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湖面不再見捕魚的漁船,一群鸕鶿正停在水面的橫木上閉目養神。“千年運河千里行”暨“愛上大運河”中外媒體採訪團沿大運河南下,于10月18日至20日走進古城揚州,走訪了揚州三灣公園、沿湖村、瘦西湖清水活水工程、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486非遺聚集區等地,感受千年運河的古韻與新生。
揚州大明寺
西元前486年,“吳城邗,溝通江淮”。吳王夫差在揚州開鑿的邗溝,成為大運河的“原點”。因此,古運河揚州段是整個運河中最古老的一段。穿城而過的運河,沿岸古跡林立,留下了傳承千年的運河文化。這裡不僅有運河的古風貌,更注重大運河的活態傳承,將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同生態環境保護提升、沿線名城名鎮保護修復、文化旅遊融合發展、運河航運轉型提升有機統一起來。
揚州曲藝表演
“我出生在船上,小時候以船為家。這裡展出的油燈是我爺爺在漁船上使用過的……”在位於揚州邗江區方巷鎮沿湖村內的揚州漁文化博覽館,漁民們曾經使用的漁具成為了展品,再現了漁民生活和當地民俗風情。
沿河村黨委書記劉德寶介紹,邵伯湖形成于1600多年前,揚州沿湖漁文化在當地也傳承了千百年。“過去漁民的捕撈與養殖活動對生態環境曾造成很大壓力,而今,隨著退漁還湖,大多數漁民都已經上岸定居,沿湖村發展起了鄉村旅遊産業。我們村去年接待了遊客20多萬人次,村裏的很多年輕人從大城市回來創業,做餐飲、民俗、文創等産業,不少戶一年收入能達到幾十萬元。”
木偶表演
始建於西元前486年的大運河,千百年來孕育了揚州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在揚州486非物質文化遺産集聚區,匯集了揚州木雕、雕版印刷、亂針繡等非遺大師的工作室。
“我們家族從事揚州剪紙已經三百多年了,到我這是第六代。”79歲的張秀芳是江蘇省首批工藝美術大師,靈巧的手輕輕修剪,栩栩如生的花鳥蟲草就躍然紙上。她從13歲開始剪紙,手中的一把剪刀已經跟隨她60多年,刀把已經磨得圓潤。“現在我帶了不少徒弟,我的孫女也在跟我學剪紙,我希望這把剪刀可以作為傳家寶留下來。”
採訪團一行19日來到世界文化遺産大運河的重要組成部分、揚州瘦西湖風景區,走訪瘦西湖清水活水工程。
從隋唐開始,瘦西湖陸續建園,及至清代康熙、乾隆兩代帝王的數次南巡,瘦西湖形成湖上園林群,融南方之秀、北方之雄于一體。徐園、小金山、五亭橋、白塔、二十四橋、萬花園、雙峰雲棧等名園勝跡點綴其間,吸引著各地遊客尋訪。
在揚州今年剛剛建成的中國大運河博物館裏,藏有從春秋至當代反映運河主題的各類文物展品1萬多件(套)。博物館採用了巨型船舶的造型,同時融入風帆元素。館內展示的一幅《京杭道裏圖》採用鳥瞰圖繪製技法,描繪了從杭州到京城的兩岸景觀。和揚州呼應的是,位於北京的運河博物館(首都博物館東館)計劃于2022年底竣工,呈現城市綠心中的“古韻風帆”。
揚州東關街
此次“千年運河千里行”暨“愛上大運河”中外媒體采風活動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浙江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杭州市人民政府、中國新聞社、世界運河歷史文化城市合作組織主辦。接下來,采風團將南下杭州,參加2021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繼續用鏡頭和文字講述京杭大運河故事,對外傳播中國大運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