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堪稱旱年,卻未讓人感受到旱情的威脅。
氣象資料顯示,今年7月,我市平均降雨量為24.2毫米,與常年平均的107毫米相比,不足四分之一。
舟山,以群島立市,島嶼眾多,由於受地形限制集雨面積小,可建水庫的山坳也少,水資源向來稀缺,蓄水更加困難,全市多年平均淡水資源總量僅6.92億立方米,每人平均水資源量707立方米,僅為全省每人平均的三分之一、全國每人平均的四分之一。
得益於1997年開建的大陸引水工程,舟山本島的缺水問題得以緩解。隨著大陸引水工程一二期的投入使用,如今日引水量達到25萬噸,舟山本島和岱山本島、普陀山、朱家尖等主要經濟大島的供水,有了強有力的保障。
通過幾代人的努力,舟山大部分區域基本上達到了“有旱情無旱災”的目標。
但是,有1390個島嶼的舟山,住人島有近百個,一些偏遠的小島,保供水依然是一個重大難題,缺水的問題依然存在。
緩解小島缺水難的問題,一直是市委市政府以及舟山水利人的心之所繫。
造水庫,建設週期長,投資成本高,有的小島甚至沒有適宜建水庫的岙口以及相應的集雨面積;搞海水淡化,又受到各種制約。怎麼辦?
在“五水共治”這場大會戰中,水利部門以創新思維,結合舟山民眾在小島利用坑道井蓄水的民間智慧,提出了修建洞庫進行蓄水的新思路。
有關專家説,利用洞庫蓄水,水質穩定、蒸發量少、保存期長,且有穩定的來水源,可以解決邊遠海島水資源不足、調蓄能力弱、保障性不高等客觀問題。
市水利人保供水的創新實踐,開始了。
海島供水新探索 利用廢棄坑道,打造邊遠小島蓄水新武器
舟山地處氣候濕潤多雨地區,多年平均降雨量為1200毫米左右,降雨還比較充沛。為何有如此充沛的降雨卻又缺水呢?問題出在舟山小島地區集雨面積小,儲水工程少、調蓄能力弱,存在水源形不成、藏不住、蓄不牢的問題,缺水是小島的正常現象。若遇上乾旱、枯水年,影響範圍將會波及全市。
舟山的小島基本屬於山地地貌,可用於建造水庫的區域基本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已開發完成,再建可能性不大。
為保障水安全,解決海島地區水資源短缺,提高水資源存儲和調蓄能力,水利部門在調研中發現,舟山作為戰略要地,目前在各個小島上還留有很多廢棄坑道,若利用起來,可以作為較理想的儲水設施。
市水利水務圍墾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曾經作為戰略用途所留下的坑道達上千個,遍佈在我市各個小島,目前大多處於荒廢狀態,也沒有進行規劃和有效開發利用。若能將小島上的坑道修建成蓄水洞庫,豐水期將地表水引入洞庫中存儲,作為小島戰略儲備用水,枯水期可以將洞庫內的儲水引出使用,就能有效緩解海島地區用水緊張的現狀。 ”
舟山民眾在長期的抗旱歷史中,有過依靠坑道內的坑道井進行蓄水的經驗。那麼,能不能創新思維,將這些民間智慧運用到新時期的抗旱保供水中?舟山水利人想到了盤活現有的廢棄坑道,通過改造,建成洞庫,實施洞庫蓄水。
洞庫可蓄水,但蓄水後的水質如何、能不能在全域範圍內推廣使用,在這個問題上,舟山水利人慎之又慎。
“先在本島做實驗,看效果,再推廣。”市水利水務圍墾局有關負責人説。
從創新思維,到創新實踐,定海馬目丁家山地下儲水實驗站應運而生。今年1月,市水利水務圍墾局選取了黃金灣水庫西側丁家山現有的廢棄坑道,灌入地表水驗證坑道存儲地表水所需環境條件。
探訪馬目丁家山地下儲水實驗站 坑道蓄水有利於水質的長期保存
8月14日下午,記者來到定海馬目丁家山地下儲水實驗站。
過黃金灣水庫西側公路,荒草掩映著的一個不顯眼處,工作人員打開一道鐵柵欄,記者進入了這個實驗站。
一進坑道,一陣涼意襲來,讓剛剛下車後頭頂烈日的記者暑意頓消,前一秒與後一秒恍如一腳從盛夏跨入深秋。
在坑道燈光的映照下,進坑道前行10余米後,看到前面有一堵混凝土墻。墻上有一個樓梯,記者登梯上行,看到整個坑道在那道混凝土墻後蓄滿了水,伸手一觸,隨即彈回。“哇,怎麼這麼冷!”
隨行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坑道內的實時溫度只有17℃,水溫可能更低一些。“外面的氣溫有35℃左右,在這裡,你當然會感到冷。”
經工作人員介紹,記者得知,該坑道總長約500米,出口端已封堵,洞內為岩石洞壁,目前儲存試驗用的地表水約1500立方米。洞內一部分與外界隔絕,進行坑道內蓄水,一部分為坑道外蓄水,定期開展水質檢測,並進行數據比對。
“這個實驗站於今年1月開建,4月初以來委託第三方檢測機構對坑道內外水質各項指標進行連續性監測。截至7月底,對比連續4個月的水質監測結果,坑內外各項指標沒有較大波動變化,也沒有明顯趨勢性變化,保持在地表水環境品質標準Ⅱ類水指標內,水質的嗅、味等感官特徵也無明顯變化。 ”市水利水務圍墾局有關負責人介紹。
該負責人説,經試驗,洞庫蓄水有幾大優點:一、洞庫內環境恒溫,水質不容易變化,有利於長期保存;二、洞庫的水不容易蒸發,還有活水滲入,保存率高;三、利用廢棄坑道作為蓄水的新工具,不僅投入低,而且大大增加了邊遠小島的蓄水量。
實驗結果讓舟山水利人信心大增,他們認為利用洞庫蓄水,既有海島民間抗旱利用坑道井的經驗,又解決了坑道井調蓄能力小的弱點,而且投入低,可操作性強,具有推廣價值與現實意義。
白沙港裏精心管理坑道井 村民説“坑道井水有鮮度”
在舟山,尤其是眾多小島上,淡水資源十分珍貴。坑道井無疑是蓄水的好地方。利用坑道井提供水資源,在舟山小島已有很長一段時間了。
近日,記者走進普陀區白沙港裏村,探訪當地坑道井的供水情況。
港裏村毗鄰白沙,是個懸水小島,從1967年打下第一口坑道井以來,村民長期使用坑道井水。配上凈水和消毒設施,優質的坑道井水深受當地村民喜歡。
“我們這邊的水源優質,很多人上島來,礦泉水都不要喝,直接喝我們坑道井水。”港裏村村民洪大伯告訴記者,“這水有鮮度,大家喝了説比礦泉水甘甜。”
洪大伯是港裏股份經濟合作社聘請的坑道井飲用水管理人員,在他的帶領下,記者來入境裏山的小坑崗墩坑道井。眼前的坑道井有8米深,容量5000立方米。儘管晴天持續,但並沒有給坑道井的蓄水帶來影響,目前蓄水還有7米多深。
洪大伯告訴記者,鼎盛時期島上人多船多,有1400位居民,村民飲水都靠坑道井水。隨著我市大島建小島遷政策的實施,大部分村民都搬遷出去了,如今島上只有140人左右。隨著人口減少,島上6個坑道井,目前在用的只有2個。“若將6個坑道井用管道,水量有8000立方米。這些水足夠我們島上居民用了,像今年天氣乾旱我們也不用擔心雨老是不落。 ”
坑道井水被抽上來後,經供水房過濾,輸送到水池,再通過管道流到每家每戶。
“坑道井水水質很好,接一桶水讓它沉澱幾天,桶底不見任何雜質。”村民王大伯説。
“水質好是關鍵,但平時也要做好管理,保證井上面周邊的水溝乾淨,不讓雜物弄到坑道井裏。”洪大伯指著坑道井上面旁邊的一條水溝説,他每天都會來打掃,保證不留樹葉和樹枝,以免樹葉等被風吹到坑道井裏。
當地加強了對坑道井的管理和保護,也增強了村民保護水質的意識。在這個高溫乾旱的夏天,坑道井水解決了港裏村民的用水,也讓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多了幾分從容。
花鳥島坑道井水已充分利用 基本滿足島上居民用水需求
花鳥是個偏遠的小島,作為舟山市首批海島旅遊示範島,如今正在全力打造“中國第一個高端定制化離島微度假目的地”。旅遊旺季,島上的用水情況如何?
近日,記者跟隨市水利水務圍墾局工作人員來到嵊泗縣花鳥島,了解到這個乾旱的夏天,花鳥一直利用坑道井來解決群眾吃水問題。
花鳥鄉市政公司任師傅每天起早摸黑,巡山尋水,並加強對坑道井的日常管理。他告訴記者,島上每天的用水量達300立方米,全靠島上的15口坑道井,“阿拉的坑道井,這回派上了大用場,現在都高溫乾旱這麼多天了,阿拉島上居民的用水還是有保障。如果沒有對這些坑道井水的充分利用,往年碰上這樣的旱情,我們早就得從外島運水了。”
任師傅帶著我們來到島上的528號和3號坑道井。528號坑道井的水差不多已經見底;3號坑道井口的一條水管正汩汩地往井裏灌水,這是附近8口坑道井的匯集處。
任師傅每天上山巡查坑道井水的水量,他説:“哪怕是一兩百立方米的水,我們也要鋪管子將它抽過來。阿拉島裏吃水全靠它。”
天降甘霖,不可暴殄。他們想到了將坑道水作為飲用水和家庭生活用水,將屋頂收集的雨水,接到屋前院子裏的集水井,用於洗衣、澆灌植物等。
“屋頂收集來的雨水,可以重復利用,一水多用,減少水資源浪費。”任師傅説,像這樣的雨水收集利用裝置,現在已在花鳥島上全面推廣。
“島上所有的民宿都裝有兩根水管,一根是洗刷用水管,一根是飲用水管。”任師傅告訴記者,自2014年以來,花鳥島在新建一座山塘的基礎上,實施了雙管網分質供水工程,對全島現有的山塘進行修複利用,從中鋪設一條管網,主要用於生産用水、公共用水的供水,而飲用水則來自坑道井。這樣不僅解決了混合供水問題,而且更加合理地分配了島上本就匱乏的淡水資源。
在科學的管理下,目前花鳥島用於蓄水的15口坑道井,保證了海島居民的用水安全,基本滿足了今年高溫乾旱天氣下島上居民的用水需求。
面對旺季蜂擁而至的遊客,花鳥鄉政府有關負責人説,每年水利部門在坑道井的管理和投入上花費近30萬元。目前,除繼續利用好坑道井水外,一座容量5.5萬噸的山塘正在建造中,預計今年底可以完成主體工程。
坑道井水利用結合洞庫蓄水試驗成果 可以在全市邊遠小島推廣利用
白沙、花鳥等地的經驗表明,坑道井水的合理利用可有效緩解小島用水緊張問題。
定海馬目丁家山洞庫儲水試驗證明了洞庫蓄水有利於水資源的長期保存。
從坑道井的利用到整個洞庫蓄水的試驗,是我市水利人充分利用海島水資源的一個創新實踐。目前,除白沙、花鳥外,我市還有許多小島,如東極、大貓、盤峙等,也在利用坑道儲水,有效解決了島上居民和旅遊旺季遊客飲水、用水問題。
舟山水利人的創新實踐正在進一步昇華為抗旱保供水的重要組成部分。
以最小的投入,盤活現有的可利用坑道,創造性地提出洞庫蓄水,既融合了海島民眾抗旱利用坑道井的經驗,又解決了坑道井調蓄能力小的弱點,在確保水質的同時,大大增加了邊遠小島的蓄水量。洞庫蓄水正從實驗中走出,並具備了在全市邊遠海島地區推廣使用的價值,這正是這一次創新實踐的意義。圍繞市委“四個舟山”建設目標,舟山水利人在保供水創新之路上將繼續上下求索,砥礪前行。
(本文刊載于舟山日報 2017年9月4日)
推薦理由
近年來,隨著大陸引水作用的發揮和海水淡化能力的提高,舟山供水保障水準有了明顯提升,本島和主要經濟大島的用水需求已基本得到保障。但是,很多邊遠小島由於水利設施少、集雨面積小、蓄水能力弱、海水淡化量小成本高,遇到乾旱少雨季節,缺水現象依然較為嚴重。如何保障邊遠海島用水需求已經成為海島水利迫切需要解決的課題。為此,舟山水利深入考察、調研,充分利用廢棄坑道井作為蓄水設施,成功走出了一條破解邊遠小島用水難題的新路徑。此條新聞較好地介紹了舟山實施洞庫蓄水工程,內容詳實、語言生動。
來源: 舟山日報 | 作者:劉一樂 | 責編:楊雲寒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