計方案,把穿過林間的道路改為了水渠上架設的木棧道,一側連山,一側緊鄰浦陽江,最終保住了如今山水相依的獨特景觀。“下一步,我們還將完善亭廊避雨設施,讓棧道真正成為人們休閒、遊憩、健身的景觀棧道。”浦江建設局總工程師張銀洋説。

       如今,同樂村種下這片水杉林的許多老人都離世了,但在村民們守護下得以存活的水杉林卻仍舊挺立在江畔一側,滋養著這方水土。採訪當天,記者在村口見到今年67歲的老人吳益山。作為水杉林曾經的守護者,如今的他每天都會扛著鋤頭、拎著塑膠桶,清理附近的垃圾,希望能守護好老一輩留下的寶貴財富。從曾經的“十差村”到現在的“十佳美麗村”,同樂村的環境美了、生活好了。看著村裏的諸多變化,今年83歲老人張女英的眼底儘是滿足。

       上百年曆史的湖山老橋

       歷經風雨如今再被點亮

       鄰水古橋宛如長虹飛臥,流光溢彩續寫歷史篇章。位於浦江通濟橋水庫下游的湖山橋,又稱“中江第一橋”,始建於清代光緒三十二年。這座十孔石拱橋,身長124米、寬4.7米,于1984年被浦江縣政府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湖山橋架設于潘宅茂山和大許湖山之間的浦陽江上。據《中江第一橋志》記載,它的建成,曾大大方便了兩地的物流和交往。過路人無不喜笑顏開,稱橋是造在了心坎之上。100多年間,古橋承載了門庭車馬,經歷了無數風雨,見證了社會變遷。曾經盛極一時的湖山老橋,不僅沉澱了歷史,更是多了幾分歲月的痕跡。

       去年,為了配合浦陽江生態廊道建設,古橋煥發了生機。2016年下半年,橋身的亮化工程完工,10個橋洞被一一點亮。老橋又恢復了往日的光彩,變身一條飛臥于浦陽江上的長虹。經過的人都不禁感嘆“一直不知道,浦江還有這麼美的一座古橋!”站在架空曲橋上一覽湖山橋古姿,被亮化的紅色的自行車道和黃色的濱水棧道穿行過橋洞,像兩條靈動飄逸的彩色絲帶纏繞在青山綠水間,古樸而艷麗。

       “這裡距縣城大概只要十分鐘的車程,很方便。一到晚上,城裏的人和附近的村民就都出來了。”湖山村村幹部吳順進説。每當夜幕降臨,沿江綠廊上人來人往。有悠哉悠哉散步的,有急急匆匆健走的,偶爾有幾輛自行車穿梭而去,觀景露臺上還有戲曲愛好者抱著胡琴吹拉彈唱。“這段廊道建成有一年了,水質維護得很好,現在江邊還常有人垂釣。”市民黃建清和丈夫每天清晨或傍晚都會來這裡健走或跑步,沿廊道一直走到黃宅鎮。 

       浦陽江生態廊道的建成,也讓古橋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注意。因為20年前防洪修壩的緣故,湖山橋的10個橋洞被遮了一半。“很多人散步經過,看到被遮的橋洞,都説很可惜。”吳順進説,最近他也在聯繫相關部門反映此事,希望能讓剩下的5個橋洞“重見天日”。

       人物:

       精益求精且較真的技術團隊

       這條長17公里的浦陽江生態廊道,浦江市政園林管理所所長金玉嫦已不知來來回回走了多少遍。“有空我就到處轉轉,看看還有什麼需要完善的地方。”5月19日下午,記者見到金玉嫦時,滿頭大汗的她剛從湖山橋趕來。

       “浦陽江生態廊道工程組一共6個人,我們園林管理所就佔了5個,基本所有技術人員都上崗了。”金玉嫦説,無論是步行道、騎行道、觀景臺,還是公共廁所、休息驛站、林蔭停車場、公共自行車站點等一系列廊道配套設施的建設,都滲透著園林管理所全體技術人員的心血。

       浦陽江生態廊道已經建設成型,但建設之初的辛苦,金玉嫦們記得清清楚楚。作為廊道建設主力,天天走工地、日日跑現場,就是工程組成員的日常寫照。起初,大部分水泥路還沒有做好。一到下雨天,成員們就得一手撐著傘,一手捧著厚厚一摞圖紙,穿著雨鞋在雨中泥濘的小路上飛奔,女同志稍微慢一點的,就會跟不上前方帶頭人的腳步。由於規劃地形圖和實際地形存在一定出入,所到之處一旦發現問題,就得攤開圖紙現場辦公。“印象中最久的一次,我們從三江口徒步到浦陽中學,大概走了十幾裏路。” 

image004.jpg

浦陽街道銅橋村建成美麗鄉村

       為了使廊道建設最大限度結合浦江特色、維持原生態,用最少的錢做更好的事,較真的技術團隊抓住每一個細節,一遍遍修改設計方案,一次次現場實地勘測,為廊道建設項目節省了上千萬元的造價。“‘大拆’並不意味著‘大砍’,能保留的就要保留。”身為專業的園林管理技術人員,金玉嫦和她的團隊清楚地知道,一顆小樹苗成型至少需要十年以上,能長成參天大樹更是不易,需要費維護人員花費大量心血。在修建同樂棧道時,為營造“喬杉問渠”的景點意象,設計方北京土人城市規劃設計有限公司原計劃讓生態廊道穿行于水杉林中,因此需要砍掉部分水杉。“這片林子可是上世紀60年代傳下來的寶貝啊。”為了保護水杉,技術團隊多次與設計方溝通交通。最終這片水杉林得以保留,並成為浦陽江生態廊道上的一大亮點。

       記者手記

       讓生活通往詩與遠方

       浦陽江生態廊道始建於2015年3月,全長17公里,面年級196萬平方米,投資3.1億元。打造新十二景,形成全域“水岸景觀道”,成為“産業的平臺、詩畫的看臺、鄉愁的窗口、休閒的戲臺”。漫步浦陽江生態廊道沿線村莊,老百姓對於環境改善的自豪感溢於言表,在他們的自豪的背後,還有著強烈的致富慾望。

image005.jpg

浦江翠湖風景如畫

       銅橋村緊挨著翠湖,是翠湖環境變美後最大的受益者。“以前村裏有幾百個違規搭建的簡易棚,磨水晶珠子的水直排翠湖,翠湖成了‘化糞池’,而現在翠湖則是遠近居民的休閒場所,週末還有不少義烏過來遊玩。村裏的老人在路邊支個冷飲攤,生意也還不錯。”村民周盛有説。銅橋村沿湖的十幾幢房子的地基,以前村民們嫌臭都不喜歡,而現在則成了“香餑餑”。“沿湖的房子漂亮了,村裏的房子更要搞好,讓大家共用環境變美的成果。”

       在銅橋村,問起村兩委對村莊未來發展的規劃,他們回答:“考慮怎麼增加集體經濟,讓老百姓的錢袋子鼓起來。”在同樂村,37歲的村支書趙偉正也説出了同樣的想法:如何讓“人流”轉化成“錢流”,以可持續發展的收益促進村民投身環境保護的積極性和長效性。“治水不是戰役式的,而應是細水長流的”。

image006.jpg

翠湖黑天鵝與市民和諧相處

       轉型的不僅是村莊,還有村民。“以前搭個簡易棚磨水晶,一年能賺十來萬。治水拆除簡易棚之後,不少人斷了財路,怎麼轉型賺錢成了村民們的共同話題。”趙偉正説。 

       吳林光是同樂村離開水晶轉型比較成功的人。2013年,吳林光和村裏三五好友一起合夥開了家化纖廠。起初投資4000多萬,現在公司産值1億。看到吳林光生意做得有聲有色,村裏十幾個人跟著他一起做起了行業相關的運輸、原料供應、紡織等副業。一人創業,帶動了同村村民共同致富。

       也有人從小處著眼挖掘商機。周必斌拆掉自家的簡易棚之後,思考良久之後決定從事農村外墻粉刷,“浦江‘美麗鄉村’建設如火如荼,對這方面的需求很多,而且其他縣市也要啟動,將來一定有市場。”

       在浦陽江生態廊道沿線,正通過讓青山綠水變金山銀山的實踐,讓生活通往詩與遠方。

       (本文刊載于金華日報 2017年6月14日二版)

24271497401794570.jpg

       推薦理由

       2017年浙江全省打響剿滅劣V類水攻堅戰,金華浙中生態廊建設征程也同步啟動。為推動省委、市委的決策部署落到實處,為建設浙中生態廊道和剿滅劣V類水工作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金華日報》開展“剿劣水 建廊道——2017婺江行”大型主題新聞宣傳活動。

       本篇《浦陽江生態廊道:美不勝收的田園詩山水畫》即為記者在浦江蹲點深入採訪,與當地幹部、村民等同吃同住,記錄一線心聲,展示浦江鐵軍如何剿滅劣V類水,以及生態廊道主要項目的建設情況。展示了當地幹部群眾在建設浙中生態廊和剿滅劣V類水工作中表現出來的精神風貌,以及浙中生態廊道如何成為貫穿全域的網狀生態系統,如何成為展示八婺文化、彰顯都市魅力的新型城市化先行區,如何成為融入産業、厚植優勢的生態經濟帶。文風活潑,有生動的人物和故事,文字鮮活,富有感染力。注重挖掘典型,聯繫專家團,解剖做法經驗的樣本意義。

       同時,報道精心製作,並在“金華新聞”客戶端、金華新聞網等金報集團新媒體矩陣統一推送。向全市、全省乃至全國展示了金華水利工作的良好形象。

來源: 金華日報    | 作者:章馨予 錢增 洪建堅    | 責編:楊雲寒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微店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忠文創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