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千年運河之揚州即景:從“原點”走向未來

發佈時間: 2021-10-21 17:25:56 | 來源: 中新網揚州 | 作者: 崔佳明 楊顏慈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千年運河,悠悠而下,流入古城……“千年運河千里行”中外媒體采風活動18-20日走進揚州。一場古運河穿梭千年的新畫卷,徐徐展陳在中外記者眼前,緩緩講述著揚州與運河交織千年的故事:從“原點”走向未來。

清晨,微風細雨下的揚州運河三灣風景區,河水泛起漣漪,蔥蘢綠植與紅色橋梁相映成趣,詩畫中的煙雨江南浮現眼前。當天,這裡迎來了30余家海內外媒體打卡,尋訪2500年前運河的“原點”。

據揚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張長金介紹,西元前486年,吳王夫差挖下邗溝的第一鍬土,隋煬帝楊廣在邗溝的基礎上開挖南北大運河,揚州由此成為運河“原點”。

“明代萬曆25年,為解決漕運交通的問題,按照‘三灣抵一壩’的思路,原有的100多米長河道改彎後變成了1.7公里,形成運河三灣。”揚州運河三灣風景區講解員江悅講述起三灣的歷史蝶變。

時光流轉,運河的漕運功能逐漸退化。三灣在工業化浪潮下,曾變成一片廢舊的化工廠和廢石堆。

江悅介紹,自2014年以來,經過當地政府“斷腕”式的生態修補,三灣從工廠變公園,成為旅遊風景區。古運河的“原點”撥開歷史灑落的厚厚灰塵,以“生態明珠”重現。

與三灣同樣迎來“命運轉折”的還有當地“最後的漁民”。

位於邵伯湖西岸的漁民世代以船為家,捕魚為生,看天吃飯。在生態紅線和生活窘迫的雙重壓力下,“收網”“上岸”成為了當時不得已,如今了不起的舉動。在揚州市邗江區方巷鎮沿湖村黨委書記劉德寶的帶領下,漁民們結束水上“漂泊”,在陸地上扎了“根”,摸索出一條從捕魚賣魚到“賣文化旅遊”的生態富民路:“漁花子”搖身一變成了客棧老闆、直播達人,住所也從破舊的漁船變成了黛瓦白墻的小樓房。

沿邵伯湖悠悠向南,抵達古城中心瘦西湖。靜謐秀美的瘦西湖景區內,白塔輝映、綠柳成蔭。不時傳來絲竹悅耳、琴音扣弦,悠揚的揚州小調引來遊人附和哼唱。

“為了讓五湖四海的遊客更好地融入,景區搭起戲臺,重啟茶室畫室,開展非遺市集,讓古老的文化在這裡‘活起來’。”揚州瘦西湖文創演繹部部長張衡告訴記者。

暮色漸起,採訪團成員抵達中國保存最完好的古街之一——東關街。

“青磚小瓦馬頭墻,回廊挂落花格窗”,這是揚州城裏最具有代表性的一條歷史老街,在保持東關街肌理和特色的基礎上,逐步適度遷出原住居民,對老街建築和街巷進行保護性修復。

“這是我第一次來到揚州,能從這裡感受到運河厚重的文化底蘊,以及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葡新國際文化傳媒總裁馬麗梅説。

當靜態的遺産被保護式“煥新”,動態的非遺該如何“留根”?

活態傳承的“秘密”,都整合在“臥虎藏龍”的揚州486文化街區。

68個非遺項目“同臺競技”,27位國家級、82位省級、278位市級非遺傳承人輪流“練攤”,擺起集市,現場好不熱鬧。採訪團成員饒有興致地在這裡體驗起非遺的活態傳承。

若説到系統地展陳和傳承運河文化,就要來到新近建成開放的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

“千年運河一館藏”説的就是這裡。走進新唐風的博物館,如同翻閱“百科全書”。館藏1萬多件套展品,活態展陳著千年運河的“前世今生”。

大運河的古今之變通過萬餘件文物串聯起來,移步異景即可“走入”河畔人家的生活。在這裡,還可一窺運河的未來圖景。通過VR、AR等技術,科技讓文物“開口説話”,讓古老運河宛若“新”生。

“一路從北京經棗莊來到揚州,看到了運河城市都在搶抓建設大運河文化品牌的機遇,搞生態建設、抓品牌旅遊、做城市IP,大家都在為運河的保護與發展做出努力,相信大運河的明天會更加精彩。”中國日報編輯王維説。

此次“千年運河千里行”中外媒體采風活動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浙江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杭州市人民政府、中國新聞社、世界運河歷史文化城市合作組織主辦,邀請中央、地方、部分境外媒體和海外社交媒體組成採訪團,共歷時7天,從北京啟程,經山東棗莊、江蘇揚州,終點為浙江杭州。


推薦閱讀
一覽千年魅力 “走向共同富裕的千年運河”文化展將啟幕 10月22日,2021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下稱2021京杭對話)將在浙江杭州大運河音樂公園啟幕,作為系列活動的重要內容,“走向共同富裕的千年運河”文化展也隨之啟幕,將集中展示運河沿線珍貴文博藏品與新時代運河生活。文化展分為五部分內容,分別為北京板塊、《乾隆與大運河》書法印章展、杭州工藝美術文創展、杭州運河圖書以及“千年運河千里行”中外媒體采風活動作品展。作為2021京杭對話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年啟幕的“走向共同富裕的千年運河”文化展將集中展示運河沿線珍貴文博藏品與新時代運河生活,詮釋大運河文化魅力,成為宣傳中國形象、展示中華文明、彰顯文化自信的亮麗名片。
千年運河之揚州即景:從“原點”走向未來 若説到系統地展陳和傳承運河文化,就要來到新近建成開放的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一場古運河穿梭千年的新畫卷,徐徐展陳在中外記者眼前,緩緩講述著揚州與運河交織千年的故事:從“原點”走向未來。“一路從北京經棗莊來到揚州,看到了運河城市都在搶抓建設大運河文化品牌的機遇,搞生態建設、抓品牌旅遊、做城市IP,大家都在為運河的保護與發展做出努力,相信大運河的明天會更加精彩。
千年運河千里行——嘉興的“紅船魂”與“江南味” 京杭大運河環抱著嘉興城,形成了獨特的“運河抱城,八水匯聚”的城市景觀,也奠定了嘉興“左杭右蘇、南北通衢”的運河古城地位。10月20日,“千年運河千里行”暨“著名攝影家”采風活動進入浙江嘉興。其網狀河道體系至今保持暢通,發揮著重要的交通、行洪、灌溉、輸水等作用,是孕育嘉興的“母親河”。
大運河最古老一段,處處品味古城之美 “千年運河千里行”暨“愛上大運河”中外媒體採訪團沿大運河南下,于10月18日至20日走進古城揚州,走訪了揚州三灣公園、沿湖村、瘦西湖清水活水工程、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486非遺聚集區等地,感受千年運河的古韻與新生。”木偶表演始建於西元前486年的大運河,千百年來孕育了揚州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産。這裡不僅有運河的古風貌,更注重大運河的活態傳承,將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同生態環境保護提升、沿線名城名鎮保護修復、文化旅遊融合發展、運河航運轉型提升有機統一起來。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