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將於今年6月開館

發佈時間: 2021-04-22 16:56:01 | 來源: 中新網 | 作者: 崔佳明 楊顏慈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18日,揚州市市長張寶娟披露,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將於今年6月18日開館。莊文斌攝

中新網揚州4月18日電 (崔佳明 楊顏慈)18日,揚州市市長張寶娟在2021中國揚州“煙花三月”國際經貿旅遊節開幕式上披露,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將於今年6月18日開館。

當日正值農曆煙花三月時節,一年一度的中國揚州“煙花三月”國際經貿旅遊節在和煦春風中開鑼,唐朝詩人李白筆下的“煙花三月”勝景,在千年古城揚州“重現”。

 

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已經建成,就像一艘即將揚帆起航的船停在古運河畔。孟德龍攝

揚州是中國大運河的原點城市和申遺牽頭城市,2500多年前吳王夫差在揚州開鑿古邗溝,拉開了中國大運河的序幕。2014年,中國大運河成功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千百年來,運河滋養兩岸城市和人民,是運河兩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運河文化,傳奇故事,從古至今,從未斷絕。如今,在運河三灣生態文化公園內,作為大運河文化帶上的新地標,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已經建成,“全景”亮相,就像一艘即將揚帆起航的船停在古運河畔。

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是保護、展示和利用大運河文化的標誌性建築,總建築面積8萬平方米,主體由大運塔和博物館兩部分組成,其中,博物館主體部分設置多個主題展廳和考古研究所等多個功能區,是集文物保護、科研展陳、休閒體驗為一體的現代化綜合性博物館。

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將於今年6月開館。孟德龍攝

據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相關負責人介紹,該館由揚州建設,南京博物院運營,內設“大運河——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産”“因運而生——大運河沿岸的傳統生活”等11個專題展,以大運河發展變遷為時間軸,空間上涵蓋大運河全流域,展示“運河帶來的美好生活”。

“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最大的意義就在於,這座博物館是中國大運河‘百科全書’,人們通過一個‘館’可以全流域、全時段、全方位縱覽中國大運河的歷史和文化,以及運河沿線的自然生態、運河與‘一帶一路’的交匯。”該負責人説。

千年運河槳聲燈影,為揚州留下了極其豐厚的文化遺産。張寶娟表示,當前,我們以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開館為重要節點,加快推進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三灣核心展示園和八大展示片區建設,推動“兩古一湖”和“三灣片區”整體聯動、一體發展。

 

推薦閱讀
“行走大運河”全民健身健步走山東主會場新聞發佈會召開 5月24日,2021年全國“行走大運河”全民健身健步走活動山東主會場(東平)新聞發佈會在濟南召開。山東省體育局群體處處長王輝,泰安市體育局副局長譚曉蕾、泰安市文物事業管理局局長田學峰,世界冠軍趙慶建,東平縣相關負責同志,來自省內外的媒體記者共計50余人出席。此次活動由國家體育總局、國家發改委、國家文化和旅遊部主辦,旨在宣傳大運河文化,展現魯風運河文化風貌,促進文化、旅遊、體育融合發展,深入實施體育旅遊示範工程,倡導運動健身,促進健康理念,打造大運河體育旅遊特色示範活動品牌,併為中國共産黨建黨100週年獻禮。
“千年大運河·文脈頌中華”公益直播活動即將全面啟動 同時,本次活動還將聯合大型電商平臺、邀請知名網路主播進行公益直播帶貨,幫助京杭大運河沿岸企業及特色産業提升品牌知名度,助力大運河流域經濟發展。“千年大運河·文脈頌中華”公益直播活動不僅有多平臺展示城市文化魅力,也有直播推薦各地美食好物,更有好看熱鬧的文藝演出。以城市專題紀錄片、原創短視頻、實時現場直播等多種形式創新傳播大運河文化內涵,用24小時網路直播記錄大運河兩岸特別的城市文化與生活特色。
保護傳承和利用運河文化這些古鎮有啥絕活? 另一方面,與各運河古鎮形成差異化,講好運河故事,各具特色,成為運河帶上的璀璨明珠。當年的運河,不斷把江南的魚米,通過運河運輸到全國各地去。2017年,村裏建起了一千余平米的榆林莊運河歷史文化展覽館,乾隆御賜榆林圖、漷縣鈔關場景再現、小廟臺兒運河祭祀、運河古文獻等珍貴展品將榆林莊村與大運河的故事呈現。
揚州爭當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示範生” 這個註冊資金30億元、總資産近80億元的大型國有文化企業,由十余個市級文化集團和文化企業重新組建而成。煙花三月,位於明月湖畔的運河大劇院,成為遊客和市民的網紅“打卡”地。作為運河原點城市、中國大運河申遺牽頭城市、南水北調東線源頭城市,同時也是全國唯一全域劃入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核心區的地級市,揚州積極推動“古運河重生”,給古老的大運河一個美好未來。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