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
184042016@qq.com
最新原創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您的位置:首頁 > 2017水利新聞作品展 > 紙質作品 新聞詳情 A- A+
處州晚報:龍泉市大力推進農田水利改革
發佈時間:2018-05-22 16:51:44    

       (原標題:“先建後補” 打通農田水利“最後一公里”——龍泉市大力推進農田水利改革)

       小型農田水利設施(簡稱“小農水”)包括小塘壩、小水渠、小泵站、小水池等,這些設施儘管規模不大,卻是灌溉水進入農田的“最後一公里”。作為農業大省和水利大省的浙江,通過推行“先建後補”的獎補政策,把小農水建設權力下放到基層,激發了群眾建設積極性,在挖掘財政資金潛力的同時讓農民嘗到了水利惠民的甜頭。近年來,龍泉市積極創新農田水利工程建設機制,通過深化改革推進農田水利建設和管理,為有效推進小農水項目建設提供了示範借鑒。

       農田水利遭遇“最後一公里”窘境

       “過去,我們這裡就是一條簡易溝渠,因為滲漏嚴重,這水接過來也所剩無幾,天一旱,田就沒法耕種。”日前,龍泉市蘭巨鄉石玄湖村正在翻耕糧田的村民徐先忠説,現在村裏破損的溝渠得到了改造,農作物灌溉有渠道引水,天下大雨有排洪溝排水,旱澇都能保收了。”

       徐先忠説,別看眼前的一切井井有條,在去年的這個時候,他們一家人還在為缺水而發愁。“原來全靠天上下點雨,挖的池子接水存起,或者就是靠井水,在幾百米遠,靠人一擔一擔把水挑過來,那樣太費力了,效果也不是很好,水少了這裡的土質根本就澆不透。”

       俗話説,有收無收在於水,收多收少在於肥。由於溝渠堵塞、山塘淤積、泵站老化等原因,基礎薄弱的小農水設施出現了“大動脈暢通,毛細血管堵塞”現象,一旦遇到乾旱,就很容易出現“有水灌不到田裏”“守著水庫喊渴”等現象。一年前,缺水問題在春耕時期困擾著許多像徐先忠這樣的村民。

       龍泉是一座山城,很多村落散落在邊遠地區,這為統一化建設、管理、監督“小農水”工程平添了幾分難度。在一些交通不便的山區,單建材運輸就極其耗費人力、物力和財力,而項目的財政支出又有限,因此承包給企業工程隊往往導致水利工程實際品質大打折扣,村民們也意見頗多。為了化解這一問題,去年以來,當地大面積實施小型農田水利項目“先建後補”政策,徐先忠成為了第一批受益者。眼下正值春耕春種時期,田間地頭那一批批新建成的小農水項目,成為當地村民耕種的好幫手。

       蘭巨鄉石玄湖村僅僅是龍泉市受益小農水建設的一個縮影。2010年,龍泉市被列入第二批中央財政小農水重點縣,2013年又入選第五批中央財政小農水重點縣和2015年七批中央財政小農水項目縣。乘此東風,龍泉市結合當地實際,大力實施山塘綜合整治、高效節水灌溉、渠係改造、渠首堰壩等農田水利建設,由此開啟了農田水利建設和管理的創新之路。

       “先建後補”盤活農村物力人力

       通過一番調查和研究,龍泉市另辟蹊徑,重新進行資源的整合和調配,以村幹部帶頭領隊,發揮村集體自治的功能,充分激發當地村民的參與積極性,將施工難度低的項目交由村集體負責實施,由其自主建設、監督和驗收。通過農民自主建設,有效解決建設與管理主體缺失、進度和品質、助農與增收等問題。這不單單緩解了個別村落的建設矛盾,同時還大大降低了建設成本,確保了工程的品質,為有效推進小農水項目建設提供了示範借鑒。

       隨後,為從制度上加以規範推進,龍泉市出臺了《龍泉市第五批中央財政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管理實施細則(試行)》,通過探索實踐,率先提出“先建後補”建設管理模式用於渠係改造工程,同時輔以“競爭立項、先建後補、定額補貼、上限封頂、下不保底、統一標準、注重形象、限時完成”等機制,共同助力農田水利建設。

       先建後補,農民自主建設,種種創新措施極大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激發了主人翁的負責精神,使得龍泉市小農水重點縣建設成效頗豐、效果顯著。八都灌區70公里灌區渠係改造工程,僅用2個月便全面完工,大大縮短了建設工期,村民們一致叫好。"進度快、品質有保證、外觀形象好、後續管理也好,農民們積極性都很高。"龍泉市水利總站站長胡斌介紹,儘管推行"先建後補"的時間不長,但這種模式呈現的效果卻非常明顯。

       在項目區內,不少村幹部談到一種耐人尋味的現象:以前村民們對於農田水利設施缺乏管護熱情,如今在連片的良田周圍,新建的水渠、堰壩、庫糖設施與農民的高效種養業有機對接,他們對這些設施的管護責任心也明顯增強。“最重要的是農民角色的轉變”,在龍泉市水利局局長付建偉看來,小農水“先建後補”項目使他們真正成為開發項目的主體,農民參與的程度越高,水利惠民的“酵母”作用也越充分。

       “建管並重”發揮資金最大潛力

       去年,龍泉市水利局共投入資金2760萬元,實施各類項目5個,共涉及8個鄉鎮(街道)76個行政村,受益人口5.49萬人,受益灌溉面積1.89萬畝。今年,龍泉市計劃投資2758.2萬元,完成山塘整治2座,灌溉渠道40公里,新(修)建堰壩12座,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3000畝。“先建後補”的新機制,不但有效解決了小農水工程小農水工程進度慢、監管粗、政策處理難等老大難問題。也積極調動了群眾和社會資金投入農田水利建設,讓農民嘗到了水利惠民的甜頭。

       小農水工程“三分建、七分管”,對於建後管護,龍泉市同樣舍得投入,以確保工程發揮持久效益。自2014年起,市財政每年安排200萬元用於農田水利工程維修養護。根據維修養護項目計劃、驗收結果,龍泉市水利局會同財政局發文下達了項目補助資金,並實行專項核算、專款專用。大大的解決了目前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産權不明、管理責任不實和管護資金缺乏的現狀。

       為建立健全工程運作管護機制,確保工程建後管理、維護、運作無縫對接,龍泉市在項目立項之初便做到“管護主體不落實,不安排建設項目”。申報項目的行政村或農村專業合作社需同時具備成立村級用水協會合作組織或經村民(社民)代表表決形成的農田水利工程維護養護管理辦法決議,村(合作社)必須組建維修養護隊伍或落實維修養護人員兩個條件,方可申報項目。

       在工程完工驗收環節,項目業主龍泉市水利總站與相關鄉鎮(街道)、項目實施村或施工單位簽訂工程品質與安全承諾書,工程完工後由項目業主組織相關單位根據《浙江省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管理實施細則》及《浙江省中央財政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驗收實施細則》(試行)進行完工驗收。品質未達標的工程,責令限期整改,如不能通過完工驗收,則取消其“先建後補”項目村資格,不予以資金補助。

       八都鎮鎮長楊華峰説道:“小農水建設真正動員起了整個鄉鎮的人,辦了實事、辦了好事的村幹部們一個個幹勁十足,腰板更挺,威望更大,村民們也真正得到好處,紛紛積極響應,打報告申請項目建設的人越來越多了。”

       龍泉通過“自主建設”這個利益聯結點讓權責得到統一,凝聚起眾人的力量,調動起大家的參與積極性,讓群眾真正成為小農水工程的所有者、建設者、受益者、管理者,真正為群眾送去了“致富水”。而其與當地産業廣泛、密切的融合,以及對建成後管理維護的注重,則讓這“致富水”綿延不絕、長流人間。

       (本文刊載于處州日報 2017年5月3日大花園•水利版)

龍泉“先建後補”5月10日水利特刊.jpg

       推薦理由

       近年來,龍泉市結合當地實際,大力實施山塘綜合整治、高效節水灌溉、渠係改造、渠首堰壩等農田水利建設,開啟了農田水利建設和管理的創新之路。此文以詳實的採訪與數據,記述了龍泉在小農水項目建設上的創新之舉,從群眾的角度展示農民如何真正成為小農水工程的所有者、建設者、受益者和管理者。

來源: 處州晚報    | 作者:蔡麒麟    | 責編:楊雲寒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微店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忠文創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