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有著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和深厚的收藏鑒賞底蘊,運河的繁榮更為這座城市留下了數不清的物質與精神財富。日前,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進文化惠民工程,更好地展示揚州文化産業發展取得的新成績,由揚州運河文化投資集團主辦,揚州文物商店有限責任公司、揚州市文化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共同承辦的“運河集粹”精品展在萃園城市酒店開展。此次精品展共展出100余件(套)精品、珍器,為揚州文物商店自創立以來收集入庫的店藏文物精品,涵蓋瓷器、玉器、書畫等多個門類。
《明永樂·青花纏枝花卉葡萄紋海水折沿大盤》《明永樂·青花蓮花菱口花盆》《明洪武·青花纏枝蓮花菱口折沿盤》等重量級展品,向市民展示了中國青花瓷的獨特魅力。其中,《明永樂·青花纏枝花卉葡萄紋海水折沿大盤》更是中外交流盛事之見證者。
玲瓏雋秀之疏朗風格,為永宣時期經典樣式
記者看到,《明永樂·青花纏枝花卉葡萄紋海水折沿大盤》外形為折沿、弧腹、圈足,通體以青花為飾,口沿飾一週海水紋,盤心繪纏枝葡萄紋,內外壁繪四季折枝花卉紋,佈局疏朗而飽滿,勾畫婉轉流暢。
“紋樣描繪上,採用毛筆點染描繪,由於筆小蘸料有限,需不斷重新蘸料繪畫,這就使得紋飾留下許多深淺濃淡的筆觸痕,所繪花卉枝幹、花葉經過概括和變形增強了裝飾性,且往往為幾種花卉交錯重復使用,佈局勻稱而妥帖。”揚州文物商店工作人員説。
“這種植物類重復性的裝飾紋樣,為典型的伊斯蘭風格。這件青折沿大盤就是倣自伊斯蘭文化風格折沿盤,為永宣時期經典樣式。在風格上繼承了西域青花大盤的風格,同時融合明代風格。”上海天物博物館館長、景德鎮陶瓷大學禦窯研究所所長錢偉鵬介紹,比如紋樣上,十四世紀風行一時的花繁枝盛之牡丹或蓮紋,至此時,改由細膩多姿的折枝花卉代之。在器形的體積上也適當收小,從而形成了與元代截然不同的玲瓏雋秀之疏朗風格。“本品整體造型規整,製作精細,紋樣清晰,釉色豐腴,與一般的永樂作品相比形制略大,青花色澤鮮艷,繪畫十分流暢。”
明代青花瓷器之典範,堪稱“中國最美青花”
《明永樂·青花纏枝花卉葡萄紋海水折沿大盤》的紋飾與線條非常纖細,纏枝花卉姿態十分舒展。值得一提的是,這件作品的釉面紋飾有自然形成的結晶斑點。
“這些自然形成的結晶斑點,是使用進口青料‘蘇麻離青’所形成的‘鐵銹斑’效果,給人一種凹凸不平的感覺。蘇麻離青料深入胎骨,極具立體的效果。”錢偉鵬説,《明永樂·青花纏枝花卉葡萄紋海水折沿大盤》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透出凝重雄渾之美,為明代青花瓷器的典範。
據悉,這類大盤器型始見於元代,明承元制,重視窯業,于景德鎮珠山置禦器廠,至永樂年間,政局穩定,經濟發展,大大推動了制瓷工藝的進步。《明永樂·青花纏枝花卉葡萄紋海水折沿大盤》所用到的蘇麻離青,又稱蘇勃泥青、蘇泥勃青等,簡稱“蘇料”。蘇麻離青是由鄭和七次下西洋帶回中國的一種青花料,由於它幽藍宜人、效果獨特,而成為永樂、宣德時期官窯青花瓷器燒造的主要用料。
“永樂一朝大興窯事,其中青花尤為精絕。”該工作人員説,明代永樂、宣德兩朝燒造的青花瓷之所以能夠成為中國青花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高峰,其官窯使用的鈷料“蘇麻離青”可謂功不可沒,燒造時有自然的暈散現象,青花發色濃艷,猶如寶石藍一般的光澤,色彩雅致凝重,鮮艷奪目,層次分明。“此外,該時期的青花瓷在紋飾、造型上融合了波斯、阿拉伯藝術,使青花瓷在不同文化的碰撞中,綻放異彩,堪稱‘中國最美青花’。”
中外文明交流的見證,世界重要收藏機構有藏
“《明永樂·青花纏枝花卉葡萄紋海水折沿大盤》具有的重要意義不僅在於其本身是中國青花瓷器的珍品,而且是中外文明交流的見證。”錢偉鵬説。
永宣之際,鄭和七下西洋。在這一時代背景下,中外的往來變得密切,此前中斷數十年的海外經貿得以重開,與中東地區的交流得以恢復。其中特別是瓷器一項,深為當地貴族喜愛,因此西下的寶船中不乏用於賞賚的青花瓷器。其中,永樂青花折枝葡萄紋大盤作為御用之品,也是當時重要的賞賚瓷之一,同時是中外交流盛事之見證者。
“永樂時期如此精美的藝術品,隨著鄭和下西洋帶到了全世界。由此而留下來的青花瓷器,是當時全世界最高的高科技,是全世界最好的藝術品,所以它改變了人們對中國的認知。此外,這批精美的青花瓷器也是中國人真正看世界,且開啟世界航海歷史的見證。”錢偉鵬説。
“以這件作品為代表的永樂青花瓷器在中東地區深受歡迎,以致當地伊茲尼克陶器對此摹製成風,由此可以看出兩地文化交流的互動。”該工作人員介紹,目前美國弗利爾美術館所藏作于16世紀初的伊茲尼克鈷藍料葡萄紋陶盤即為一典型實物,其主題紋飾顯然摹自永樂此式青花大盤。
《明永樂·青花纏枝花卉葡萄紋海水折沿大盤》是重要而珍貴的永樂官窯瓷器,檢閱目前世界各大重要收藏機構,伊斯坦堡托普卡比宮殿博物館、兩岸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等都可以看到與本品近似的例子。
《明永樂·青花蓮花菱口花盆》
菱口、折沿呈四瓣海棠花形,造型敦厚卻不失秀美。底足露胎處觸感光滑細膩。釉面肥厚滋潤,積釉厚處泛青色,略有橘皮紋。主體繪山石、折枝牡丹,托座菱口形狀與上部呼應,繪四組折枝花卉。青花用蘇泥勃青料,發色濃艷,筆觸濃重處形成鐵銹斑。
《明洪武·青花纏枝蓮花菱口折沿盤》
盞托為八瓣菱花式,淺腹、圈足、硃砂底。該盤式流行于元末明初。釉面肥潤,白中閃青。青花發色穩定,淡雅明澈,復筆渲染處深入胎骨。口沿飾一圈回紋,內壁菱花棱間各一組折枝花卉,中圈裝飾六朵纏枝菊花,中心繪以如意組成的蓮花圖案,外壁繪互不相連的蓮瓣紋飾,仍保留元代特徵。整體畫面構圖豐滿,疏密得當,為洪武朝典型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