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博鰲4月20日電 (記者龐無忌)發生在近一個月以前的蘇伊士運河堵船事件,對全球市場的影響還在持續。
當地時間3月29日,擱淺在蘇伊士運河中的重型貨船已經脫困。衛星圖片展示完全浮起的重型貨船。
全球最大的集裝箱航運公司馬士基(中國)有限公司總裁彥辭(Jens Eskelund)在博鰲亞洲論壇2021年年會期間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蘇伊士運河堵船,對海運作業影響很大,而且“我們還會持續感受到這種影響”。
彥辭解釋説,首先,雖然蘇伊士運河已重新開放,船隻可以通行,但這也意味著突然之間會有很多船同時到達港口,造成了港口擁堵。同時,由於港口的擁堵,通行不暢,想要及時把集裝箱從港口運到中國或者亞洲其他需要的地方,變得很困難,所以,“我覺得市場也還需要一定時間才能重新恢復平衡”,彥辭説。
3月23日,一艘重達22.4萬噸的大型貨輪“長賜號”在蘇伊士運河擱淺,6天之後才被解救。雖然“長賜號”引起的堵船問題僅持續一週,但已經引起一系列的連鎖反應,業內人士擔憂,未來可能因此出現衛生紙、原油、冷凍海産品等價格上漲。
專家認為,這顯示途經阿拉伯世界貿易物流通道的巨大潛在風險。對於國際航運巨頭是否有替代方案的問題,彥辭稱短期內很難説能有個完全的替代方案,蘇伊士運河的地理位置太重要了。當然可以從非洲西部繞行,但那樣可能會增加一週左右的航行時間,更長的航行時間意味著需要消耗更多的燃料。
中歐班列是一個潛在選擇。但彥辭表示,2020年全年,中歐班列共發送貨物113.5萬標準箱,而海運的能力大約是500萬箱左右,所以從運輸能力來看,它暫時還難以完全取代這條航線。“我們現在能做的是儘量提高航線的安全性,防止蘇伊士運河再次出現堵船”,彥辭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